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因姓鄒,保住一條命!家族風氣最正的村莊

八百村位於湖南省嶽陽市臨湘市白羊田鎮,是個山區村,群山連綿,異峰突兀。八百村自清代康熙年以來,從各地遷居而來的有何、葛、凌、葉、祝、邱等姓氏。而鄒氏家族佔八百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村裡的大姓。

八百村鄒氏支源流史

鄒氏始祖庚福,據《鄒家發展史續修序》記載,鄒庚福字其任,原籍為福建省上杭縣吉田裡二圖塘廈村。明末年間外出經商,在浙婺各地經營靛青行業,生意興隆。

順治年間定居在武義縣的梅崗頭村,後成家立業,置有田產一千零七十畝,及林山數塊,贅得梅崗頭村梅會希為養老女婿。因為女婿原系異姓,僅可養老,難以接代,為此返回上杭家鄉,抱得嫡兄之子為嗣,嗣子名魁仁字首士。首士隨叔父定居梅崗頭村後因兄妹有爭議,在家人共同協商下家業進行分配,留二百田作為祭祀常田,由鄒梅二家輪流種植。

首士公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宣平八百畈建房定居,置田買山,成家創業,所生三子,茲華、茲廣、茲潮。現有三大房族,以庚福公(第十四世祖)遷居本地算起,八百村已經傳了十四代,發展鄒氏裔孫428人,首士是定居八百村的第一始祖。首士公年老後,思念家鄉,由茲廣、茲潮兩個兒子陪同回家鄉訪親暫住。因交通不便幾千里路遙只能靠步行,往返不易,年老有病在故鄉謝世,享壽80歲。茲廣、茲潮夫婦也在祖鄉病逝。

清初年間, 福建來浙地經商後定居的人很多,難免受歧視。由鄒、廖、傅等姓氏共同獻資在蘭溪城內興建了一座天妃宮,俗稱福建議館。清光緒五年(1879),鄒延璋(杳渠鄒氏宗祠總理事,原居百包源)、鄒彭頤(副理事,從福建上杭故鄉來此協助延璋)集宣武兩縣的同宗裔孫共同籌資在杳渠村新建一座鄒氏宗祠,分布26個村,立有宗譜33部。

清同治十二年(1873),八百村鄒氏祖先新建了一座鄒氏宗祠(後稱上祠堂),因失修,於民國十八年(1929)倒塌。民國五年(1916),鄒氏家族籌資新建下祠堂,於民國六年(1917)八月初五日落成,其結構是前後三大廳,上廳立有先祖牌位,稱孝享堂,中廳稱務本堂,前廳設亭台(戲台),頭門懸匾額“鄒氏宗祠”。民國二十二年(1933),以八百鄒氏宗譜初修分譜,還聘請時任宣平縣教育局局長、民國《宣平縣志》總編撰鄒家箴先生作分譜序。

鄒氏同宗關鍵時刻能救命

鄒氏族人歷來團結和睦,感情深厚,以至歷史上才有鄒氏子孫因同宗關係而有幸逃過一劫的傳奇故事發生。

據鄒氏子孫鄒子芳在1996年的回憶錄裡記載:“我今年88歲,有一件事使我終身難忘。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當時鄒子芳22歲),我被國民黨抓去做壯丁。當部隊開赴江西省某地,我趁夜間宿營時逃出,逃至江西鄱陽湖被另一支國部隊抓住,都要被槍斃的。”

“恰遇營長夜來審問,我抬頭一看,見他胸前的符號姓鄒。他問我哪裡人,叫什麽名字,我回答說是浙江人,名叫鄒子芳。他又問,你姓鄒是哪裡的祠堂,我說是八百村有分祠,總祠在杳渠,還有總祠在蘭溪天妃宮。他又問,你是排哪行,我說是武字輩。他客氣地說,你請坐,我也是蘭溪人,姓鄒武字行,我們同是天妃宮鄒氏家族,還是族兄弟呢。當夜他還接待我吃飯,叫部下帶我過鄱陽湖,幫助指明回家的道路。”

此事鄒子芳永遠銘於心,這是同宗的感情,對她而言這是鄒氏家族賜的恩情,救了他的命。

開拓進取繼祖訓

八百村人的開拓進取是附近出了名的。自建村開始,八百村就一直都處在比較貧窮落後的狀態。清代時期,八百村的交通運輸極為落後,出門就是嶺,抬頭便見山,通往白姆的道路僅是一條羊腸小道,到朱宅村不足五華裡,卻要過五渡溪水,即付馬弄、滴水崖、胡公田、康塢五渡水。

民國初期,八百村村民鄒可思、鄒風春、何李新、鄒忠法等率先發起修路,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改建了滴水崖路段,修建了胡公田至馬鞍嶺地段。後來,八百村還把每年的農歷八月初一定為全村村民義務修路日,村民們自覺參加,上午修山路,下午修大路,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1995年,為了使後代能了解八百村近300多年的歷史和發展,繼承和發揚歷代祖先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八百村人著手開始編纂村志。《八百村志》編排結構的合理性,內容形式的科學性完全超越了一般村志的要求,達到了縣志的標準水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百村志》除了給村裡主要姓氏鄒姓立傳外,還對何、葛、凌等16個小姓也專門立章,記錄了各個姓氏在八百村的發展史或簡史,充分體現了各個姓氏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觀。

這也是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徵,各姓如一家的民族傳統是值得發揚光大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