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品質問題頻曝光,來伊份代工模式遭詬病

“休閑零食第一股”來伊份最近恐怕有點煩。近期至少有10名消費者網上反映在食用來伊份產品時發現疑似訂書釘、老鼠屎、塑料、頭髮、昆蟲等問題。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來伊份頻登食品抽檢“黑榜”,2012年更是因為產品品質問題影響了IPO進程。直到2016年,來伊份憑借OEM代工模式快速擴張產品線最終上市。然而業內人士指出,來伊份自上市以來過於追求發展速度,採用的代工模式難以完全控制產業鏈安全,導致產品易出現問題。

網上現多起消費者吐槽

12月12日,網名為“Lewissa_劉”的消費者在微博發文稱,其在來伊份南京萬達店購買溫州風味鴨舌,在食用時發現產品中有一顆訂書釘,隨後進行了拍照並在網上曝光。事後,來伊份客服人員通知該消費者於12月15日到店面聊。

該消費者向新京報記者透露,12月15日,其按約定時間到店溝通,但店長並未出現。消費者從店員口中得知可獲得100元賠償,但等待近1個小時也沒得到解決方案。

對於售後,來伊份12月17日對新京報記者稱,來伊份建立了退貨、售後服務和投訴處理等制度、客訴解決機制,以及熱線受理工作流程,能及時處理消費者退換貨和各類投訴等事宜。

但另一網友並沒有等到來伊份的售後服務。同在12月12日,網友“你太厲害了你快上天吧”在微博發文稱,在購買的來伊份豬肉絲中發現疑似“老鼠屎”物品。12月13日,認證為來伊份售後官方客服的微博账號留言讓其撥打400電話溝通,但該消費者稱,“聯繫了,你們派了機器人,根本沒有人來解決。”

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12月3日-12月12日,至少有10名消費者在微博稱購買的來伊份產品疑似出現品質問題,包括糯米糖藕中出現塑料、瓜子中發現昆蟲、每日堅果出現頭髮,以及產品出廠僅幾個月就變質等。

品質問題頻登抽檢“黑榜”

事實上,來伊份近幾年多次因產品品質問題登上監管部門抽檢“黑榜”。2013年3月,江蘇省食安辦發布,標稱上海萊達林實業有限公司康康食品廠生產的1批次“來伊份”牛軋糖大腸菌群超標。2015年5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標稱漳州市珍桂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來伊份”手撕肉條菌落總數超標。2016年6月,江蘇省食藥監局通報,標稱江蘇德盛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來伊份”脆薯薯大腸菌群超標。

早在2012年4月24日,央視《消費主張》欄目曾曝國內部分蜜餞加工廠生產環境髒亂,工人隨意添加添加劑等問題。被曝光的杭州靈鑫食品有限公司、梅園食品廠、永海食品廠等多家企業證實是來伊份的蜜餞供應商。央視記者送往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檢測的6款不合格蜜餞產品中,由靈鑫食品生產的來伊份風味陳皮被檢出甜蜜素超標。

儘管該產品最終被證實合格,但也影響了來伊份第一次IPO進程。2012年8月3日,證監會在《關於不予核準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決定》指出:“報告期內你公司多次因產品品質問題被有關部門處罰”,“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且對公司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被媒體曝光品質問題後銷售收入明顯下降”。

來伊份招股書顯示,2013年-2016年上半年,來伊份共召回不合格產品70250公斤,不合格產品涉及到肉製品、水產品、糕點、果蔬等。

問題產品均為代工生產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上海愛屋食品有限公司,2002 年 7 月成立,2016年10月作為“休閑零食第一股”在上交所上市,產品主要採用OEM代工模式。今年4月,來伊份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其零食產業鏈覆蓋國內25個省份,供應商已超過230家。

新京報記者發現,上述監管部門通報的來伊份產品品質問題均出自代工企業。業內人士指出,代工生產是目前休閑零食企業通用的模式,雖能降低生產成本,但企產品品質難以把控。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趙燕萍曾對媒體表示,產品外包代工生產,要看公司管理層具不具備採購、管理這麽多產品的能力,以及有沒有足夠的品質技術人員把關。

今年8月,來伊份方面對媒體表示,來伊份以往每年上市的新品數量在120-160個之間,今年上半年新增近300種產品。截至2018年6月30日,來伊份有近1400個產品。相比來伊份的品類擴充速度,互聯網休閑零食品牌三隻松鼠目前有600余個產品,且官方表示每年最多上新100余款產品。

12月17日,來伊份給新京報記者的回復中解釋稱,加強門市建設,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來伊份已對供應商的食品安全品質控制提出要求,包括配備品質管理專職人員,供應商須向合格供應商採購等。生產現場有檢驗人員對半成品、成品進行控制,關鍵生產流程實時在線監控。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來伊份出現產品品質問題的關鍵在於對如此多的代工廠商沒有嚴格審核,難以完全從產業鏈上進行把控。代工商的不斷增多以及快速擴充的產品數量,管理難度也隨之加大,導致來伊份在外部採購、內部管控和店面管控3個方面均面臨挑戰。成本也不斷上升,可能侵蝕利潤。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編輯 郭鐵 校對 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