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敬畏感為什麽能為個人和組織帶來好處?

人類的複雜情緒——敬畏

心理學家認為敬畏感的定義很複雜,不像開心、恐懼、悲傷、憤怒那樣簡單。目前最廣為接受的定義是:敬畏感是個體面對盛大神奇且難以捉摸的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複雜情緒體驗,包含震驚、欽佩、謙恭和順從,可能有時伴隨著一些困惑、驚恐,有時還帶有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好奇感。心理治療的相關研究認為,人天生有能力啟動敬畏感,它會使我們的身體、情緒和精神整體上處於健康水準。

理解敬畏感,需要理解它所包含的兩個重要特點:“感知到的宏大”和“順化的需要”。

敬畏感讓我們覺得幸福

敬畏是一種複雜情緒,包含了多種簡單情緒。那麽,敬畏到底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呢?研究者們發現,在少數情況下,例如地震、海嘯、火山所引發的敬畏,會包含強烈的驚恐和害怕。但是,在多數情況下,敬畏感是一種積極情緒,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首先,人們在敬畏裡感知到的崇高與善(virtue),會產生道德提升感(moral elevation)。道德提升感是人們對道德審美和人類善意的情緒反應,使人感到內心充滿溫暖和愉快的感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過更美好的生活。

其次,敬畏可以促進幸福感。有研究發現,高物質主義傾向的人一般願意把錢花在購買有形產品上,但在啟動敬畏感後,他們會更多選擇體驗式消費項目而不是物質消費,更願意選擇購買精神產品。有大量研究已經證實,體驗式消費和精神產品比物質更能夠帶來持久的幸福。

再次,敬畏感是一種能促使人們實現自我超越的情緒(self-transcendent emotion)。人們會因為敬畏而從俗世欲望中跳脫出來,看輕金錢的重要性。會因為敬畏而表現出親社會傾向,例如在雙邊遊戲中表現得更加利他和慷慨。敬畏感會讓人更加願意加入一個社會團體,為之貢獻時間和精力。敬畏感也會讓人有更高的慈善捐助意向。在心理治療中還發現,敬畏感可以使心理治療對象的欲望降低,幫助心理診療對象從現實的不愉快生活中獲得解脫。

另外,敬畏感會導致人們對可用時間的充裕性感知延長,其可能原因是敬畏感會讓人更加專注。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當人們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的時候,感知到的時間會變長,所謂“延展了的當下時光”(extended-now)。敬畏感使人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正進入視野的環境上,導致時間的感知延展。這種解釋與心流和正念所描述的狀態極為相似,而心流與幸福感的關係已經為主流的幸福學研究者所證實。

最後,敬畏能增進生命的意義,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敬畏感和宗教的高關聯有關係。例如,啟動敬畏感會讓人們產生更多的宗教關聯,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會選擇宗教相關地點而不是單純的享樂。人們想要逃離苦難,但又不能擺脫命運,所以他們想要找到生命的意義,當人們從宗教教義中尋找到對當下現實生活的解釋,讓自己獲得解脫後,敬畏感油然而生。除了儀式,宗教紀念性的宏大建築(Religious Monument Architecture, RMA),例如宗教的殿堂(教堂、寺廟),可以激發出人們複雜的情緒,其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就是敬畏。

敬畏感使組織穩定和諧

敬畏感所包含的“感知到的宏大”和“順化的需要” 兩大特點,以及敬畏感能產生“變小的自我”的這種反應,使得敬畏感在群體中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敬畏感既是一種原始情緒(primordial emotion),又是一種加工情緒(elaborated emotion)。原始情緒是指由於進化的原因形成的深深根植於人類神經系統中的情緒反應,它們不受文化的影響;加工情緒是指與文化習俗相關的情緒,是在原始情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作為原始情緒的敬畏感,本質是一種社交信號,傳遞著人們在社會等級中的地位信號。在社交活動中,當一個較低權力的個體,遇到一個極高權力的個體,傳遞社會等級的信息會有多種表達,其中情緒信號是一種類別。當你對某位領導者產生敬畏時,敬畏感不僅包含你發送給領導者的社交信號(尊敬和恭敬),也是你發送給自己的情緒信號(威懾感和自我提升感)。這種情緒表達對象的雙重性是很多社交情緒所不具備的,例如自豪、傾慕、嫉妒都只是表達給某一方的社交信號。社會心理學研究非常關注那些引致組織結構穩定的因素,希望可以找出使人們關心集體更勝於自己的因素。社會性情緒被認為是“位次制定者”(place makers),可以幫助確認個體在社會等級中的位置。敬畏就是這樣的社會性情緒,它確定了個體對於更高權力對象的遵從地位。所以,心理學家認為敬畏感有助於促進集體與個體之間的利益統一。如果有更多的人受到敬畏感的影響,就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好處,有益於人們進行壓力管理和表達良好意願,使人獲得全面健康。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提到敬畏感的時候,將其視為一種將個人與社會團體連結的重要心理因素。在社會變革中,敬畏感使個體發自內心地願意跟隨領袖。所以,敬畏感既有利於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是領導社會變革過程中對群體所施加的重要心理影響。

為什麽敬畏會有利於組織穩定?因為敬畏會讓人感覺到一種“無能為力(inability)”。當人們會感覺不能將當下的體驗同化到現有的認知模版中去,就會產生一種順化的需求。順化是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理論的重要概念,是人類接受知識的兩大途徑之一。在我們遇到新知識時,首先會采取將新知識和舊有知識類比,並作出關聯的途徑,這叫同化(assimilation);當我們發現不能類比和同化時,就將舊知識的概念模型(schemas)改變調適,以容納新的內容,這就是順化。

群體中因為地位和權力的不同引發的敬畏感中所包含的“順化”,具體包括:對領袖的順從,以及弱化個人利益轉向對集體利益的遵從等。這對於社會等級的穩定和人類在和平中生存是有利的。但是,如果群體中因為地位和權力的不同引發其他情緒,如嫉妒,它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則是消極的,因為嫉妒並不包含“臣服”(順化的需要)。

除了表現出對組織領導人順化,敬畏感還讓人在與同伴相處時更加謙虛。心理學頂級期刊之一JPSP在201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如果讓同伴對一個人就謙虛這個特質打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產生敬畏情緒的人會得到更高的評分。在實驗室裡,無論通過看視頻還是通過回憶法啟動敬畏,產生敬畏情緒的個體都比控制組表現出更強的謙虛行為,這種傾向甚至可以保持一周以上。當啟動敬畏的人被要求寫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時,他們寫出的優缺點數量是平衡的,他們還將自己取得的成就更多歸功於外因(根據經典的歸因理論,人們傾向於把失敗更多歸因於外界,而成功更多歸因於自身)。研究者們證明了敬畏讓人更謙虛的原因是,敬畏感會讓自我變得渺小,心理學家稱為“消失的自我”。

那麽,組織裡的什麽要素能引發敬畏感?相關研究顯示,在人類社會早期,主要是高權威(如宗教領袖或團體精神領袖)能引發敬畏感。隨著社會向和平的文明時代發展,敬畏感所指向的權威開始包括社會互動過程中各種人物。2012年有一個研究讓被試回憶生活中的敬畏引發因素時,發現多達46.1%的情況是因為聽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演講或是想到了某個名人。這些引發現代人敬畏的人物,都體現出“感知的宏大”這個特徵,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超越了普通人的人生極限。

除此以外,在社會活動中,那些與集體利益相關的刺激因素也會引發人們的敬畏感。這種敬畏感的對象既包括發起刺激要素的人,也包括要素本身,如發起共同的競爭性目標(如球隊在比賽中勝利),或發起共同的訴求(例如在災難中存活下來)等。

在行銷領域,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敬畏感對於品牌社群穩定的影響。對於品牌資產的增值而言,個體對群體的忠誠度及群體的穩定性具有極其重要作用,而忠誠度和穩定性的經典影響要素是品牌認知度、品牌認同度和互動參與度。顯然,群體敬畏感是一個有待證明的新要素。我們認為,消費者對品牌、產品或其他要素(如代言人)的敬畏感,可能會影響品牌忠誠度。

總結

我們在研究敬畏感的過程中,一直享受著敬畏感帶給個人的好處,這是促使我們將敬畏感研究成果分享給讀者的重要原因。

幸福感(happiness)和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消費的終極目標。儘管現代化過程中的祛魅化(disenchantment),使得一切神聖的東西都退隱到人自身活動的幕後,但是,敬畏感激勵人們去品味不確定性中的永恆,敬畏感可以鼓勵害怕的人去接受,引導自大的人變得謙卑。敬畏感能幫助人們把絕望變成深思,在單調無聊中看到意義。

所以,僅以改善幸福感為目的,研究敬畏感和體驗敬畏感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