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泰康空間春季首展 探討當代困境的新出口

2019年3月16,“追蹤末日松茸”群展在泰康空間啟幕。策展人劉倩兮,藝術總監唐昕。參展藝術家郭城、劉月、毛晨雨、鐵木爾·斯琴、王凝慧。

“追蹤末日松茸”是泰康空間春季2019年春季的第一個展覽。主題引自人類學家安娜·秦的著作《末日松茸》,她考察了松茸這個生長於險惡的原始森林的古老物種與“人類世”的豐富關聯。而蘑菇又在諸多原始宗教、巫術或道教傳說中成為一個始終無法繞開的講述符號。展覽嘗試把人類世所具有的當代性啟示與某些源自非西方文明的哲學性和精神性內涵做以連接,通過松茸,讓此刻與彼刻相連。

生物學家發現,如果沒有其他物種,生物就無法發育,也就無法成為“它們自己”。松茸無法在人工的種植環境中存活,但卻極易適應被人類侵蝕的自然地質;它是廣島核爆之後第一個長出的生物,它深諳寄生之道,也懂得如何與其他物種交換資源、合作共存、調和而生。正是這個被許多人奉為的餐桌上的珍饈啟發了我們:當我們的文明成為了一場不可重複的試驗,當我們注定無法回到田園牧歌的往昔,我們依然可以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之上找到共存的契機,並以此去回應那個人類世的未來。

藝術家們的作品又都和非西方的遠古文明發生關聯,以及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從而得到了很多靈感。在當代探討關於“人類世”和遠古文明之間的敘述作以連接,這是這個展覽最基本策展思路。

展覽啟用了泰康空間的整個一層展廳,由兩個整體形態不同的空間構成。進入泰康空間,首先,向左是一個被蜂窩板重新隔成的空間,從隔出的狹窄通道進入展出了王凝慧、毛晨雨、郭城的作品;向展廳的右手走,進入由劉月利用泰康空間上一個展覽產生的裝修材料相互擠壓、抵觸作用支撐而形成的千變萬化的形態和空間,其間有藝術家鐵木爾-斯琴、王凝慧的作品。

展覽地圖指引的第一件作品來自1983年生人的王凝慧,先後獲得多倫多大學計算機科學和國際關係學士學位,以及加州藝術學院藝術學士學位和紐約大學藝術碩士學位,現任上海紐約大學的客座助理教授。她的作品《無題》的作品材料來自地球上可以找到的種種不明物質,化學元素,或者小化石等等綜合材料構成,還有一些源自此處或彼處,地球或外太空的宇宙圖片,鏈接了未知的煉金術和奇幻的活性物質。

影像作品《細毛家屋場粘土礦開採現場》、《儺教經濟》的作者毛晨雨,是電影作者,藝術家,稻電影和麋鹿大學項目主持。2016年開始共組“谷神變”團隊,策劃了系列展覽項目。1976年生人的毛晨雨以田野調查的工作方式完成這些參展作品。

《儺教經濟》是當地的儺戲,也是當地的一種宗教儀式,他想探討的是現在人怎麽再認識神這個概念,怎麽再去造神,什麽樣的東西會被我們當成神來供奉。另一方面,因為很多原因,很多神在現在的農村裡在消失。比如,當地原來有窯神,是窯洞裡面會供奉的神。但是後來因為地下有礦藏可以用,就開掘了窯下的礦,窯神也自然地就消失了。作品提示現在當代人如何再去理解“神性”的問題。

毛晨雨另一系列的裝置作品《宋朝No.1-岩石, 賀蘭山》、《宋朝No.1--稻種, 細毛家屋場》、《宋朝No.1喜鵲,洞庭湖》、《宋朝No.1- -宋朝》,是真正的琥珀,用松香為材料去包裹一塊岩石,一些稻種,一隻喜鵲。包括真實的宋、晉、五代的陶瓷器物,放置於綠幕前。綠幕大家都知道是電影拍攝人物的表演環境,可以方便把人單獨提取出來,便於後期處理。所以他借用了電影拍攝場景,希望使這些作品脫離線性的歷史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去掉了時空的概念,去掉了語境的概念。讓我們重新去認識這些人類的物品,或者是從地質找到的這些物品,我們怎麽再去重新去理解時間的問題。

郭城的《琥珀》系列裝置,以水泥包裹現代的人造物,就好像自然原始的樹脂包裹的自然物。以人造物“琥珀”模仿自然物的“琥珀”。自然狀態下的琥珀,是某個地質時期留下的生物印跡。郭城的作品《琥珀》裡邊是他在工地找到的一塊混凝土裡發現包裹了一個塑料叉子、玻璃、金屬、手機殼。這些雖然是現在人類使用的物品,但是被混凝土包裹後風化若乾年之後,也形成類似琥珀的狀態郭城,1988年出生,先後獲得上海同濟大學工業設計工學學士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產品設計文學碩士,2013年至今兼職任教於上海同濟大學。

劉月所有作品《緩坡-泰康空間》都沒有用任何的釘子,不用一釘一鉚,包括延伸到天花板的部分。所有的材料互相間產生力的支撐,以及和重力的關係,最終達到一種特別脆弱的穩定,因此看展覽的觀眾走動過程中要留意腳下,小心破壞這個脆弱的穩定狀態,以免造成坍塌。他利用整個空間原有的結構,創造了自己作品的空間結構。可以設想這是個考古發掘的現場或是廢墟的現場。和另一個空間形成的博物館的感覺有種時間的錯位。劉月說:“就像我們此刻看到的太陽實則都是在過去的時間裡,我們認知的一切物也都存在於過去的時刻。只有真正的接觸並融為一體,才能讓這些物、這個空間和自身成為此刻的‘現在’。”因此,劉月嘗試在一個有限的維度和距離中將物體之間的關係逼向極點,通過最直接的接觸來消除物質間相互的時差,從而與物體、空間以及與自身平行的“現在"真實共存,使現場成為一個沒有認知時差的極點空間。1981年生人劉月,2005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 目前生活和工作於上海。

鐵木爾斯琴的《新協定VR 1.2版》虛擬現實影像作品由專門培養植物的燈和下面他模擬的“自然環境”地貌以及VR設備共同形成這件作品,他把它當成一種“生物”來看待。1984年生人的鐵木爾斯琴是中國蒙古族和德國混血兒。他又在美國印第安地區生活了很長時間,他的成長的環境與東方文明,古印第安文明有緊密的關聯。但他又在基督教文化下的印第安文化,所以能很清晰地能感覺到非西方的人類古代文明,怎麽去認識自然和地質的關係,與西方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在古代非西方文明裡,人和自然的關係是完全融合的。西方人類社會和自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是要征服自然的,自然只是荒蕪的風景。但是在鐵木爾斯琴理解受到影響的文明裡,這兩者是完全融合在一起。對自然的認識就是人類文明裡的一部分。

鐵木爾-斯琴的《新協定運動:第四部分(丹霞1欽利模擬圖,夜晚1) A. B》圖像是用3D建模的方式做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的風景攝影,每一部分都是建模做出來的。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認為虛擬一定是不真實的,但在他看來虛擬也是另外一種真實,所以他用虛擬的數字化方式再創造一個世界。

王凝慧的影像作品《角錐體與拋物線1》,拍攝了墨西哥的瑪雅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被認為是聯通另一一個世界的傳送門,與宇宙天體進行交流;射電望遠鏡也是連接另一個維度的通道,用於與外太空中的外星體通信。藝術家試圖在作品中探討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地球與外太空之間,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信號的相互滲透。瑪雅金字塔是那種角錐體,角錐體與拋物線是一種行星機體,用於傳遞和接收異世信號,相當於起到收聽和發聲功能的器件。

金字塔作為古代人類去理解宇宙或試圖與外星生命連接的形態。然後他又去現在的中國貴州的天眼基地,專門研究外星人的基地拍攝了射電望遠鏡。他父親是理論物理學家,後來他又在加拿大還有美國上學。他小的時候就經常聽父親講物理學、天文學的現象,但是他會覺得和中國的神話故事沒有什麽分別,都是人類去設想整個宇宙的想象。只是科學家會試圖用一些方法去證明,有可能這些東西是存在的,但是其實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是無法證明的,這些對他來說和那些神話故事有同樣的結構。

王凝慧的裝置作品《無題》,使用了苔蘚,苔蘚和蘑菇某種生存狀態挺像的。策展人劉倩兮認為這件作品完整地回應了這個展覽想說的問題。首先,苔蘚是特別需要水的,必須有很多水它才能夠生長。如果沒有水它就會死掉。但水會讓下面的銅氧化進而會分解消失,很薄的一層銅片。展覽經過兩個月可能會分解掉,所以它們是兩極的狀態,一個是需要水,一個是被水分解。怎麽讓他們在這個環境下共生,像一個實驗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兩個月之後會是什麽樣子。

王凝慧另一件作品是陶瓷作品《無題》,每個局部表面非常光滑。這件作品像龜裂的土地,表達了廢墟的感受。如同人類現在與生態環境間的狀態。我們是走在乾涸龜裂的土地上,我們之後要往哪個方向走?

編後語

當我們回到這個展覽最初的概念源頭,關於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生存關係。在安娜-秦看來,“人類紀” (又譯:人類世)一詞引發了跨學科對話的契機。正如很多批評家所指出,人類紀在被概念化的過程中存在缺陷。但是他們或許也同意,人類紀確實開啟了一場不凡的多學科對話。藝術家是最早在自然科學之外將人類紀觀念引入公眾視線的人。他們的工作在鼓勵多學科對話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就像盲人摸象,時間帶給我們困境,但也暗藏謎底。它被回溯的同時,也被給予期待。回溯的時間流向歷史,期待的時間指向未來。我們一面在此刻考古和挖掘,一面把它放進博物館留給後代觀看。就好像站在博爾赫斯的交叉小徑花園裡,在分離又交錯的無限種可能中,最終匯聚成唯一的此時此刻供我們體驗。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刀耕火種、蒸汽機、芯片、核爆……當代性不專屬於某個時代,人類印記的意義恰恰存在於每一個歷史的當代性中,伴隨著我們進入了“人類世”。

在有關人類世的敘述中,地質的變化已不僅僅是自然演變的過程,而是被人類活動深深參與、影響和篡改。地質不再是博物館裡封存著的遙遠記憶,它與我們今天的現實互為因果、變成了當代人類社會的一部分;技術帶來的危機、環境被侵蝕、戰爭不斷爆發……所有這些我們此刻面對的紛擾,都毫無保留地影響到地質。地質的時間變成了我們此刻的時間。

自然與人類文明間的邊界被人類世的敘述打開,自然被囊括進關於我們自身的討論中,也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而這恰恰與許多東方的、瑪雅的或印第安文明中的自然和宇宙哲學不謀而合。於是現實變得奇妙:當車輪帶著人類印記碾壓著時間不斷向前行駛,我們竟漸漸與那些曾經熟悉、如今卻又如此陌生的遠古文明相遇、合流。那些對非線性時間觀念的把握、對多元宇宙論的認識、對自然的理解、對精神性的追求、對非人類的關照,是否會為我們的當代困境撬開一個新的出口?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5月19日。

“追蹤末日松茸”群展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03-16 - 2019-05-19

開幕時間:2019-03-16 16:00

展覽機構:泰康空間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六 10:30-17:30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鄉草場地紅一號藝術區B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