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腸促胰素類新型降糖葯是啥?為啥每周只需注射1次?看了您就明白

腸促胰素: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信使特派員

我們都知道,胰島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在以往,科學家們普遍認為,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過程,主要由高血糖濃度觸發。即,飯後升高的血糖濃度會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從而使血糖降到正常水準。

但這一認知始終無法解釋這樣一種現象:在攝入等量葡萄糖(血糖上升程度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口服葡萄糖的人體內產生的胰島素量,要比直接靜脈注射葡萄糖的人體內的顯著更多。這意味著,「口服」這一需要腸道參與的過程,可通過其他管道,刺激β細胞分泌更多胰島素。

這一問題一直困擾這科學家們,直到上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麥金太爾等發現,腸道在吸收葡萄糖入血的同時,會同步分泌一種信使激素(腸促胰素),它能「告知」胰島β細胞加緊分泌胰島素,以做好降血糖的準備。

2型糖友普遍存在腸促胰素效應減弱的問題

正常人在進餐後,腸促胰素開始分泌,進而促進胰島素分泌,以減少餐後血糖的升高和波動,這被稱之為「腸促胰素效應」。隨後的研究進一步發現,「腸促胰素效應」所產生的胰島素佔進食後胰島素總量的50%以上。

但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其「腸促胰素效應」普遍不足。1986年,瑙克等人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腸促胰素作用減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進餐後,腸促胰素濃度升高幅度較正常人有所減小。

於是,科學家們便將腸促胰素作為2型糖尿病治療的一個新方向。研究者合成和製備了類似的激素,並通過靜脈注射至2型糖尿病患者,由此發現了腸促胰素GLP-1類似物(艾塞那肽)的降糖活性。

腸促胰素具體的降糖機制

(1)扶持β細胞分泌更多胰島素

額外補充腸促胰素GLP-1類似物(艾塞那肽),可緩解2型糖尿病患者「腸促胰素效應」減弱的現象,促使β細胞分泌更多胰島素。

此外,研究已證實,腸促胰素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是以葡萄糖濃度依賴性方式發揮作用的。即當血糖濃度過低時,腸促胰素降血糖作用停止,使得血糖不至於降低過低,從而避免出現低血糖。

(2)阻止α細胞分泌可致血糖升高的胰高血糖素

胰島中除了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還有一種分泌胰高血糖素的α細胞,以便在血糖消耗完畢時,及時升高血糖。α細胞的不恰當作用也是糖尿病升高的機制之一。腸促胰素不僅可促進β細胞分泌更多胰島素,它還可以抑製α細胞的作用使血糖下降。

此外,腸促胰素對α細胞的作用也是依賴葡萄糖濃度發揮作用的,即血糖高時它才抑製α細胞分泌胰高糖素達到降血糖目的,因此有人將腸促胰素類降糖葯稱為「聰明的降糖葯」。

(3)降低胰島素抵抗程度,即發揮「胰島素增敏劑」功效

不少2型糖友存在胰島素抵抗的問題,即身體不再那麼聽胰島素的話,及時消耗掉葡萄糖。後續的研究證實,腸促胰素GLP-1類似物(艾塞那肽)可通過以下途徑改善胰島素抵抗問題。

(4)延緩胃排空,降低食慾

血糖的主要來源是我們食物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它們進入胃部後,會被排空到腸道中消化、吸收。腸促胰素GLP-1類似物(艾塞那肽)可延緩胃排空速度,從而減少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速度,並通過減少食慾減少碳水化合物的量,減少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量。

為啥新型降糖葯只需一周注射一次?

腸促胰素GLP-1類似物(艾塞那肽)的降糖效應雖好,但以往的藥物分子就好比是散裝的白砂糖,進入身體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藥效很快就小時了。這與傳統的胰島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葯相比,無明顯優勢。直到最近新的「微球技術」被發明出來,才逐漸讓腸促胰素GLP-1類似物(艾塞那肽)大放異彩。

微球技術就好像給每個藥物分子穿上了專用「GPS外衣」。處理後的分子進入身體後會互相定位,相互聚集,從而形成微球。

「艾塞那肽+微球技術」就是全新的周製劑。微球技術幫助艾塞那肽更持久、更穩定得發揮藥效,療效顯著增加。

最最最重要的是,這種周製劑可大大減少糖友們用傳統降糖葯所帶來的的痛苦。傳統的胰島素注射每天都要扎1-4針,細算下來每年要扎1000次以上,簡直是容嬤嬤在世!這種周製劑可大幅度減少給葯次數,患者的依從性顯著增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