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月流動性大考將至 但機構普遍稱不慌

  9月流動性大考將至 但機構普遍稱“不慌”

  周艾琳

  乍看9月市場似乎要迎來一場流動性大考——季末MPA(巨集觀審慎評估)將至、地方債發行放量、美聯儲月底加息。然而,第一財經記者採訪各大機構後發現,各界並不擔憂“錢荒”,而且大概率認為月底央行不會“跟隨加息”。

  “我們不太擔心9月的流動性壓力,目前市場對於央行維持整體資金面適度寬鬆的信心較強,短期內不太會改變。預計9月底或10月初可能再降準一次,畢竟近期MLF(中期借貸便利)的滾動量比較大,且佔用債券等抵押品,用降準做置換的可能性較大。”某股份行債券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此外,9月27日美聯儲大概率加息25bp(基點),年內中美利差大幅收窄近270bp,為此各界也擔憂中國“跟隨加息”的壓力。不過興業研究巨集觀分析師郭於瑋對記者表示:“中美利差主要看市場利率的差值,而非政策利率的差值。現在3個月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已基本築底,為維持中美利差穩定調高逆回購利率的必要性降低了。”

  資金面預期穩定

  眼下,機構普遍對央行維持資金面穩定的預期強烈,這也緩解了對9月“錢荒”的擔憂。

  地方債的大量發行是各界擔憂流動性收緊的主因。按照年初設定的近4兆元發行計劃以及財政部要求,還有近1兆元的地方政府債券將主要集中在9月完成,其高職項債券需要在10月底前完成發行。加上7月發行的7569.5億元、8月的8830億元,7~9月三個月累計發行地方債將達約2.6兆元。銀行則是主要的承接方。

  但郭於瑋對記者分析稱,目前外部環境仍不明朗,此外,“目前低評級企業債券融資仍未恢復,央行依然會維持資金面穩定。雖然9月地方債發行會加速,但央行大概率會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進行對衝。”

  “地方債發行指導要求利率下限上浮至少40bp,也有報導稱,商業銀行投資地方政府債券的信用風險權重可能由當前的20%調至0,這讓地方債對國債、國開債收益率會有相對價值優勢。”瑞銀資管債券基金經理樓超對記者表示,儘管如此,也還需要考慮國債、國開債依然是流動性品種。

  此外,此前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但在央行重啟“逆周期因子”後,各界對於年內降準的預期仍然高企。野村證券經濟學家陳家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中國央行仍將降準100bp,首次降準大概率在四季度,旨在緩解流動性壓力。

  其實,8月的銀行間市場資金面也經歷了趨緊又轉松的過程,過去兩周銀存間質押回購利率DR007回到2.6%左右。與7月相比,8月央行的流動性投放略向短期資金傾斜,於8月16日重啟了逆回購操作,儘管在8月22日再度暫停。“往後看,9月地方政府債還將延續大量供給,預計央行會適時加大流動性投放來進行支持。另外,考慮到近期政策對基建投資的支持,9~10月再逢開工旺季,三季度末的財政放款可能加快,我們估算過去兩年9月份的財政放款規模都接近4000億元,今年規模可能還要高於往年。”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師高挺稱。

  不過他也提及,季末MPA考核將至,資金價格可能不會重回前期低點,在季度末還有可能小幅回升。

  “跟隨加息”難再現

  今年中美利差的大幅收窄以及“跟隨加息”的壓力始終是懸在市場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6月14日,美聯儲加息25bp使得聯邦基金利率區間攀升至1.75%~2%。同日,中國央行維持逆回購利率不變。各界預計9月“跟隨加息”的概率很小,即使是5bp的象徵性動作。

  “過去加5bp時市場利率都顯著高於政策利率,因此政策利率調高5bp的影響不大。8月下旬以來地方債發行已經開始加速,但央行通過公開市場的精準調控將DR007維持在2.60%左右。如果7天逆回購利率再上調5bp達到2.60%,市場預期會再度不穩定,對資金面形成衝擊。”郭於瑋對記者表示。

  此外,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是市場認為逆回購利率可能調升的重要原因。中國3個月Shibor已經從1月的4.9%降至近期的2.8%附近,同時美元3個月Libor上漲了60bp至2.3%,年內中美利差收窄了近270個基點。

  不過,機構認為,與我國短期國債利率更為相關的,不是央行逆回購利率,而是3個月Shibor利率。3個月Shibor利率能夠比逆回購利率更好地刻畫商業銀行資金成本的變化。作為利率債的主要投資方,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決定了短期利率國債的水準。因此,中美利差能否趨穩更多地取決於3個月Shibor的走勢。

  “8月3個月Shibor中樞僅為2.88%,接近2016年的水準,繼續下行的太空已然有限。由於寬財政發力和季末因素的影響,3個月Shibor的上行概率已經大於下行概率。從這個角度上看,穩定中美利差並不需要逆回購利率進一步上調。”郭於瑋稱。

  風險偏好仍有待回升

  儘管資金面壓力不大,且央行前期在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但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仍有待回升。

  “銀行放款量持續增長,但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非標類資金來源明顯萎縮,流動性仍聚集在利率債、國企債、基建、地方平台等,民企的資金面仍緊,融資成本攀升。”合世家資產合夥人、前平安集團首席投資官楊文斌對記者表示。

  截至8月23日,8月高評級(AAA)發行人債券發行量和7月基本持平,中低評級(AA+和AA)發行人債券發行量分別較7月小幅增加,整體來看低評級發行人的發行規模仍未明顯回升。

  “近期基本不怎麽買信用債,由於公募基金是要求單隻問題債的佔比不超過10%,近期不少機構還在‘排雷’。”某債券基金研究員對記者稱。

  機構也普遍認為,後續市場風險偏好回升能否持續,主要依賴地方政府債發行提速後對基建投資的拉動作用。此外,楊文斌也提及,需要關注PPI和CPI的每月差值,其決定了企業利潤,若差值上升則代表企業利潤走擴,反之則是收窄。

責任編輯:萬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