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新高考改革放緩,新高考改革究竟怎麽了

本應於2018年秋季在全國大面積啟動的新高考改革“啞火”了。

安徽省已確定今年暫不實施,河南某論壇也出現官方(洛陽市教育局)回復:關於新高考,上級政策暫未明確。

教育界有聲音稱,今年計劃推行新高考的省份中,近一半會放緩改革的推進。

至於四川省,是否實施新高考改革仍懸而未決,但從各方資訊推斷,四川新高考改革暫緩幾成定局

四川某高中校長透露,接到上面通知,四川新高考改革確定推遲,但具體什麽時候實施,暫未明確。

新高考改革怎麽了?

對於新高考改革的延遲,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是“務實之舉、理性選擇”。

《中學生職業規劃教程》編委會副主任、新高考專家田志友則直言:目前採用的“3+3模式”我認為是有問題的。

“3+3”模式受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有的課打死也不選

有的課一窩蜂都選

打死也不選的,首先是物理。

物理遇冷始料未及

選考科目的等級賦分製比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數。同樣的規則賦分,考生在不同學科排名相同,成績則相同。

物理難度本身較大,大家普遍認為選考物理的都是學霸。等級賦分製規則下,相較在物理組與學霸們賽跑而言,在其他“賽道”上與普通學生賽跑顯然更容易能拿到高分。因此,選考物理的人越來越少。

中國新聞周刊曾就此採訪了首批試點的浙江高中。以杭州一所普通高中為例,高考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學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後,選考物理的人數降到了不足50%。到了2017年新高三學生中,報考物理的人數下降到了33%,新高二更少,僅60人,佔年級總人數的10%。

這種趨勢在縣級中學繼續放大。

嘉興市嘉善縣某高中,2017年高三生中,在第一次選考成績公布後,選考物理的人由130人減少為70人;高二生報考物理的就只剩下了5人。“我們學校物理成績最好的學生,在全省只能排到8000到1萬名,根本沒有競爭優勢,從學生到學校,當然都希望回避物理考試的競爭風險。”該校副校長說。

更可歎的是,由於該校選考物理只有5人,只需一名物理老師上課,其他物理老師只得轉崗。

於是,選考科目保障機制出現了,當特定選考科目考試人數低於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大於保障基數時,則以實際參考人數為準。

最先建立保障機制的就是物理,浙江這一保障基數為6.5萬。

簡單來說,即:

(1)如果有7萬人(大於6.5萬)選考物理,那麽會有700個(7萬的百分之一)滿分。

(2)如果有6.5萬人(等於6.5萬)選物理,那麽會產生650個(6.5萬的百分之一)100分。

(3)而如果只有1千人(極端情況,小於6.5萬人)選物理,那麽還是會有650人(以6.5萬人為基數計算,自高往低賦分)拿一百分。

它的潛台詞就是:選考物理,在賦分上不再吃虧。

失業的是物理老師,忙死的是地理、政治老師

但這僅僅解決了物理遇冷難題。

選考科目的設定本意是給學生們更多選擇權,選擇的標準是“自己喜歡”。但現實情況是,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目標從來都是考出更高的分數、考上最好的大學。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學生很難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學校大概也不允許學生選。

先來看學生:

上海市政協委員施華曾走訪浦東各中學,發現大多數學生確是按學科的難易程度來選課。文科相對簡單,選擇的同學多一些(選政治的偏少);理科中生物較簡單,因此選生物的同學多。而較難的物理、化學選擇的人數偏少,重點中學的學生相對多一些。很多中學教師戲稱,十年後,中國無物理化學大師。

浙江嘉興市的統計數據顯示,學生選考地理的比例最高,達56.65%,第二高為政治,50.51%,因為這兩科都比較容易考。報考物理的比例僅為倒數第二,37.22%。從高考總成績來看,報考物理比例最低的一所學校,由於采取了“文多理少”的選考策略,98%以上的畢業生都被第一批次錄取。(中國新聞周刊)

這樣的經驗勢必會影響後續高中生的選擇,容易考的科目選考比例越來越大,不容易考的科目選考比例則越來越少。

再看學校:

目前來看,或出於客觀資源限制(教師資源)、或出於主觀戰略目標(學校高考成績更好看)考慮,學校的普遍做法是,選擇本校師資力量最強的某個科目,或者最容易獲得高賦分的科目,將全部資源投入,集中強化訓練,以獲得高分。

集中力量辦“大事”,長此以往,中學很有可能逐步演化為一個個“特色”鮮明的專科學校。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如此田忌賽馬式的選考策略,實際上是遭遇了功利文化的算計。

2

20種選課組合,

老師不夠用、教室不夠用,

選課製無奈變成“套餐製”

“6選3”模式派生了多達20種選課組合,對於師資力量雄厚的高中,還能在教師資源和硬體上滿足學生選課需求,但這樣的高中畢竟是少數,對大多數的普通高中來說,教師、場地都是問題。

田志友直言:走班製不適合基層中學和中學生。

教師不夠用

為保障35中選課模式(浙江為“7選3”,多了一門技術課),重點高中杭州二中為高中每年級平均配備了約60名教師。但在多數普通中學,學校哪有那麽多教師?有的鄉鎮和農村高中,一個年級也就200多名學生,能用多少教師?

另一個問題是教師結構的不平衡。地理、歷史選的多,就需要補足大量的教師;物理、化學選的少,有的教師無課可上。同時,每一屆學生選課不同,可能會出現有些科目的選課人數突然大增、另一些則突然大減,學校顯然也無法動態應對這些變化。

教室不夠用

選課走班帶來的另一個難題是教室不足。很多學校就算把辦公室、圖書館等所有能用的太空都算上也無法滿足需求。杭州二中原校長葉翠微介紹,實行新高考之後,學校的場地設施需要整體增加20%-30%。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清華測算,不論各高中每年實際選考某科目的學生規模大小,上海與浙江兩地的高中,都需要行政班數量1.5倍的教室,以及6至7個科目教師的工作量增加一倍,才能保證教學安排。(中國新聞周刊)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種情況下,學校普遍的對應之策是,根據學校的師資、場地推出5-6個組合,再由學生進行選擇。還有學校采取折中的辦法,先按選課人數最多的兩個科目設定班級,剩下一個科目實行走班製。

選課製變為了“套餐製”,選課改革價值大打折扣。

3

學生不會選

“分數決定一切”在我國根深蒂固,學生、學校的一貫思維就是考高分,至於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等統統都要等到考上大學以後再說。而且學生也習慣了被學校規劃、被學校管理,因此,學生普遍不知道也不關注自己的個性、興趣培養以及人生規劃。現在放開了,她還真是不知道該怎麽選!甚至有學生希望學校能直接給出選考意見。

在學校方面,新高考改革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如選課、綜合素質評價、平行志願或專業組志願的填報,以及招生比重越來越大的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錄取等,都需要學校推進生涯規劃教育,並在師資、課程、實踐等方面予以保證,而這些,很多學校,尤其是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高中顯然沒有做好準備。

除此之外,考試時間安排、綜合素質評價等也頻頻遭受質疑。

4

學生:

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無光、考得快要吐血

新高考改革後,各科考試不再集中,本意是分散學生壓力,實際上,卻使學生在“刷題——考試——刷題——考試”的路線上疲於奔命。這在浙江尤為明顯。

浙江的選考允許參加兩次,相當於3門選考科目考兩次、英語考兩次、語文數學統最後一考,另外還有全部高中課程(13門)的學業水準測試。算一算,浙江考生高中三年要參加23次大考!

每門選考科目有2次考試機會,“一考定終身”是不再了,但實際執行過程中,為追求高分,學生普遍會選擇考2次,這就導致學生不是在考試,就是在考試的路上,頻繁衝刺。

在選考機會只有一次的上海,很多學校則會選擇在某一學期集中攻克某一學科的選課,其余時間便是主攻語數外。上海閔行區某重點中學就曾發布行政命令,全體學生高二階段必須選擇生物、地理等級考試,到了高三隻選一門課,更多時間則留給語數外。

聽說還有學校走向極端,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塊:高一轉學歷史地理生物技術,高二專學物理化學英語,高三轉學語文數學。原因很簡單,一些暫時不考的科目,老師上了也沒人聽,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

有學生抱怨,原來的一次衝刺變成了反覆衝刺。為了趕進度,寒暑假提前上課,星期天加班加點,節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著粗氣的老火車,日夜狂奔!還有鋪天蓋地的模擬考、周考、綜合考、聯考,考得天昏地暗、考的日月無光、考得學生快要吐血!

5

綜合素質評價飽受爭議

新高考改革後普遍實行“兩依據一參考”,其中“一參考”就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高考錄取的重要參考,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學校根據學生三年在校表現記錄成案。

網友對綜合素質評價的爭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由家庭能力差異、學校能力差異導致的學生表現差異。民間有句話說:拚爹是拚錢、拚娘拚精力。試問,有多少孩子夠的上拚爹?又有多少媽媽能夠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陪護之中?

市場上的興趣班、特長班動輒以萬元起步,表現為多才多藝、愛好廣泛的素質教育不僅需有強大的財力支撐,還要有媽媽的全心陪護。但偏遠地區,甚至普通地區,先不說家庭能不能負擔得起,就連合格、品質好的補習班怕是都難找。

學校差異更不必說,好的學校不僅師資、硬體配備好,還有種類豐富的選修課、興趣班(有重點高中選修課多達300多門,組建近百個校園社團),各種級別的競賽比賽機會也會比普通學校的學生多(當然學費也要貴得多)。

這讓普通家庭、普通學校的學生拿什麽去跟大城市、重點中學的學生爭?難道靠天賦?

從這方面來說,這樣的做法不僅未能提高公平性,而且還在不斷擴大學生之間的差距。

另一個原因是,綜合素質評價由學校記錄,自主權全掌握在高中學校手中。綜合素質評價本就沒有硬性標準,評價高低彈性之大讓不少人產生“黑幕”疑慮。如何保證學校評價的客觀公正、是否有配套的嚴密的監管措施更是亟待解決。

新高考無藥可解?

《中學生職業規劃教程》編委會副主任、新高考專家田志友認為,“3+3”模式應改為“3+1+2”或“3+2+1”模式。

“3+1+2”模式,三門必考科目語、數、外,各科滿分150分;物理、歷史兩門科目中必選一門,滿分100分;還有2門在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以及選剩下的物理(或歷史)5門科目中選擇,各科滿分100分。它與“3+3”模式的區別就是,增加了一門必選課,即歷史或物理。

“3+2+1”模式,“3”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各科滿分150分;“2”,指“物理化學”、“歷史政治”兩個小組合,考生選擇其中一個小組合,每門科目100分;“1”,指在生物、地理和選擇小組合以外的兩門或“歷史政治”或“物理化學”,共四門科目中任意選擇一門,計100分。

田志友認為,這兩種模式都比“3+3”模式更接地氣,既解決了物理遇冷這類選課偏向問題,有限的選擇也照顧了師資以及教室等硬體設施供應不足的普通中學。

對此,你怎麽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