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作為一項系統改革,新高考如何更好地引導教學?

■“新高考縱橫談”之一

高考不僅牽涉到近1000萬考生的出路,也關乎全國近2億中小學生及幼兒學什麽、怎麽學和學到什麽程度的問題。我國的高考承擔著“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三大功能,其中引導教學是核心和基礎功能,決定數代人的素質、能力和“內芯”如何塑造的問題。那麽,高考改革會帶來教與學方面的哪些改變?學校該如何應對這些新的挑戰?

作為一項系統改革,新高考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一是高考如何跟課程標準對接的問題。今年教育部考試中心仍然發布了《考試大綱》,作為高考命題的規範性檔案和標準,規定了考試內容與形式,是考試評價、複習備考的依據。雖說考試大綱參照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但是內容、範圍、深度、落點、效能等方面仍存在差異,這勢必會影響課標的完整執行和教學取捨,進而影響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

二是高考如何跟中小學教學資源匹配的問題。新高考最具革命性的地方是增加了“選擇”太空,考試科目、考試次數、高校錄取專業的選擇性,要求高中走班選課。為了與之“銜接”,甚至部分小學、初中也開始走班選課,這導致各地教室、教師告急,再加上智能排課、管理跟不上,選課指導不到位等,凸顯出了中小學資源結構、太空規劃、資訊化建設、教師團隊等方面的短缺和錯位。

三是高考與中小學課程教學評價的一致性問題。教育目標、教學和評價三者的高度一致,是教育整體效能良好發揮的前提。近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中,努力構建了形成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多元評價等基本框架,但高考作為一種具備高利害關係的終結性評價,主要以紙筆測驗分數決定取捨,而紙筆測試效度又多局限於考查記憶、理解、解題能力。這樣高考評價與剛剛建立的新的中小學評價體系不完全“同框”,中小學評價體系勢必被弱化、虛化,輕則導致各階段價值取向不一,重則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當然,這是以前就存在的矛盾,但新高考應該更關注這個關鍵問題的解決。

四是高考如何引導教學重心轉換更新的問題。進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原來那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的說法已經行不通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傾向於創意、創新、創造性等方面素質,這些屬於更深層的知識、更高階認知範疇,需要中小學教學要特別關注知識組織、聯結、加工、遷移能力培養,重在指導學生學習如何解決真實問題。而高考受集中紙筆測試的局限,更多考查學生的記憶、理解、知識掌握、解題技能等基礎認知能力,這不利於引導中小學教學重心向高階認知能力、創新能力的轉換,也不利於引導跨學科、綜合探究、項目學習及培養模式的優化,難以支撐21世紀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新高考在教學方面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哪裡?

一是強調必備知識考查,引導中小學做好常規教學。和以往高考相比,新高考強調“必備”二字,旨在強調核心知識,強調知識結構,為未來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提供“底料”。從小學到高中各學科都有若乾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支撐著若乾學科概念,這些知識是形成學科觀念、思維、能力、素養及文化的原點和基礎,也是通識教育的底層結構。

二是突出關鍵能力考查,引導中小學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和以前的高考相比,新高考將注重考查學生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這些都是人長遠發展的關鍵能力,是未來過完滿生活和發揮潛能的“支架”。

三是融入學科素養,引導中小學落實核心素養。例如語文閱讀考什麽怎麽考?題量將大幅度增加,突出考查閱讀的核心素養,強調獲取資訊、推理判斷、評價思考等要素和水準。考生如果沒有達到一個流暢閱讀者的水準,可能會出現不會提取關鍵資訊、不會整體聯繫、不能深層理解等問題,很難得高分。寫作也是這樣,往往給出大量材料,考生需聯繫所學知識,調取生活經驗,建立背景知識,才能恰當而有說服力地表達。這些支持人的學術發展、專業提升和取得終身成就的核心素養,不是靠一時的“題海戰術”就能培養的,需要日常的課程教學予以承載。

四是增加選擇機會。這是新高考改變最突出的方面,不但增加了考試科目、考試次數和科目組合的選擇,而且增加了高校錄取的專業選擇、綜合素質評價的個性選擇等。這在本質上將觸動多年不變的中小學統一教學流水線。

怎樣發揮好高考指揮棒的導向功能?

要想發揮好高考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應該從高考指揮棒向哪兒指和中小學如何快速響應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具體建議有五點:

一是課程標準與考綱合一,保證教育目標與高考評價的一致性。應以課程標準為基本框架範圍,根據標準和評價雙功能進行修訂,細化目標表述和評價要素,增強操作性,同時也要把大學對新生的素質要求融入進來,同時滿足高考評價指引功能。

二是以“以評促教”為軸心,強化大中小學聯動。把高考評價的理念貫穿到中小學及幼稚園課程教學之中,實現大中小學課程貫通,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對接,教學形式相互銜接。這樣,學生搞好日常各項學習和活動,就是最有效的備考,早期各種規劃和選擇,就是對高考選擇的嘗試。

三是建立大學先修課程體系與機制,打通高中與大學的通道。根據我國教育管理高度集中的情況,由教育部牽頭研製大學先修課程框架及實施系統,作為高中與大學銜接、過渡的切實鏈接。

四是優化高考命題指向,支持核心素養發展。命題技術層面也很關鍵,在整體優化命題考查的點位、呈現方式、邏輯鏈條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有序地加大跨學科、非結構性問題、不確定的問題、創新性問題、真實情境、深層理解方面等考題的比例,把必備知識的考查盡量融合在解決複雜問題能力考查題目之中,深度體現教育目標提升、基礎階段課程改革、教學方式變革、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讓高考命題更具合目的性和內在一致性,進一步增強評價效度,更好地適應國家人才發展和創新驅動戰略需求。

五是高考工作重心下移,增強中小學的反應能力。高考“引導教學”的功能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必須各學段協同作戰。現在高考政策制定和工作統籌,高等學校參與得多,在命題、招生、錄取層面下力量多,而對中小學的參與度、銜接度及準備度、完成度關注不多,把中小學置於被動接受和被評價檢驗的地位,以至於好多中小學校長、老師不能準確把握高考意圖、操作要領及應對要求。

除了上述采取大中小聯動措施之外,還建議把高考政策、評價內容方式、命題框架等作為研修課程,納入中小學校長、教師培訓體系之中,讓中小學教師早知道考什麽、怎麽考、為什麽考,深層理解課程標準、教學、評價的邏輯關係,以利於各區域、各中小學做好自己的頂層設計,提前有序解決好走班選課、生涯規劃、專業指導、綜合素質評價及新常態教學等工作,讓新高考在引導教學方面發揮更大的功效。

(作者部門:中關村學院學術委員會原負責人)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06日第9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