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全面開通eSIM業務,智能手錶也能辦獨立號碼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或許,再過不久,我們就要和手機裡那張小小的SIM卡說再見了!

4月1日,是中國聯通正式宣布在全國範圍內開通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後的第一個工作日。

eSIM可以理解為電子化的SIM卡。目前,手機裡都裝有SIM卡,用於實現基本的通信功能,而eSIM和SIM卡的功能相同,卻無需卡槽,不再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組件插入設備,而是通過封裝技術固化在終端設備中。

據了解,eSIM可借助空中寫卡的方式對卡內數據進行更改,實現遠程更新,具有省空間、節能耗、高效便捷等優點。

今日,記者實地走訪了幾家中國聯通營業廳,谘詢eSIM相關業務。據了解,目前該業務還未落實到手機終端,僅限於智能手錶領域。

1

聯通“吃螃蟹”

此次,中國聯通是三大運營商中,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開通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的一個。

在此之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以及中國聯通都推出了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用戶通過“一號雙終端”業務,可實現手機與可穿戴設備的綁定,共享同一個號碼、話費及流量套餐,無論主叫或是被叫對外均呈現同一號碼。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聯通推eSIM業務,是繼eSIM開展“一號雙終端”業務後又一標誌性進步。SIM關乎未來物聯網的發展,這也是中國聯通積極布局eSIM的原因所在。

通信專家項立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一號雙終端”就是可穿戴產品,如手錶和手機共用同一個號碼,而獨立號碼業務是全部分開;分開對運營商最大的意義是可穿戴產品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計費單元,並且可以連接更多的智能設備,在萬物互聯時代,這將是一個有利的競爭條件。

《國際金融報》記者獲悉,為推廣eSIM獨立號碼業務,中國聯通配置了不同的資費政策。對於單產品,提供兩類政策:一類是eSIM專屬副卡產品,與主套餐共享資源,合並計費;一類是eSIM專屬套餐產品,設置不同檔位的資費套餐,以適應多元的消費者需求。

中國聯通營業廳工作人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由於目前eSIM獨立號碼業務主要是供智能手錶使用,所以推出了價格較為實惠的10元專屬套餐和20元專屬套餐。10元套餐包含國內流量500M和國內通話60分鐘,20元套餐包含1G國內流量和150分鐘國內通話。

不過,上述聯通營業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eSIM業務剛推出,目前還沒有多少用戶來谘詢體驗,且該應用還僅限於智能手錶領域。包括HUAWEI Watch 2 Pro,三星Galaxy Watch和Apple Watch Series4智能手錶。

“智能手機要想使用eSIM功能,前提是配置支持。”該工作人員介紹稱,目前在智能手機上實現eSIM功能還有難度,目前只有在境外發售的iPhone XS、iPhone XS Max等幾款手機支持該功能,國行蘋果手機暫不支持。

2

背後的角逐

另有業界專家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eSIM的廣泛應用還是寄希望於物聯網時代。開啟獨立號碼業務應用可以接入更多的智能設備,也可讓eSIM真正進入物聯網時代。

為此,在eSIM業務上,三大運營商早已啟動了相關布局。據了解,中國聯通在2015年就開始研究和布局eSIM業務;2017年,部分地區獲批成為eSIM可穿戴業務試點;2018年,聯通與華為、蘋果在中國6省7市獲批推出“一號雙終端”和獨立號碼業務;此次,其獨立號碼業務又率先全國範圍內開通。

中國移動在2018年6月宣布正式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用戶通過“一號雙終端”業務,可實現手機與可穿戴設備的綁定,共享同一個號碼、話費及流量套餐。

中國電信也在2018年9月宣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武漢、成都7個試點城市開通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但僅限當地手機账號開通使用。

通信業分析師付亮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三家運營商都看到了eSIM的優勢,不過就目前而言,由於智能設備的數量還很有限,運營商的“一號雙終端”業務發展得並不理想,這個市場還在培育之中。

付亮進一步指出,比起傳統的SIM卡,eSIM由於不需要另建卡槽,所以能夠壓縮設備的空間大小,有助於智能設備朝輕薄化方向發展;同時,eSIM能夠耐高溫、防塵、抗震,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更強,也更節省能耗;此外,傳統插拔式的SIM卡容易出現接觸不良導致斷網的情況,而對eSIM來說,這種概率或會更小。

不過,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觀察人士對記者稱,eSIM可以避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可穿戴設備使用者局限在一家運營商的服務中,其可以實現立即切換其他服務網絡,且無需更換SIM卡。“對運營商來說,這是他們不願看到的情景,所以目前看來,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在推廣eSIM業務上並不如中國聯通積極,力度也沒有聯通那麽大。”

該觀察人士表示,核心考量還是在於中國聯通目前在用戶數量、營收利潤以及規模等方面都相對處於劣勢,其或希望通過提前布局eSIM,抓住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新機遇。

3

劍指物聯網

多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因eSIM具有靈活性和便捷性等特性,在新型終端和硬體產品上代替傳統SIM卡是一大趨勢。目前,eSIM品類主要集中於智能手錶等產品,未來將從個人電子消費品擴大到車聯網乃至物聯網領域。

付亮認為,雖然目前的市場還在培育之中,但萬物互聯開啟從人與人、人與物到物與物的連接之後,市場對eSIM的需求將急劇增長。

項立剛也表示,目前的智能手錶等設備更多是手機的附屬產品,一旦eSIM獨立號碼業務得到普及,更多的智能設備將彼此連接,應用場景也會更加廣泛,eSIM也將真正進入物聯網時代。

據麥肯錫等機構預測,到2021年,全球將實現50億個連接數,年複合增長率達95%,2022年,eSIM市場規模將達到54億美元。

對於普通智能手機何時能使用eSIM卡,目前業界對此尚無定論,上述中國聯通營業廳工作人員表示,“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應該就在這幾年。”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eSIM功能的設備在接入我國的移動網絡前要先取得工信部的批準。截至目前,工信部僅批準在國內部分城市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中商業推廣eSIM。同時,監管機構允許智能手機市場引入eSIM功能的時間也尚未明確。

記者 汪建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