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放鬆身體,才能明辨是非

這是靜之兄第1198篇原創,累計原創230萬字

01

“安而後能慮”,這是說:心安後,才能正確思考,才能明辨是非。

猶太人有句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是說,人類的思考很多都屬於妄想,與道相左,想了也白想,甚至還會給人們帶來災難。

不過,人同時又是理性的,可以依仗理性思維做出正確的判斷。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帝有時又應該對人類的思考讚歎有加。

人的思考,究竟可笑還是可讚?關鍵在於思考時內心是否從容、安逸。

02

舉個例子。明朝朱厚照當皇帝時,被封在南昌的寧王發動了叛亂。因為寧王早有預謀,賄賂了朝中的很多大臣、宦官,甚至麻痹了朱厚照,全天下都沒人相信寧王反了。因此,寧王進展順利,很快領兵北上,大有一舉打到北京去的架勢。

這個時候,江西的封疆大吏不是被寧王殺了,就是投降了,只有一個陰差陽錯滯留當地的王陽明。此時,王陽明可以有三個選擇,一是召集義兵平叛;二是對寧王叛亂視而不見,繼續去福建當差;三是北上京城,報告朝廷寧王已經叛亂,無法再赴福建,等候朝廷的進一步安排。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與寧王同流合汙,齊心推翻朱厚照的皇位。

03

這四個選項,關乎人命,稍有不慎,將肝腦塗地。怎麽抉擇?王陽明沒有片刻的猶豫,斷然選擇了最難的一個,那就是召集義兵平叛。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決定。要知道,在明朝時,官員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沒有皇帝的聖旨,誰也不能管閑事,否則就是不聽號令,嚴重的可以納入造反一類。

王陽明並沒有接到朝廷的旨意,連顆蘿卜印都沒有,就貿然的召集義兵,名不正言不順,很容易被人誣告成圖謀造反。事實上,後來張忠、許泰等小人確實拿這件事汙蔑王陽明,好在朱厚照在大是大非面前還算清醒,王陽明才得以逃過一劫。

04

那麽,王陽明為什麽會選擇一個連上帝都“發笑”的方案?

事後他告訴學生,他當時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盡早平息叛亂,避免戰爭造成的生靈塗炭。這就是說,當時的他,內心沒有一絲恐懼,把個人安危至於身後,所以能正確思考,迅速做出合道的決策。

決策對了,問題解決起來也就很順利,果不其然,在義軍的努力下,僅僅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這場叛亂就被平息,寧王也束手就擒,百姓因此逃過一劫。上帝果然笑了,不過,這是對王陽明讚許的笑。

05

然而故事仍未結束。雖然王陽明早已把寧王的叛亂平定了,而且也把叛軍的首領寧王給抓了,還正打算把他押解到京城,親手交給朱厚照,但有些人卻心亂了、害怕了。

這些人裡的張忠、許泰害怕寧王在被押送回京的路上把他們接受賄賂的事情供出來,更害怕王陽明早已拿到了寧王的供詞,因此千方百計阻止王陽明見皇帝。

不僅如此,張忠、許泰還給朱厚照出了個餿主意,慫恿他命令王陽明把寧王放了,由朱厚照本人親率京軍前往南昌,在鄱陽湖上再玩一次生擒寧王的遊戲。這麽可笑的主意,朱厚照居然采納了,他率領京軍浩浩蕩蕩的前往南昌。

沒想到,王陽明抵死不配合,先朱厚照一步,親自把寧王押解到南京,把他交給朱厚照信任的太監張永,這才把張忠、許泰搞的這場荒唐鬧劇平息了。張忠和許泰機關算盡,最後事情還是暴露了,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為什麽張忠、許泰會頻出昏招?關鍵是因為他們一聽寧王被擒,害怕壞事暴露,心亂了。

06

一個人的思考,有可能源自理性,也可能源自感性。唯有理性的思考,才可能是正確的,才能幫助人們做出正確決策。

怎樣判斷自己的思考是否理性呢?我們可以通過身體的不同反應來判斷。

一個人的身體通常會呈現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是緊繃,二是放鬆。

身體緊繃的時候,內心往往處在緊張、恐懼、擔心中。此時的所思所想,要麽是如何對抗危險,確保自身的安全,要麽是如何把握機會,確保不造成損失,很難有理性。

一旦失去理性,就容易反應過度,頻出昏招,從而把自己帶入危險。張忠和許泰兩人,就是這種情況,所以想多錯多,遺臭青史。

身體放鬆,往往是心安的體現。此時的所思所想,並不受製於得失,因而可以客觀的評估事態,做出正確判斷。王陽明就是這樣思考的。

07

《道德經》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

當一個人把個人安危置於一旁,所思所想只有如何依道而行、匡扶正義時,他又怎會不心安,又怎會錯誤的決策?

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行居日常,凡有所思,定當以心安為前提,以心安為目的,這就是“安而後能慮”告訴我們的道理。

去年今日文章:《原創 | 為什麽越勤奮可能越失敗?(《靜思傳習錄》2)》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