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生家庭的傷害,是讓聽話變成了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文丨武志紅    編輯丨李臻

大家好!我是武志紅,今天我帶來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的傷害》。

為了這個話題,我準備了四個關鍵詞,和四個故事。

我先講一個插曲。

去年12月,我去湖畔大學講課,湖畔大學課程方的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想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麽?

我的回答是:認知上的改變。

早在2007年,我出版了《為何家會傷人》一書,這本書一炮走紅,一直暢銷到今天,總銷量應該超百萬冊了吧。

需要說明的是,我這本書,應該是國內心理學界第一本直面中國原生家庭傷害的書。

因為我的這本書,“原生家庭傷害”這個概念開始流傳開來。

其實在我們的文化之內,有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詞兒,有些我們甚至覺得很好,但其中都大有問題。

例如此前像真理一樣的說法“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怎麽做都是為了你好”,現在公眾輿論也越來越不接受。

關於我們社會的原生家庭傷害這個話題,我想可以概括為四個關鍵詞,為這四個關鍵詞,我分別準備了四個故事。

聽話

第一個關鍵詞,是聽話。

眾所周知,聽話,是中國家庭教育的頭號關鍵詞,中國父母誇孩子時,聽話是最容易被使用的讚語。

只要你是孩子,不管你多大,哪怕四五十了,還要聽父母的話。

關於聽話,我想講的故事是這個。

當時我剛來廣州日報沒多久,收到了一個女孩的郵件,她講了她的故事。

大概是,她和男友談了三年戀愛,很恩愛,但父母,主要是媽媽,死活都不同意,最後真是以死相逼,她很痛苦,不知道該怎麽辦?

我很少見給我寫信的讀者,但這封信觸動了我,我就約了她們一家人,在一家安靜的西餐廳聊天。

我問女孩的媽媽:你為什麽反對女兒的愛情呢?

這位媽媽最初給出的理由是:我女兒長得很好看,她男朋友配不上。

說實話,這個稱不上多好看,最多只能說長得端正,我非常直接地給出了這個回應。

我的這個說法,立即駁倒了這位媽媽的理由,她倒也沒太堅持,接著給出了新的理由:我女兒學歷高,他學歷低。

事實是,女孩是本科學歷,男孩是大專學歷,相差並不大,並且,男孩的收入是女孩三倍。

於是,這位媽媽的第二個理由又被駁倒了。

最後,突然間,女孩媽媽陷入了一種歇斯底裡狀態,大喊說:

“她之前跟我說過,什麽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她以前對我百依百順的,是我的貼心小棉襖!”

她大概還喊出了“她騙我!她背叛了我!”這樣的話語。

這一刻,我瞬間意識到:其實這是聽話不聽話的事兒,根本與女孩的幸福無關。

女孩隻犯了一個錯,就是沒有聽她媽媽的話。

後來這個女孩就問我該怎麽辦,因為我當時還沒有做谘詢師,我就跟她說:“看來你媽是認真的,你覺得怎麽辦?”

後來這個女孩的選擇是跟她心愛對男朋友分手。但是她接著遠走高飛,離開了她的媽媽。(我每次講到這個故事都會非常難過)

最終,她以這種方式獲得了獨立,但是這種獨立很慘。

傷害

我要講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傷害。

這是聽話邏輯的一個必然結果。

當父母認為,孩子聽自己話是天經地義,那麽,父母就容易對孩子乾一些殘酷的事而不自知,甚至孩子也認識不到。

當時看到一個新聞,是一個女孩子找貓。

說五年前這個女孩孩養了一隻貓,那隻貓很親她,每當她下班的時候,貓就會到門口來迎接她,貓也是她的朋友,她會把她的心事向貓傾訴。

然而有一天她回家,卻發現媽媽把這隻貓賣了。

這條新聞讓我覺得非常殘酷,就立刻轉了微博,但並沒有帶上任何很嚴重的詞匯。

然後這條微博下,引出了兩類嚴重對立的回復:

一類回復是,貓重要還是媽媽重要?

這是觀點之爭,我經常說觀點不重要,我們來看事實。

另一類回復是,講和這位女子類似的故事。

都是自己的寵物或心愛之物,被父母隨意處置。在這條微博下,我發現竟然有太多這種可怕的故事:

一個網友說,他小時候養了一隻小雞,有一天,父親把他和小雞趕到陽台上,然後給了他一把刀,他必須把小雞殺死才能進屋。

還有一位女士,她小時候養過幾條狗,都是被她父親給殺了吃了。

不僅如此,當父母們乾這些事時,還理直氣壯。而網友回復中,很多人應該是孩子,卻也為父母辯護。

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幹了這麽殘酷可怕的事,還覺得父母是對的?

因為聽話邏輯,作為中國家庭的頭號規則,它是嚴重失衡的。

家庭作為父母與孩子的共同太空,需要確立一些規則。

好的規則,是平衡的,是父母與孩子都要遵守的。

壞的規則,是嚴重失衡,隻偏向一方的。

當父母徹底相信聽話邏輯時,他們就真的會認為,自己怎麽做都是對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然後,他們在殘酷傷害孩子時,就沒有了覺知力。

同樣的,當孩子也徹底相信聽話邏輯時,你也會被虐待而不自知。

溺愛

我要講的第三個關鍵詞,是溺愛。

在座的各位是不是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你變成這樣都是讓我給慣壞的!”

我正好在湖畔大學的時候採訪過一個經營企業家,她叫孫博。

結果採訪的時候我就注意到,我們那個房間很安靜,但走廊上有幾個女孩在吵。

她就直接去找服務生談話,讓她關好這個門,打開那個門。

關鍵在這個過程中,她完全沒有和我商量,就直接去找了服務生,而且也沒有生氣,只是讓服務生解決問題。

我過去見過不少為所欲為的人,他們身上都帶著點反社會的味道,但孫博身上完全沒有這個感覺,她是一個溫柔的美女。

我當時就問她是怎麽長大的,她說她爸媽都是地質學家,經常出差,她小時候她跟奶奶長大,奶奶對她各種寵愛,她記憶中,從來沒有否定過她,更不用說打罵。

在她讀幼稚園時,因為她是個精力旺盛的孩子,她拒絕午休,老師們管不了她,最後無奈對她奶奶說,您想想辦法吧。

為了解決這件事,她奶奶從醫院辭職,去了孫女的幼稚園裡做了一名校醫,這樣孫女中午就可以在她的辦公室裡待著,不用非得午休了。

她還有一件事,在小升初的時候,她其實能上北京最好的中學,但她就要報另外一所,因為那所中學的校服好看,而她的爸爸也同意了。

這我想在中國,絕大多數父母做不到,而這樣的事,在她的人生中非常多。

我覺得這才叫溺愛,那些總把“溺愛”、“寵愛”孩子掛在嘴邊的父母,你們真做到了這種水準嗎?

甚至,你們的愛中,有這樣的味道嗎?

必須要強調的是,我也覺得孫博奶奶做得太過了,所以我並不是倡導這種做法,我只是想舉這個例子,來說說什麽叫溺愛。

並且,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孫博成了朋友們眼中人性程度最高的人,她根本沒有因為溺愛,因為想為所欲為,而變成一個壞人。

溺愛會把孩子變壞,這個我們社會老說的邏輯,沒有在她身上發生。

實際上,我見過很多類似的故事,也沒見到,孩子因為溺愛而變得糟糕,相反,孩子都是因為愛,而變得富有人性化。

那麽,溺愛這個關鍵詞,到底是怎麽回事?

我的理解是,這是聽話邏輯的一個延伸,是整套言辭中為父母辯護的一個環節。

持有聽話邏輯的父母,殘酷地對待孩子,而孩子因此出了問題後,父母卻說:

“你看這個孩子,我們對他這麽好,他怎麽變這麽壞!

哎呀,我們錯了,我們不該這樣溺愛他,就應該更強有力管束他……”

所以說,溺愛這個說法,實際上是中國式父母,為了保護自己的自戀,而在孩子出問題時發明的一個自欺欺人的說法而已。

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個邏輯是,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這多數時候,是父母的養育出了問題,而且幾乎總是愛不夠,父母不會愛孩子,傷害了孩子。

而溺愛這個說法,卻說成是父母愛給得太多了,太慣著孩子了,這給了父母進一步加強聽話邏輯的理由。

活力

我要講的第四個關鍵詞,是活力。

前面講了中國式養育中的聽話邏輯的糟糕之處,那麽該怎樣養育孩子呢?

我喜歡的一個說法是,父母要做孩子的一個好的容器。

所謂好的容器,就是:

當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時候,認可他鼓勵他;

孩子挫敗需要支持的時候,陪伴他支持他。

同時,當原生家庭像是一個結實穩固的好容器時,孩子的活力就會在其中流動,而會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孩子。

其實生命力只有一種,當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創造力、愛;

如果沒被看見,就變成黑色的,比如恨、憤怒、攻擊,就是破壞的。

其實她們都是一樣的,僅僅是被看見和沒有被看見的區別。

如果孩子本來的生命力沒有被看見,無論你認為你做了多少,就不叫愛。

最後講講我自己的故事。

高中畢業的時候,我們流行的方式是,每個人有一個用來留言的本子,請同學們寫點東西。

女生們給我的留言幾乎有一半提到,我在語文課上精彩的發言。

這有點震驚到我,於是問和我一起吃了三年飯的哥們,我是這樣的嗎?

那哥們非常吃驚的說,當然是啊,我還以為你特別喜歡被關注,所以語文課上總發言,而且經常說得很誇張。

我其實根本沒有想過博得任何人注意,無論同學還是老師,我只是突然有了想法後,遏製不住想分享而已。

但除了文字和思想,我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的人,甚至活力都和沒有什麽關係。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爺爺奶奶用聽話邏輯去壓製我的父母,導致他們有了嚴重的抑鬱症,甚至都不想活下去了,這也影響到我。

過去常有人各種貶損90後,認為一代不如一代,但現在這種說法有了很大改觀,對90後的讚譽越來越多。

其中我最認同的一個說法,是俞敏洪的洪泰基金的合夥人盛希泰說:90後是第一代正常的中國人。

因為,90後終於可以活在沒有嚴重的集體創傷之下,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都遠勝前輩。

從2007年出版《為何家會傷人》到現在,已經有十年時間,我很欣喜地看到,社會整體認知的確有了巨大改變。

例如,當出現愚孝的新聞時,十年前多數人會讚譽他,現在多數人會反對他;

當出現嚴重虐待孩子的新聞時,新聞工作者們常使用“教育不當”這個詞,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虐待”。

這些認知上的改變,我覺得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為此我感到欣慰、驕傲和自豪。

除了認知上的改變,我還有更深的願望:

希望中國家庭充滿愛與尊重,希望每個人都充滿活力。

我覺得,聽話邏輯是可以被放棄的,因為它是活力的敵人。

這個世界的改變,常常是由奇葩們推動的,我絕對是一個奇葩,低情商的奇葩。

2001年,剛進廣州日報工作沒幾天,輪到我們部門的新員工去參與報社最關鍵的編前會了,就是決定每天版面安排的會議。

我們都是在最邊緣處坐著,看長官和前輩們是如何討論的。等討論快結束時,主持當天會議的副總問:你們新員工有什麽意見啊?

我有話要說,聽到副總這樣講,我立即舉手,然後我看到,所有人像怪物一樣看著我。

這一刻我立即明白,副總只是客氣一下,大家情商高都懂這個,就我情商低不懂。

馬東老師問我,那一刻你心虛嗎?

這,我倒挺好,我不心虛。當長官讓我站起來發言時,我很自在地把我要說的話說了。

我願意做一個能說自己話的奇葩。

最後我想說:

我很適合這個節目,因為我是一個想說什麽就說什麽的低情商奇葩,還想這個世界都像我一樣想說啥說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