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典故裡的那些智慧你get到了嗎?

生命在時光中消長

唯有讀歷史的人

活得達觀通透

不易迷失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提到:“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國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賞、曰心罰。”

今天我們就通過幾個故事來學習“仁、明、武”思想對後人在領導力方面的啟示吧~

何謂“仁”?

“仁者,非嫗煦、姑息之謂也,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此人君之仁也”。仁是指人的素質,主要體現仁君對他人的影響力。

劉邦能戰勝楚霸王奪取最後的江山,主要原因是劉邦真正地做到了仁。

劉邦曾問韓信:“韓將軍,我也是大將出身,你說我能帶多少軍隊?”韓信說:“陛下最多能帶10萬軍隊。”劉邦笑問原因。韓信說:“陛下不適於將兵,善於將將。”意思是說劉邦不適合帶兵,適合管理領導幹部。

項羽不一樣,項羽是率領40萬大軍浩浩蕩蕩打進鹹陽城的。項羽滅了秦朝以後,決定重新劃分封地。他把六國舊貴族和有功的將領一共封了十八個王,自稱為西楚霸王。

在十八個諸侯中,項羽最忌的是劉邦。他把劉邦封在偏遠的巴蜀和漢中,稱為漢王;又把關中地區封給秦國的三名將士,讓他們擋住劉邦,不讓劉邦出來。劉邦對他的封地很不滿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沒法跟項羽計較,只好帶著人馬到封國的都城南鄭去。

劉邦到了南鄭,拜蕭何為丞相,養精蓄銳,準備再和項羽爭奪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們都是東方人,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開小差逃走,得不到劉邦重用的韓信也跑了。

蕭何得到韓信逃走的消息,立即親自騎上快馬追趕上去,追了兩天才把韓信找回來。劉邦聽說蕭何追的是韓信,生氣地罵蕭何說:“逃走的將軍有十來個,沒聽說你追過誰,單單去追韓信,是什麽道理?”

蕭何說:“一般的將軍有的是,像韓信那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準備在漢中呆一輩子,那就用不到韓信;要是準備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結果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設壇拜韓信為大將軍。設壇拜將,將韓信在軍中的威信提到極高,這也是劉邦“修政治”的表現。

可以看出,真正的仁義實際上要滿足人性的需要,從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在企業中,老闆的仁義也是這樣體現的,高級管理人員事業心強,除了給他們相應的物質財富外,還要給他們開創事業的平台。

何謂“明”?

“明者,非煩苛伺察之謂也。”概括地講,是指一個人要有如下的判斷能力:辨別正義與邪惡的能力、覺察安危的能力、識別人才賢愚忠奸的能力、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公元前269年,秦始皇在外視察之際暴死河北。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秦王的次子胡亥繼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做了宰相高職,掌管皇帝璽印。

秦二世胡亥個性比較直率莽撞,卻得到了始皇帝格外的喜愛。他本來是沒有政治抱負也沒有政治野心的青年,他認為做皇帝就是萬人之上,人生如白駒過隙,應該好好享樂。

胡亥即位以後,在趙高和李斯的慫恿下,殺害親近扶蘇的大將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隨後又殺掉了他的兄弟姐妹幾十個人。李斯寫了一篇文章《行督責之術》,向胡亥獻出了獨斷專權、酷法治民的治國方法。即用督察與治罪的方式來鞏固中央集權,鎮壓百姓的反抗與違法。

有了李斯的主意,胡亥便肆意放縱自己的欲望。他大量征發全國的農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地,調發五萬士卒來京城鹹陽守衛。同時讓各地向鹹陽供給糧草,而且禁止運糧草的人在路上吃鹹陽周圍三百裡以內的糧食,必須自己帶糧食。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

秦二世胡亥是典型的沒有辨別是非忠奸能力的昏君,注定要亡國。如何做到“明”?這和個人的價值觀有很大關係,也和工作經驗中鍛煉出來的洞察力有關。

何謂“武”?

“武者,非強亢暴戾之謂也,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武不是粗暴殘忍,而是別人不能改變你的主意,也就是有決策能力和付諸實踐的能力。是非忠奸判斷清楚之後,能夠不受外在影響而做出正確的決策,並且采取果斷的措施。

貞觀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並發兵襲擾內附的伊吾、焉耆等國。

我們知道,中國東南是大海,西南是高山,北邊是沙漠,西邊是內陸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交流的要道,更屬於軍事安危之地。高昌位於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唐太宗決心除掉這個障礙,派兵攻打高昌。唐軍滅亡高昌後,太宗在高昌故地設置西州和安西都護府。

面對太宗此舉,魏征表示反對,他並沒有理解太宗出兵滅高昌,進而設置西州的意圖。太宗並非如魏征所說,貪圖高昌的土地財富,而是想建立唐朝經營西域的前沿基地,因此,魏征“宜撫其百姓,存其社稷,複立其子”的建議未能說服太宗。

魏征是唐太宗的親密戰友,魏征的諫言唐太宗很是信任並積極采納,他認為魏征是他的一面鏡子可以正衣冠。但是,在設置西州和安西都護府的問題上,唐太宗堅持了自己的決策並付諸實踐。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唐打通了去往西域各國的通道,促進了和西方諸國的聯繫,同時也起到遏製西突厥的作用。唐太宗高瞻遠矚的判斷力和決斷力,今日之人也未必能及。

“仁、明、武”思想對後人的影響意義深遠,《資治通鑒》中的慎獨智慧、淡泊智慧、正氣智慧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讀《資治通鑒》,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然會下棋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