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皇帝的猜忌與丞相的恐慌:歷史上的“蕭何現象”

文摘自《歷史的玄機》,常樺,嶽衛平 著,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他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他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於惠帝二年(前193年7月8日)卒,諡號“文終侯”。

推舉沛公,首倡起義

蕭何曾任沛縣功曹,平日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歷代律令很有研究,並好結交朋友,與劉邦是貧賤之交。劉邦當時只是一個小亭長,平時不拘小節,經常惹事。蕭何就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所以他們兩個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蕭何和曹參、樊噲、周勃等人聚集商議。他們一邊觀察形勢,一邊和早已起義的劉邦保持著聯繫。當時的沛縣縣令也想歸附陳勝,保住官位,就和蕭何、曹參商議。蕭何建議赦罪重用劉邦。於是,幾人到芒碭山去找到劉邦。當他們回到沛縣後,縣令卻變卦企圖扣押蕭何。

原來沛縣縣令後悔了,他不甘為人後,更不願甘居泗水亭長劉邦之下。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便下令關閉沛縣城門,與心腹策劃誅殺蕭何、曹參。沛縣縣令的舉動,早有人報知了蕭何和曹參。他們趁夜翻越城牆逃出,告知劉邦不得進城。蕭何以劉邦的名義寫了一封告諭沛縣子弟的書信,抄在絹帛上,裹在箭杆上,射入城中。告諭說:“天下苦秦久矣。今沛縣父老雖為沛令守城,然諸侯並起,勢必屠沛。為諸父老計,不若共誅沛令,改擇子弟可立者以應諸侯,則家室可以保全!不然,父子俱屠無幸也。”

沛縣守城軍民看了告諭,心一下子聚到了一起。他們早就聽到過許多關於劉邦神異的傳說。特別是蕭何、曹參都在劉邦軍中。跟著蕭何走,絕沒有錯。於是守城軍民一聲呐喊,攻入沛縣縣令府署,取了沛縣縣令的人頭,打開城門,迎接劉邦、蕭何、曹參等入城。

劉邦召集人們開會,討論今後將如何發展。蕭何對眾人說:“狗官已被殺,這沛城不能一日無主。劉公有才有德,可為沛令。不知眾父老意下如何?”

劉邦推讓蕭何,也有人提到曹參。蕭何、曹參都是文吏。在這多事之秋,要血戰沙場,還是習武的劉邦最合適。蕭何、曹參等還多一層考慮。萬一事不成,首領人物要被誅滅九族。劉邦本來就有取秦始皇而代之的野心,但在蕭何、曹參等人面前,他還要故做一番謙虛的表態贏得人心。蕭何早就打定主意,輔佐劉邦,自居幕僚之位,於是堅推劉邦。劉邦再三謙讓。由於蕭何的堅持,沒有人敢出來應承。劉邦這才就位為沛縣縣令。楚人稱令為公,於是史稱劉邦為沛公。

劉邦在沛縣被擁為首領揭竿起義後,宣布蕭何為丞督事。丞,即縣丞,為縣令副手;督事,指蕭何為丞,總理眾事。從這一天起,他們人物身份與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劉邦雖稱沛公,而為君主;蕭何名為縣丞,實為丞相;其他人員都是劉邦的臣屬。從此,蕭何就定位在總理眾事的丞相之位上。劉邦率軍勇往直前,直抵關中。蕭何身為丞督,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後勤供應。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設計殺了丞相趙高,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於是,劉邦率軍進入鹹陽。將士們都趁亂搶掠金銀財物,連劉邦也忍不住,趁著空閑,跑到秦宮中去東張西望。當他看到秦宮中華麗的裝飾、成堆的金銀珠寶後,便貪戀秦宮的富貴而捨不得離開。唯獨蕭何進入鹹陽後,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色,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禦史府,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都收藏起來,留待日後查用。因為蕭何知道依據秦朝的典製,丞相輔佐天子處理國家大事;禦史大夫對外監督各郡禦史,對內接受公卿奏事;除了軍權外,丞相和禦史大夫幾乎總攬一切朝政。這些檔案使劉邦對於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都能了若指掌。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劉邦能克敵製勝,蕭何功不可沒。

開發巴蜀,鎮撫關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線,這是蕭何在楚漢戰爭中所立的最大功績。巴蜀之地幅員廣闊,數十倍於漢中之地,而且資源豐富。其農業以生產稻米、黃米、小米為主。因此秦並巴蜀之後,得益其資,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該地區的農業經濟、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到了戰國後期,巴蜀已經成為秦對外擴張的物資基地。

巴蜀如此富饒和重要,又與漢中連成一體。從劉邦被封為漢王時起,蕭何胸中就已有了開發巴蜀的打算。就當時整體經濟而言,巴蜀路遠艱險,雖然有秦國上百年的開發,但仍然落後於漢中地區。蕭何留守漢中,高瞻遠矚地大力開發巴蜀。

蕭何在漢中為支援前線付出了大量心血,其征發萬船之米談何容易,還有大量精銳的兵源補充,而且僅限於漢中、巴蜀之地。

由於蕭何在後方做了大量工作,才完成了“還定三秦”的戰略轉移,使劉邦在關中站穩腳跟,開辟了除巴蜀以外的新的根據地,為興漢滅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漢軍所取得的成果,若沒有蕭何在後方做後勤保障,提供足夠的軍糧及補充兵源,漢軍縱有韓信指揮,也難以迅速佔據三秦大地。

蕭何撫漢中,不單單是從百姓手中征集糧食,重要的是蕭何帶領人民大興水利,發展農業,向大地要糧食,以此富國強兵支援戰爭。例如著名的山河堰水利工程就是蕭何修築的。這些也都是蕭何為國為民作出的偉大貢獻。

主管和操縱西漢國家機器

自劉邦平定三秦,率軍東出函谷關以後,蕭何就由漢轉運站為鎮撫關中,兼撫巴蜀漢中。在鎮撫關中期間,蕭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足食足兵”,為滅楚做後勤保障。關中之地在秦代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是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以西安半坡為標誌的文化遺址就有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後經周人的辛勤開發,已經居全國之首。

劉邦佔領鹹陽後不久,項羽也率軍入關,並在同年二月自封為西楚霸王,同時封劉邦為漢王,以偏僻的巴蜀、漢中地區作為劉邦的封地。為了阻止劉邦向東發展勢力,項羽還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封給三個秦朝降將。劉邦看出了項羽的用心,非常生氣,不禁對手下大將說:“項羽也太無禮了!竟敢背叛約定排擠我!我一定要和他決一死戰!”樊噲、周勃、灌嬰等人也都摩拳擦掌。

而蕭何卻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勸劉邦不能逞一時之意氣,說:“您在漢中稱王,即使條件再差,也比白白去送死好吧?”劉邦不解地問:“怎麽是白白送死呢?”

蕭何回答說:“您現在的實力不如項羽,倘若冒失地去攻打他,肯定會失敗。這難道不是白白送死嗎?現在項羽封您為漢王。蜀地雖然偏僻,總還可以求生存。何況蜀中地勢險要,最適合我們養精蓄銳。只要我們愛護百姓,招賢納士,機會一來,同樣可以爭奪天下。何必隻圖眼前泄憤呢?”劉邦聽了蕭何的勸說,如夢初醒,連連稱是。於是劉邦拜蕭何為丞相,率軍進入漢中,休兵養士,廣招人才。

在楚漢相爭時期,蕭何充分利用得到的秦代檔案制定漢官制度,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於起義軍中。蕭何已將漢王劉邦視為一代皇帝,並以劉邦為中心,把臣屬的階級稱謂用秦官的形式加以明確,並分辨其尊卑高下,用制度形式分工於人,令眾人各司其職,為漢王效勞。

社稷是為國家之象徵。劉邦廢秦社稷立漢社稷,就是表示立漢為國,與秦有別。社稷、宗廟的建立,標誌著一個新生政權的開始。建社稷,立宗廟,毫無疑問是丞相之職,當出自蕭何的主意。這充分顯示了蕭何確實是與眾不同的大政治家。社稷與宗廟的建立,標誌著國家已開始正常運作。而主管和操縱這部機器的,不是別人,正是蕭何。

建都關中,經營長安,是蕭何在漢朝正式建立之初做出的第一業績。它起到了穩定漢政權的重大作用。隨著政權的穩固,蕭何轉入了制定律法、健全制度和無為而治的全面建設漢王朝的工作之中,歷史從此進入了新的一頁。

蕭何以秦為鑒,采取了一系列減輕賦稅、讓利於民的政策措施。就田租而言,什五稅一,比起秦時的什一之稅有所減輕,這對於廣大農民來說,無疑大有好處;限定官吏的俸祿及費用開支等,為規範國家財政、杜絕浪費虛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對商賈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帝位,接著就論功行賞。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大宴群臣。劉邦問群臣:“你們都說實話,我為什麽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又為什麽會失掉天下?”群臣眾說不一。最後劉邦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有他們,所以我能夠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因此最後敗在我手中。”從上面的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劉邦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這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

後來劉邦論功封賞時,由於群臣爭功,所以一年多也定不下來。劉邦最後定蕭何為首功,封他為酂侯,食邑也最多。很多功臣因此憤憤不平,說他們都身經百戰,而蕭何只不過發發議論,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無戰功,為什麽他的食邑反而最多?

劉邦問大臣們:“你們知道獵狗嗎?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獵狗,而放狗追獸的是人。如今諸位只是獵獲野獸,相當於獵狗的功勞。至於蕭何,他能放出獵狗,指示追逐目標,那相當於獵人的功勞。況且你們只是一個人追隨我,多的也不過帶兩三個家裡人;而蕭何卻是全族好幾十人跟隨我,這些功勞怎麽能抹殺呢?”大家都無言可答。

諸侯分封完畢,接著是排位次。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餘處戰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劉邦已經壓過大家一次,重封了蕭何,對排位次的事也就不好再說什麽,不過他心裡仍然認為蕭何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君說:“在楚漢相爭的五年中,陛下有好幾次都是全軍潰敗,隻身逃脫,全靠蕭何從關中派出軍隊來補充。有時就是沒有陛下的命令,蕭何一次也派遣幾萬人,正好補充了陛下的急需。不僅是士兵,就是軍糧也全靠蕭何由關中供應,才保證了軍隊的糧食。陛下有好幾次敗退把山東都丟了,幸虧有蕭何坐鎮關中,陛下才能重新振作。這些都是創立漢家天下流傳後世的大功勞。怎麽能把像曹參等人只是一時的戰功列在萬世之功的前面呢?我認為蕭何應排第一,曹參第二。”

這番議論正中劉邦下懷。於是,他把蕭何排為第一,準許他穿鞋帶劍上殿,並封了蕭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

求自保,不惜自汙名節

漢高祖剪平異姓王后,對蕭何更加恩寵。除對蕭何加封外,劉邦還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士兵做相國的護衛。很多人都來祝賀,蕭何自己也非常高興。

當天,蕭何在府中擺酒慶賀,喜氣洋洋。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人穿著白衣白鞋進來吊喪。蕭何見狀大怒。召平對蕭何說:“相國,您的大禍就要臨頭了。皇上在外風餐露宿,而您長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沒有什麽汗馬功勞,又沒有什麽特殊的勳績。皇上卻給您加封,又給您設置衛隊。這是由於最近淮陰侯在京謀反,因而也懷疑您了。安排衛隊保衛您,這可不是對您的寵愛,而是為了防範您。希望您辭掉封賞,再把全部私家財產都捐給軍用,這樣才能消除皇上對您的疑心。”

蕭何聽從了他的勸告。劉邦果然很高興。同年秋天,英布謀反。劉邦親自率軍征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麽?”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默不作聲。使者回來後告訴蕭何,蕭何也沒有識破劉邦的用心。

有一次,他偶然和一個門客談到這件事。這個門客忙說:“這樣看來您不久就要被滿門抄斬了。”蕭何大驚,忙問原因。門客說:“您身為相國,功列第一,還能有比這更高的封賞嗎?況且您一入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百姓都擁護您,您還在想盡辦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現在皇帝之所以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關中的民望而有什麽不軌行動啊!如今您何不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製造些壞名聲。這樣皇帝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會對您放心。”

蕭何長歎一聲,說:“我怎麽能去盤剝百姓,做貪官汙吏呢?”門客說:“您真是對別人明白,對自己糊塗啊!”蕭何又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為了消除劉邦對他的疑忌,只得故意做些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汙名節。不多久,就有人將蕭何的所作所為密報給劉邦。劉邦聽了,像沒有這回事一樣,並不查問。當劉邦從前線撤軍回來,百姓攔路上書,說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劉邦回長安以後,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

劉邦表面上讓蕭何自己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心裡卻竊喜,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鎮國家、撫百姓的蕭何違心地幹了侵害百姓的事情,心中很不安,總想找機會補償百姓。

不久,蕭何看到長安一帶耕地狹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卻有許多閑著的荒地用來放養禽獸。蕭何覺得太浪費了,便上奏請劉邦把這些荒地分給百姓去耕種,收了莊稼,留下禾稈照樣可以供養禽獸。

劉邦當時正在病中,見了這道奏章,恨蕭何是想借此事來討好百姓,一怒之下,命令將蕭何抓起來。滿朝文武都怕連累自己,不敢替他申辯。幸虧有一個王衛尉平日敬仰蕭何的為人,在侍衛劉邦時順便向劉邦探問:“蕭相國犯了什麽大罪?”劉邦說:“不要提他!提起他我就生氣。當年李斯當秦朝丞相時,做了好事都歸君主,出了差錯就攬在自己身上。現在蕭何受了商人的許多賄賂,竟要求我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種。這分明是想討好百姓,自己得個好名聲,不知道把我看成什麽樣的君主了。所以我才要把他關起來。”

王衛尉說:“辦事忠於職守,只要對百姓有利,就為民請命,這是相國應該做的事啊!陛下怎麽能疑心相國是收了商人的賄賂呢?當初您與項羽相爭數年,後來英布謀反,陛下親自上前方征討,由蕭相國鎮守關中。他若想取得關中,不過舉手投足之勞。蕭相國對這樣的大利尚且不圖,難道今天會貪圖商人的一點賄賂嗎?何況秦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秦皇聽不見臣下對自己過失的批評,才一意孤行。李斯即使能承擔過錯,又有什麽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您這樣懷疑相國,一定是沒有仔細考慮吧!”劉邦聽了,心裡雖不高興,但想想王衛尉的話畢竟有些道理,所以當天就派使者拿著符節去赦免了蕭何。

蕭何已是花甲之人,對劉邦素來謹慎恭敬;因為全身戴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連路都快走不動了。他蓬頭赤足、汙穢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這樣來上殿謝恩。劉邦見蕭何這個樣子,也覺得過意不去,便安撫蕭何道:“相國不必多禮!這次的事,原是相國為民請願,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劉邦的這段話雖然言不由衷,但對蕭何的廉正為民終於還是承認了。從此以後,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了。劉邦也照舊以禮相待。但蕭何從此對國事就只能保持沉默寡言了。

劉邦晚年時,宮廷內部發生了一場廢立太子的鬥爭。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只是由於蕭何等大臣的多次諍諫,劉邦才一直未做決定。公元前195年,劉邦病死,蕭何輔佐太子劉盈登上帝位。這就是漢惠帝。蕭何繼任丞相。蕭何為相期間,在制定漢朝的典章制度方面還辦了一件大事,即做漢律九章。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他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情況的內容,製成律法共九章。這是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明簡。公元前193年,年邁的相國蕭何由於長期為漢室操勞,積勞成疾,終於臥病不起。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並趁機詢問:“您百年之後,有誰可以代替您來做丞相?”接著惠帝又問,“曹參怎麽樣?”蕭何聽了,竟掙扎起病體,向惠帝叩頭,說:“皇上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麽遺恨了!”這番話表明,蕭何為國家為百姓著想,不記宿怨,胸懷大度。

深受劉邦器重的蕭何無論在軍事政治上,還是在法律制度上,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主要表現在協助劉邦統一中國。蕭何的用人之道對劉邦實現統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蕭何幾次推薦韓信,卻沒有被劉邦重用。韓信離開後,蕭何將他追回,又向劉邦推薦。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後來韓信在幫助劉邦戰勝項羽的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這與蕭何竭力推薦韓信是分不開的。蕭何在關中時,勤於治民理政,努力支援前方。蕭何為了漢的統一,積極支持劉邦征討、誅滅王侯的謀逆反叛活動。蕭何為宰相,在政治、經濟、人事、法制上,有不少約束、規矩與制度。而後來,曹參為相時也照舊依行。所謂“參代何為相國,舉事無所變更”。蕭何所定的約束,對於國家安定、人民樂業作用極大,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蕭何一生勤儉節約。不論是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朝建立初期,他都表現出傑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眼光和才乾。他一生忠心為國,不謀私利,千方百計讓百姓安居樂業。

歷史上的“蕭何現象”

在中國君主時代的歷史上,若論名臣賢相,西漢開國宰相、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定當名列其中並位居前茅。蕭何,這個對中國古代第二個大帝國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賢相,其名聲不但廣傳於兩漢時期,在後世其事跡更是被人所共知,成為萬世敬仰的最著名大臣。

在漢高祖劉邦打拚天下的艱辛歲月裡,蕭何從來不曾“身被堅執銳”,立馬於兩陣之間,僅僅是在大後方“持文墨議論”,做一些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工作,當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謀臣。漢高祖打下天下後,為方便論功行賞,也需要給那些功臣良將們排排名次,最值得大家關注的,當然是誰做第一把交椅了。那些頭腦偏簡單而四肢超發達的將領們,要麽皆爭著脫衣晾身上的戰爭傷疤,要麽都痛說革命家史,大談自己的赫赫戰功。後來,大家又異口同聲地推出了曹參,認為他“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聽後無語。

知臣莫若明君。見大臣爭執地有些疲倦但仍未分高下,漢高祖劉邦清了清嗓子,說道:“你們這幫人,對我劉某人而言,都是有功之人,但充其量只能算是有功的獵狗,而蕭何卻是獵手,是有功的人!再說了,當初你們來投奔我時,要麽一人前來,要麽帶上一兩個隨從,而蕭何卻是整個家族來投奔!”

聽完皇帝的一番“功狗功人”論,諸大臣覺得聖言滿是道理,故不再爭辯,心甘情願地讓蕭何坐了功臣的頭把交椅。但劉邦也很開明,他也秉持了專斷與民主兼顧的原則,也照顧到了大夥的情緒和意願,規定曹參排名僅次於蕭何,做第二號的大功臣。此後,蕭何又由丞相進位相國,還獲得了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政治殊遇。

李國文先生曾將古代帝王的禦用文人分為三等:一等的出思想,為國士;二等的出主意,為謀士;三等的出文章,為學士。當初,蕭何曾在劉邦面前稱韓信為“國士無雙”,很明顯,這是有意在抬高突出尚不為劉邦看重的韓信之地位。顏師古認為國士就是指“國家之奇士”,按照這個見解,毫無疑問,蕭何自己亦應算作是一個國士,不過這個國士並非“無雙”,因為誰都不能否認韓信亦是“國家之奇士”。

在蕭何以後的中國帝製時代裡,“蕭何”不再單單是一個人名,還成為了“超級大功臣”的代名詞。

蕭何去世之後,中國君主製的土壤裡漸漸出現了一種“蕭何現象”,即歷代君主對於輔佐自己的超級大功臣,往往不是稱其為蕭何,就是給予其猶如蕭何一般的政治待遇,後世那些不是蕭何卻好似蕭何的功臣權相們,紛紛做起了新時代的蕭何化身。曹操在上漢獻帝的奏折中,更是表達了“功未必皆野戰也”及“平定天下,謀功為高”的封賞功臣之原則。因此,“蕭何”的含義便出現了外延化與擴大化。

在後蕭何時代,將某個朝廷重臣比作蕭何的做法,不僅體現了對蕭何卓越功勳的認可,更體現了對被比作蕭何的朝廷重臣的極高尊崇。

古代歷史上的開國宰相中,被君主視作蕭何者,共有三人,他們分別乃是東晉的王導、唐代的房玄齡和明代的李善長。

王導及其從兄王敦是促成晉元帝司馬睿開創東晉、複興司馬氏天下的關鍵性人物,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在東晉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著重要歷史角色。王導的兒時表現,正好應了那句話——“自古英雄出少年”。《晉書》說他“少有風鑒,識量清遠”,十四歲時,陳留的高士張公見王導氣度不凡,便對王敦誇王導道:“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

王導後來的表現證明了張公的預言。王導兄弟都出自當時的高門士族——琅邪王氏,而西晉宗室司馬睿正巧封藩於琅邪,故王氏家族與司馬睿關係格外親密。當時司馬睿身在洛陽,面臨複雜動蕩的國內局勢,王導曾建議司馬睿就國以避政爭。後來司馬睿被朝廷派至下邳,王導也被司馬睿聘為安東司馬,成了司馬睿的第一心腹。在王導的輔佐下,司馬睿在南方建立了威望,得到了南方豪強大族的積極擁護。

當晉湣帝被匈奴政權所害的消息傳到司馬睿處後,司馬睿遂稱帝,正式建立了東晉,是為晉元帝。當晉元帝升禦座接受群臣拜賀時,他竟執意要求王導也做過來,二人一同坐北朝南,接受叩拜,以表達對王氏家族特別是王導的感激,所以當時就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在這裡,“王”就是指王導為代表的世家大族,“馬”就是指司馬氏皇族,而“馬”不但與“王”並列,而且還位居其前,王導在東晉的權勢由此可見。

晉元帝平時待王導,就像子侍父,極為恭敬,他尊王導為“仲父”,還經常對王導說:“卿,吾之蕭何也”。

唐太宗李世民可謂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明君聖主,他的身上有著眾多其他帝王所沒有的閃光點,其中任人唯賢不唯親便是他可供後人稱道的重要一點。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由秦王而為皇太子,後又從父親手中接過了皇權,成為大唐第二代君主。唐太宗論功行賞,認為原秦王府“參謀長”房玄齡當為第一,應食邑千三百戶,其余有功之人依次受封。

對於太宗的決定,宗室淮南王李神通卻站出來表示反對,他說:“義師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齡等以刀筆吏居第一,臣所未喻。”舞槍弄棒的淮南王表達了對舞文弄墨者的不滿。唐太宗卻反駁說:“叔父兵誠先至,然未嘗躬行陣勞,故建德之南,軍敗不振,討黑闥反動,望風輒奔。今玄齡等有決勝帷幄定社稷功,此蕭何所以先諸將也。叔父以親,宜無愛者,顧不可緣私與功臣競先後爾。”淮南王一聽,太宗的話蠻有道理,房玄齡不正如太宗所言,充當了定策帷幄的蕭何嗎!於是他只得作罷。剛才還站在淮南王那邊跟著起哄的其他將領,見淮南王屈服,也慚愧地講:“陛下至不私其親,吾屬可妄訴邪!”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大封開國功臣,大有天下君臣共同享有、共同治理的味道,他對滿朝文武評論李善長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於是授予李善長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等一系列官職,封爵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贈其鐵券,李善長本人可免死兩次,兒子免死一次。

這件事發生在洪武三年,是年大封功臣,受封者有六公二十八侯,六公分別是在明朝建立過程中功勳最大的李善長、徐達、常茂(常遇春子)、李文忠、馮勝和鄧愈。縱觀這六公,除李善長外,其余五人皆是曾出生入死於沙場的高級武將,而李善長以一文人而能夠位居國公之列,並且還給予“製詞比之蕭何”的待遇,由此可見明太祖是把李善長看成了蕭何再世。

除此而外,歷代以“蕭何故事”給予勳臣如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等特殊政治待遇的情況,也不少見。

如東漢末年的權臣董卓、曹操,西晉何曾、陳騫、南北朝時期的侯景,宋齊梁陳隋唐六朝開國君主在王朝禪代之前,五代後唐時吳越王錢鏐、宋代宗室趙元儼、趙顥、趙佖,等等。這些勳臣雖無“蕭何”之名,卻有“蕭何”之實,而他們的政治身份,不論是行將篡位的權臣還是本分老實的勳臣,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天子那兒,他們都是舉足輕重、身份超級特殊的朝臣。

對於古代的功勳大臣或超級權臣,出於主觀樂意也罷,出於無奈也罷,君主總會使用一些特殊方式、特殊手段去安撫甚至巴結廷臣,與加官、晉爵、賞銀等一樣,“蕭何現象”同樣也是君權時代君主與大臣之間維持關係的一種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鮮有人注意,以至於人們都不曾將其歸納總結,並作出論述。古代中國多姿多彩,換一個角度,或許便會有一些新發現、新收獲。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