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安十二時辰》中經常出現嚼薄荷的片段,唐朝人真的嚼薄荷葉嗎

《長安十二時辰》中關於唐代的社會生活多有描寫,作者馬伯庸也是一個很用心的人,很多內容都特別逼近唐代的社會生活。

在《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中經常咀嚼薄荷葉的應該就是崔器,有時候我都感覺崔器舌頭不好使,說話有點大舌頭,這是因為崔器在嚼東西。

實際上,真正在原著喜歡嚼薄荷葉的其實是龍波,在原著中,前期龍波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嚼薄荷葉,原著中描寫之處不下十幾處,後來扛起嚼薄荷葉大旗的是曹規,次數也不少。

這一點在給龍波拉貨的車老闆送的禮物就能看出來,車老闆在將貨物運抵後說: 「這位大郎,幸不辱命,貨物一件不少,時間也剛剛好。」然後遞去一束卷好的薄荷葉,這是行車提神用的,只在江淮有產。

從這裡可以看出,吃薄荷葉大概是有提神醒腦作用的。

關於這個問題,還真有人親自諮詢過馬伯庸老師,馬老師說:「那是我瞎編的。」馬老師說原來他想寫檳榔的,但是檳榔在中原並不流行,縱橫作為一個東北人,也是近幾年才知道南方人喜歡嚼檳榔。

因為很多口香糖主要的成分就是薄荷,所以,很多人認為嚼薄荷葉就是為了預防口臭。

說到口臭算是說到我的心坎裡去了,我高中的時候大概是由於火氣大,或者口腔有問題,經常有口氣的問題,但是我當時並不注意,後來我同桌(女生)說我口臭,我再也沒跟她說過話,在我的高中時代,口香糖就成了必備的東西,時不時的就要嚼上一嚼,

後來我洗過牙之後吃的口香糖就少了一點。

那麼,在沒有口香糖,沒有洗牙技術,甚至平時都不刷牙的古代,又是如何避免口臭的呢?在古代真的是依靠薄荷葉來提防口臭的嗎?

其實,古代為了防止口臭,並不是嚼薄荷葉,而是嚼丁香。

丁香是一種中藥,又稱為雞舌,在古詩「一點櫻桃嬌艷,樊素不尋常。何用頻含雞舌,彷彿蕙蘭芳。座上吹罷笙簧。徐徐換羽移商。晩來月照紗櫥,並肩私語香」中,「頻含雞舌」就是嚼丁香的意思。

丁香產自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後,丁香逐漸傳入中國,東漢《漢官儀》載:「桓帝侍中迺(「乃」,姓)存年老口臭,上出雞舌香與含之。雞舌頗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過,賜毒藥,歸舍辭決……僚友求眡(「視」)其葯,出在雞舌,鹹嗤笑之。」

可見,在漢朝時期,官員已經開始用丁香預防口臭。

從漢代開始,丁香就成了古代的口香糖,歷朝歷代中醫經典中記載了更多五花八門的「口香糖」。最早者如東漢《神農本草經》記載了「水蘇」的對去口臭有奇效。

三國時期,曹操給諸葛亮寫信中就提到「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由此可見,丁香在當時並不是便宜之物。

相傳唐朝時期宋之問在宮廷擔任文學侍從,一直想要得到武則天的潛規則,然而武則天一直對他視而不見,甚至是避而遠之,後來宋之問才從武則天的近臣那裡得知,武則天討厭宋之問就是因為宋之問有口臭。

宋之問得知後,從此出門就含著丁香,以緩解口臭。

孫思邈更是在臨床上發展了丁香的藥用價值,在《千金要方》中,孫思邈建議用丁香配合甘草等重要做成藥丸來預防口臭。

除丁香之外,原產自恆河流域、後傳入古中國的胡椒與蓽撥(又稱「長鬍椒」),亦有鎮痛消炎去除口臭的效果,東南亞地區及我國嶺南地區還有嚼蒟醬葉的古老習俗。

由此可見,唐朝是沒有吃薄荷葉的習慣的,即使是預防口臭拿也是含丁香,而非薄荷葉,據相關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說,薄荷葉並沒有提神醒腦之功效,對預防口臭的效果並不明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