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64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238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儂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註解:

陽明病用了下藥,心中鬱煩,說明裡面還有裡熱,如果腸道裡還有燥屎,這是可以攻的;如果腹滿,大便前頭硬,後面溏稀,那就不可攻,因為胃已經虛了。如果有燥屎的,宜用大承氣湯。

原文:

239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註解:

五六日不大便,圍繞肚臍一圈有痛感,煩躁,時而發作,這是腸內有燥屎,所以不大便。這是嚴重的大便硬結,所以不按壓也會痛。

原文:

240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註解:

病人如果煩熱,汗出了就應該解了,如果沒解,又像瘧疾一樣在太陽落山的時候定時發熱,這是陽明證,這種情況,如果脈實,說明裡面有結實,可以下;如果脈浮虛,說明裡面結實不嚴重,那就還是先表後裡,脈虛為津液虛,用桂枝湯。

原文:

241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註解:

陽明病大下之後,又六七日不大便,煩躁不解,腹部滿痛,這是有燥屎。這是還有宿食沒下乾淨的緣故。據當下癥狀,應該用大承氣湯。

原文: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註解:

前面說的譫語,腹痛,煩熱汗出,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陽明證。臨證上,典型證有時候並不出現,這裡就說了幾條比較不那麼典型,但也很常見的陽明證。

陽明證病人一般小便多,大便不通則用小便來排熱,這裡小便不利,那水只能走腸道了。腸道裡面又有硬結堵著,於是大便忽然難,忽然容易,難的時候是硬結在那裡,是熱性便秘;容易的時候,變成了熱性腹瀉。時而有些發熱,這和潮熱的原理類似。熱不得下而上沖,上於肺,肺則用喘來加速排熱;上於頭,則冒,就是昏昏熱,熱氣沖頭人是容易昏昏欲睡的,這種情況比譫語更常見,譫語是津液大量消耗的極端反應,所以並不多見。這裡有小便不利,津液耗散並不太嚴重,所以沒有譫語,只是昏冒。

這種情況是用大承氣湯,因為不論熱性便秘,還是熱性腹瀉,都是腸道裡面有熱的瘀結排不乾凈,視其嚴重程度,都可以用大承氣湯。

原文:

243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 一升(洗) 人蔘 二兩 生薑 六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註解:

有人說,這裡可能是寫錯了,這是寒證,怎麼能說是陽明病呢?陽明病的總綱是「胃家實」,就是腸胃裡面有東西堵住了。有東西堵住發生熱證比較多,但不等於都發生熱證,這就是偏寒證的胃家實。

堵住了,吃了東西「欲嘔」,意思是想嘔,卻沒有嘔出來。如果是胃虛寒,食不受納的嘔,喝了熱湯應該緩解,這是喝了熱湯更嚴重,說明是堵住了。「屬上焦」的意思是指堵在了上面。

這個方子四味葯,後三味好理解,人蔘,生薑,大棗健胃。生薑本身也能止嘔;嘔家不喜甘,用大棗就可以了,炙甘草太甜膩就不用了。

這裡詳細說說吳茱萸這味葯。這個葯極苦,苦的東西都有降的作用,能降逆;苦的東西一般都寒,吳茱萸卻是溫的,所以能止寒證的嘔逆。溫苦的東西一般都有清解的作用,比方說厚樸是溫苦的,能下氣;麥芽炒焦了,多了溫苦之性便能化食。吳茱萸極苦,清解之力很強,降胃之積滯,所以說能治陽明之胃家實。吳茱萸還有辛辣之味,有辛散的作用,這就兼具了解肌表的作用。但是其主要作用還是降胃鎮逆,胃寒胃弱的嘔吐且有逆證最適用。何為逆證?最常見的是頭部的疾患,比如頭痛;比如黃斑病,青光眼等眼睛的疾患;比如癲癇,羊角風之類的,只要是跟胃寒胃弱及上逆有關的都可以用到吳茱萸,因為頭部的疾患無非是表不解而邪氣上沖,吳茱萸鎮逆加解肌表,正對病機。

原文:

244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註解:

這一條講三種實證(心下痞,腸道熱結,中焦有飲)的鑒別。

先是講因誤下而致痞的情況。寸脈緩,說明表證不明顯,準確講是轉為裡證了,所以病人從發熱汗出轉為惡寒,而且不嘔,不在少陽,只是心下痞。惡寒是因裡有痞牽製津液,而致惡寒。關脈浮是說明邪在中焦。尺脈為陰,尺弱說明陰血虛。這個痞宜用半夏瀉心湯。

如果病人沒有下過,只是不惡寒而且渴,這是轉為陽明了。小便多,津液喪失了,所以大便硬,這裡說不惡寒,沒說怕熱,說明裡熱並不明顯,而裡實明顯,沒有裡熱,所以十日不大便也不覺得很痛苦。這個宜用麻仁丸(見第247條),滋陰養液並輔之以輕劑攻下藥。

如果沒有其他證,只是渴欲飲水,那有可能是飲證,先稍微給一點水緩解渴,不能多飲以免飲證加重,再用適當的方法來治,宜用五苓散。

原文:

245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註解:

脈之浮之寸皆主陽。陽脈盛,說明邪氣盛,病人如果陽脈微弱了,汗也漸漸的出得少了,說明病退了,人體自己恢復過來了,自和了。汗出得太多,那就會太過,汗出太過病也不會解,因為傷了津液了,人體虛弱了,邪氣又會進去。汗出太過還有可能裡面的「陽」絕了,這裡的「陽」指津液,也就是喪失了津液,大便就會硬。

原文:

246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註解:

這一條說脈。脈浮講過了。芤脈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就是如撚蔥葉,意思是脈輕輕摸似乎很充盈,稍一用力就癟了。這種脈是陽氣勉強能支持,陰血已經很虛了,比如急性失血的病人就會出現這種脈。房事過多,年輕失精的也容易現這種脈象。年輕,陽氣正旺之時,雖消耗卻還勉強有,陰血卻虛絕了,所以現此脈。

脈浮為陽,也說明有表證;脈芤是陰脈。搏是互結在一起的意思。當浮和芤同時出現,說明陰血雖然少,胃氣卻還能勉強調動起來抵禦外邪。此時如果胃氣轉為虛熱狀態,這就反而更容易消耗津液了,津液就會更虛。男子房事過多傷了津血,如果再有消渴引飲的證就是這種情況,這是很危險的。

以脈論病,不似仲景原文。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