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孔子:真正智慧的人,看誰都順眼論語心得

「國學生活」,國學智慧,美好生活!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孔夫子告訴我們:真正智慧的人,看誰都順眼。

看誰都順眼,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王陽明認為,天下無心外之物。萬事萬物都是人內心的投射。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示,當我們看到一個與自己相似的人時,會比看到其他人更加容易產生厭惡。【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因為我們在同類人身上,可以更加容易的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願承認的缺點。

我們眼中的別人,就是反應我們自己心靈的一面鏡子。我們心中的美好和黑暗,都會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感知。

當我們看別人處處不滿意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在挑剔那個深藏在心靈深處的自己。

當我們看到一個不順眼的人時,總想著改變別人是不對的。

真正智慧的做法就是沉澱下來提升我們自己,修好自己這顆心。

01

成熟的人,需要學會換位思考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人號稱萬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萬物中最壞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

不管是誰都有自己的立場,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看待事物,也是人之常情。可當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時,可能另有一番發現。

有位朋友和自己的老母親住在一起,他盡心盡力地贍養母親,可是對方還是不斷地提要求,就輪椅這一個物件,家裡已經為她購置了三部。

朋友因此有點委屈,自己和妻子都是發自內心的想去孝順母親,為何老人家會這樣對待他們呢?

直到有一天晚上,妻子帶著孩子回娘家小住幾天,朋友睡在了距離母親的臥室很遠的客房裡。

半夜母親敲開房門,支支吾吾地問他是否可以睡到離自己的房間更近的書房去。

看著母親尋求保護一般的表情,朋友瞬間明白了,母親只是太過孤獨,害怕自己被家人無視。

從那以後,朋友每天都會主動和母親說幾句話,這位老人家便不再亂提要求了。

立場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真正成熟的人總是懂得換位思考,多體諒別人難言的苦衷。

02

成熟的人,從不輕易評判他人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也曾有一段清苦的日子。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的糧食用盡了,所有人餓了七天。幸好孔子的學生顏回從外面找回來一些米,正好可以煮飯。

就在米飯快要煮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自己抓起一把米飯,偷偷塞進了嘴裡。

孔子悄悄的離開了,他沒有當場責問顏回,也沒有和別的學生提這件事。

片刻後顏回做好了飯,將食物獻給了孔子。孔子對他說:“就在剛才,我夢到了祖先,這鍋還沒有人動過的米飯,還是先拿來祭祖吧。”

顏回立刻拒絕了老師,直接承認了自己吃過這鍋飯,已經不能拿來祭祖了。

孔子問顏回:“你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顏回解釋:“就在剛才煮飯的時候,房梁上有塊灰塵掉進了鍋裡,我覺得直接扔掉沾灰的米飯太浪費了,只好把它抓出來吃掉。”

孔子知道事情的真相後,教育其它弟子們:

“平日裡,我最信任的學生就是顏回。今天見到他抓飯,我還是會懷疑他偷吃,可見人的內心就是難以穩定的。

你們大家也要記住今天的事情,不要隨便評價一個人,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永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有些時候,親眼所見的事物也會蒙蔽我們。

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應當從多一些思考和分析,少一些想當然的主觀臆斷。【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03

成熟的人,懂得接納別人的不同

古人有雲:“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當然也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當我們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唯有寬容才能利己利人。

在三國時期,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就任用了蔣琬主持朝政。

蔣琬的屬下楊戲,他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就連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隻應不答,言語不多。

有些人看不下去,就在在蔣琬面挑唆:“楊戲這樣怠慢您,也太不象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性格。如果讓楊戲當眾讚美我,這不符合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斥責我讓我下不來台,他更是不好意思。

因此,他在我面前總是默不作聲。其實,這一點也正體現了他可貴的人品啊。”

聽到這一番話的官員都很欽佩蔣琬的寬容,後人更是稱讚他:“宰相肚裡能撐船”。

當我們看一個人不順眼的時候,未必就是對方充滿惡意,而是我們自己不理解而已。

所謂的幼稚,就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並且強迫別人去接受。

周圍的人只要稍有不同的意見,就算是出自善意,也會被幼稚的人當做荒謬和惡意的。

而成熟的人,總是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和個性,從不擅自評價他人。

當我們看不慣一個人的時候,先不要妄自評價他的為人,我們不妨像蔣琬一樣換位思考,多了解一下對方的弦外之音。

王陽明認為,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和人的時候,想要最聰明的做法就是破除“我執”。

那些客觀,片面的評價和你心中對於別人的不滿,根本不是真理,只是一種拖累內心的執念而已。

成熟,就是不斷的去掉“我執”,學會包容和理解的過程。這不僅是一種有利於他人的善意,更是對於我們自己的一種提升。

此心光明,此生才會光明。多給別人一分理解,自己也能多收獲一分內心的成長。

看誰都順眼,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