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中國靠什麽完成“十送北斗”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火箭

  本報赴西昌特派記者 鄧孝慈 本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19日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北斗三號系統第18、19顆組網衛星,標誌著我國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那麽,這兩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到底有什麽節點意義?中國又靠什麽在2018年完成了“十送北斗”的密集發射任務?

  北斗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此次發射的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18、19顆組網衛星,總體上屬於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發射入軌後,將進行在軌測試與試驗評估,並與此前發射的17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進行組網聯調和性能指標評估,於今年年底前開通運行,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自此,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將部署圓滿完成,邁出中國北斗從國內走向國際、從區域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北斗系統已成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介紹,目前發射的北斗三號衛星大多為距離地面超過2萬公里的中圓地球軌道,也就是MEO軌道,這也是目前GPS、“格洛納斯”和“伽利略”系統使用的軌道類型,非常適合全球組網。北斗三號衛星中,還包括距離地面大約3.6萬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

  按照我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發展三步走戰略,北斗三號屬於第三步。而北斗三號組網,則按照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全球系統三步實施組網。2009年北斗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實施,2016年完成了試驗系統建設,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了首次組網衛星發射任務。2018年3月底,建成由8顆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最簡系統。

  按照計劃,2019年至2020年,將發射6顆北斗三號MEO衛星、3顆北斗三號IGSO衛星和兩顆北斗三號GEO衛星,2020年服務範圍覆蓋全球。

  各項性能獲得提升

  相比之前的北斗二號區域導航系統,北斗三號不僅覆蓋範圍大大提升,在各項性能上也有很大提高。導航定位系統最核心的指標之一是定位精度,北斗三號將這一指標提升至2.5至5米,較北斗二號提升1至2倍。

  定位精度的提升,得益於新技術的支撐。在正樣設計之初,研製團隊就把服務精度設計目標設定在尚未發射的第三代GPS導航衛星及“伽利略”導航系統設計指標之上。衛星的研製部門太空技術研究院率先提出國際上首個高中軌道星間鏈路混合型新體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間鏈路網絡協定、自主定軌、時間同步等系統方案,解決了全球布站、衛星境外監測的難題。而且,目前北斗三號衛星上使用的所有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

  原子鍾是導航衛星的核心裝備,它們的精確性和穩定性從某處程度上決定了信號的太空精度。北斗三號衛星採用更高性能的銣原子鍾和氫原子鍾,銣原子鍾天穩定度為E-14量級(也就是說每天誤差大約是10的負14次方秒),氫原子鍾天穩定度為E-15量級。加之採用星間鏈路等新技術,使得太空信號精度可優於0.5米,為達到2.5到5米的定位精度奠定了基礎。衛星設計壽命由8年提升至10-12年,在軌運行工作可靠性有了大幅提升。

  新技術也使得提供的服務得到拓展。據介紹,首先,在進一步提高基本導航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按照國際民航標準提供星基增強服務。其次,按照國際搜救衛星組織標準,提供國際搜索救援服務。最後,在全面兼容北斗二號短報文服務基礎上,服務容量提升10倍,用戶機發射功率降低10倍,短報文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用戶終端小型化、集成化,使用更方便。而且在北斗二號向北斗三號過渡過程中,能夠確保老用戶“無感知”。

  高密度發射背後的“秘密”

  據報導,從今年1月12日,長三乙運載火箭搭檔遠征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北斗三號02組雙星,到此次發射09組雙星,11個月時間裡,長三甲系列火箭今年已完成的12次發射任務中有10次都是北斗導航衛星的發射任務,共將18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順利實現今年北斗工程的圓滿收官。2018年7月以來,已執行7次任務、發射12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發射最短間隔僅17天,創造北斗組網發射歷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

  那麽,是什麽讓北斗三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組網發射的呢?有專家表示,正是“三個給力”確保了這樣的發射速度。首先是衛星給力。近年來,中國太空技術研究院針對北斗衛星批量研製特點,採用了一系列新技術,實現了衛星至少60天的完全自主運行能力。通過優化流程,北斗三號在前方發射場的衛星試驗人員數量減少近一半、全流程時間縮短近1/3。

  其次是火箭給力。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包括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三號丙等)目前已經成功發射94次,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送北斗衛星上天,被稱為“北斗專列”。為滿足北斗三號系統組網高密度發射需求,科研人員持續技術創新,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適應性、可靠性、安全性都得到大幅提升。

  說到底,還是中國航天人給力。衛星系統的科研人員連續作戰,“乾著發射場的星,管著天上飛的星,操心正在做的星”幾乎是北斗人的工作模式。正是航天人的給力,創造了一年“十送北斗”的紀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