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險“四面開花” 基金子公司苦戰“違約潮”

  4月18日,在前海開源基金公司前台,數名投資者拉出了“維權”橫幅。這一舉動突然而又迅猛,基金子公司們近年來面臨的困境,就此被暴露在大眾的面前。

  這顯然不是孤例。從去年上半年開始,記者就不斷獲知基金子公司的項目違約,資訊源既有客戶的投訴,亦有基金子公司的交流。但曾被戲稱為“萬能神器”的基金子公司們,也確實沒有辜負這個綽號,大部分違約項目都通過各種方式獲得了足額清償,所以罕見投資者上門“維權”事件。因此,在業內人士眼裡,從此番前海開源的遭遇中足以看出基金子公司正面臨新一輪的風險爆發。

  其實,對於所處的困境,基金子公司心知肚明,所以近年來轉型成為它們的重點戰略。但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對於已經成為巨無霸的基金子公司來說,並未找到足以支撐現有資產管理規模的核心業務,於是打擦邊球的“類通道”業務仍佔主流。

  上門維權揭“瘡疤”

  4月18日下午,數名投資者在前海開源基金的辦公地前台拉出“前海開源還我血汗錢”的橫幅,抗議其子公司發行的資管計劃大幅虧損,消息被迅速傳播。

  前海開源基金連夜發出聲明稱,前海開源基金旗下子公司——前海開源資產曾於2015年3月發行《前海開源資產錦安財富新三板資產管理計劃》,該項目日前到期,卻因踩雷中科招商定增項目而大幅虧損。Wind資訊顯示,該項目認購金額100萬元起,成立規模約1.58億元,主要投向事件驅動、定向增發新三板。

  根據此前涉事項目的代銷機構錦安基金所言,該資管計劃到期時,除部分標的盈利退出外,大部分標的還需後續擇機變現退出。部分投資者對虧損感到難以接受,要求對該代銷產品進行本金回購並支付年化8%至10%的收益。

  前海開源基金和錦安基金均表示,目前正在與相關方積極溝通,以尋求有利的後續退出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者損失。兩方還表示,如實向投資者披露了產品的資訊和投向,揭示了可能存在的風險,在該資管計劃發行、運作管理及投後服務過程中均做到了盡職盡責。

  違約潮暗流洶湧

  其實,前海開源資產的窘境,已是目前眾多基金子公司們共同的煩惱。僅就記者了解,上海至少有十家以上的基金子公司不同程度地遭遇了項目違約事件,涉及的行業五花八門。所幸的是,在母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大部分項目違約都被基金子公司用各種手段化解,實現了“剛性兌付”。

  “接二連三的新規,不僅抹去了政策紅利,還改變了基金子公司的遊戲規則,原來掩蓋風險的種種手段,現在很難實現了。”某基金子公司總經理向記者表示,“最簡單的例子,以前如果某個項目存在違約的風險,再發一個新資管產品承接就好了,無非就是將風險延後,或許可以通過時間來化解風險。”

  但諸多新規落地之後,解決違約的風險已經取代業務擴張,成為當前眾多基金子公司的第一要務。令基金子公司們頭疼的是,大部分違約的項目中,資金償付方都有著巨大的債務黑洞,資產被輪候凍結已是屢見不鮮,如何搶在其他債主前面獲得足額清償,便成為對各家基金子公司能力的嚴峻考驗。於是,拉橫幅上門維權、發律師函、寄舉報信甚而尋找催收團隊等各種方法紛紛出爐。

  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雖然此前部分違約項目得到了“剛兌”,但在流動性偏緊的環境下,違約項目的層出不窮,已經讓許多基金子公司們難以應付,未來或將不斷爆出更多打破“剛兌”的新聞。是否有能力化解新一輪潛在“違約潮”風險,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基金子公司的命運。

  轉型頻遇“痛點”

  在淨資本約束和資管新規等諸多新政的影響下,基金子公司轉型已是迫在眉睫。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網站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金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為7.3兆元,較鼎盛時期的11兆元縮水了三分之一。其中,最容易遭遇投資者維權的一對多產品資管規模從最高峰的近2.9兆元縮水至去年底的1.3兆元,降幅超過50%。

  與資產管理規模同時下降的,還有各家基金子公司的利潤指標。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部分基金子公司的股東大幅下調了基金子公司的營收要求。一位基金子公司的高管告訴記者,即便是股東決定增資,但在現有業務環境下,資產管理規模縮水是不可避免的,提升費率是規避利潤下滑的主要手段。不過,考慮到整體的監管環境,即便提升費率,也很難保住現有的利潤水準。

  事實上,有些基金公司已經將主動管理作為發展方向。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全資基金子公司——尚騰資本,就以多元資產自主管理為業務發展方向。尚騰資本副總經理王炫向記者表示,在資管新規的嚴厲約束下,整個資本市場也正在進入“新時代”,基金子公司應該抓住資管新規帶來的行業變革機遇,從以往的“非標通道業務”轉向主動管理業務,滿足國內越來越多高淨值客戶追求全天候環境下的穩健增值的需求,以替代以往的類固收產品。

  不過,僅就目前而言,轉型主動管理業務顯然難以撐起目前基金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這勢必導致轉型成本過高。記者在採訪中發現,ABS業務正成為許多基金子公司目前著力發展的業務,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業務與過去的“通道”業務有很多相似之處,對基金子公司而言,不失為轉型期中的一種過渡選擇。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