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范子燁:“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於人生更深刻的哲學思考

“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中國文學史上,在他之前有屈原,在他之後有李白、杜甫、蘇東坡,再往下有湯顯祖、曹雪芹,這樣一些作家都屬於世界級的作家。由於有這樣一批偉大作家的存在,整個中華民族用漢文書寫的文學達到和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托爾斯泰並駕齊驅的高度。”

5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范子燁蒞臨北京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系列講壇,給文學愛好者講解中國古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詩賦與晉宋政治。

范子燁在講座現場

范子燁認為,古往今來傑出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構成了一個國家的精神史。而在中國作家建構的國人的精神史當中,陶淵明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在座每位朋友都會吟誦幾首陶詩,為什麽?因為有關陶淵明的文學教育已經滲透到我們最基礎的語文教育當中,在中小學語文課本選錄陶淵明作品數量最多。”范子燁說。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些陶淵明的名句已經滲入國人的文化血液,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入伍、鎮軍入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鍾嶸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范子燁在講座現場

在當天的講座中,范子燁從政治史的角度重新解讀了陶淵明及其文學創作,站在陶淵明的角度和陶淵明的高度,也更能看清晉宋易代之際的社會、歷史和人性。范子燁指出,傑出的詩人,從來都是抒寫心靈世界的高手。由自我心靈的幽曲隱微,彰顯具有普適意義的歷史情懷和人文精神,也是一首詩成為不朽的文學經典的必由之路。“寫心”是陶淵明在詩歌創作方面的自覺追求。《歸去來兮辭》《 歸園田居》《桃花源記》和《贈羊長史》等作品都是詩人心靈的自由書寫,同時與晉宋易代的歷史變遷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陶淵明對時代的風雲變幻是密切關注的,他的詩筆也是與時代同步的。他的作品並不是外圍世界的直接投影,詩人也絕不是時代風氣的奴仆。人道主義的具有當下意義的博愛與個體主義的超然世外的情懷完美結合,使這些作品成為不朽的經典。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與他一生五次為官的政治閱歷也是密不可分的,因為一個不懂政治的人永遠不會超越政治,一個沒有政治情懷的人也永遠不會有回歸田園的夢想,陶淵明能夠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能夠創寫田園詩,也是由其政治閱歷和政治素養所決定的。

觀眾認真聆聽講座

范子燁也指出,陶淵明並非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汙。他希望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實際上他的選擇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普遍的選擇。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於人生更深刻的哲學思考。陶淵明希望自己適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抱樸含真,保持自己的本真也就是保持自然,保持自己天真的性情,所謂‘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他在詩裡寫‘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注意,這個返自然不是返回大自然,而是返回到本來如此、原來如此、應該如此的狀態,這種狀態陶淵明稱之為自然,這是一種哲學的理念。”范子燁在講座上說。

作為北京出版集團十月文學院的公益性文學品牌活動,“名家講經典”系列講座自2017年4月開辦以來,以“名家講堂,雅俗共賞”的形式,每期從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中精選出一部名作,邀請著名專家學者、作家與文藝家,以淺顯易懂、貼近大眾的語言,細膩解讀作家和作品的藝術成就和精神內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