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各種搶荊州,為什麽孫權卻死盯著合肥?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棉花

今天的合肥以“霸都”之名在中部為人所知。不過作為安徽的省會,合肥在近現代似乎很少聽說爆發過什麽重大戰役或者歷史事件。相對於隔壁風起雲湧的南京、各方爭霸的鄭州、趕滬超津的武漢甚至打響革命第一槍的南昌,顯得多少有些沉默。

省會有意見

但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合肥可不是一座這麽安靜的城市。僅三國時期,為了合肥的控制權,曹魏和孫吳政權就爆發過五場戰役。可以說,拿下合肥已經成為了東吳在國運中後期的一個核心任務。

吳國為什麽這麽執著於合肥,又為什麽總是無法得償所願呢?

幸福三選一

從劉備手裡拿下荊州之後,孫吳政權成為了三國時期長江沿線實際上的統治者。從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南部到江蘇浙江,吳國的勢力範圍相當可觀。而且背靠著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和灌溉大河,吳國擁有著相當不錯的上下遊交通運輸能力和農業潛力。

丟掉荊州對劉備集團真是巨大的損失

此時它雖然還不能和統治北方的曹魏全面對抗,卻也算得是實力排名第二的強權了。

對於這樣一個已經相當有實力的政權來說,隨著北方的少數民族也被曹魏逐漸整合,留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再偏安一隅,隨著亂世的繼續,很容易成為被統一的犧牲品。東吳的北伐是早晚的事情,唯一的問題只在於選擇什麽樣的路線。

已經控制揚州和荊州的東吳,可供選擇戰略方向有三個:在長江下遊過江與曹魏爭奪蘇北平原,進而威脅山東;在荊州沿著漢水上溯,繼而設法在河南給北方人一記窩心拳;在長江中下遊交接處過江,控制淮西地區,從而對中原展開爭奪。

由於當時江蘇還有很多泡在海裡

加上湖北安徽之間山地的阻礙

吳、魏之間的接觸方向主要是

漢水、淮西、蘇北三個方向

但這三條路線都有自己的問題。

東線過江爭奪蘇北,在現代看起來似乎是不錯的選擇,這裡不僅地勢開闊,而且可以由海軍在海岸線上進行支撐。可惜放在三國時期,這裡可是一塊難以逾越的恐怖地形。

表面上蘇北平原有古邗溝水道,但其實這條水道並不可靠,經常淤塞。後來曹丕南下時,就在這條水道擱了淺,這一點吳國人當然是很清楚的。

在魏吳東線戰場上

雙方的邊界地帶很不利於軍隊推進

缺少南北向運河且水道淤塞不堪

魏國主要城市也幾乎位於淮河以北

佔領從建業至下邳這段不僅收獲甚少

且對東吳後勤壓力巨大

其實長江下遊的北岸,直到今天都是水網密布的地區,當時更是沼澤密布人煙稀少。漢末的海岸線又比今天遠遠靠西,可供通行修路的靠譜陸地更少,對於大軍遠征非常不利。更何況從這條東線,只能通往山東(青州),會把吳國越帶越遠離權力爭奪的中心。

在蒙元征服南宋的過程中

江蘇方向也不是好的選擇

一方面是水網不利於蒙古騎兵

一方面則是長期的破壞使此地人煙稀少...

無法支撐大軍穿越(沿路搶掠補給)

如果是走荊州的西線,問題也是存在的。漢江當然是一條相當可靠的水道,但很可惜的是,漢江通往的是漢中乃至關中,那裡正是魏國和蜀漢相爭的地方,吳國沒有必要去趟那個渾水。

荊州可以說是個敏感地區

吳國貿然北上保不住蜀國會重奪荊州

吳國控制荊州的根基也仍然是

更靠近吳地的江夏郡

而想要去往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中原地區,就必須在襄樊上岸,然後經過開闊的南陽盆地,走方城通道。這是一段開闊而漫長的陸路,中間變數極多,補給也不便,也不是一個好選擇。

這條路線看似可以通向洛陽

然而南陽盆地城防重重

蜀國在西側有不測之威脅

南陽至洛陽無水路想通

尤其是這裡遠離吳國核心區,無力支持

真正能走的路,也只有合肥。而且控制合肥對於東吳政權來說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一定要拿下合肥

對坐鎮南京(建業)的孫氏君臣來說,揚州加荊州組成的廣大的國土並不怎麽令人放心。

由於長江沿岸存在大量山區,交通和農業開發非常不利,而且有不少蠻族混居其中,吳國真正有價值的精華國土僅僅只是長江沿線的綿長地帶。

這樣的國土就像一支擺開一字長蛇陣的隊伍,最怕的就是被人從中間打斷。一旦中間有一個薄弱點被擊穿,則吳國所控制的江東和剛剛拿下的荊州,就會首尾不能相顧,難逃被各個擊破的命運。而在當時的局勢中,這根長條最容易被擊破的點,便是合肥附近。

東吳看似國土遼闊

主要城市、耕地、人口分布於長江沿線

尤其是環太湖、環鄱陽湖、江漢平原

三大板塊之間如果被打斷

後果不堪設想

合肥,根據《水經注》的說法,因施水(今南淝河)和肥水(今東淝河)在夏季河水暴漲的時候會匯於此處而得名。

這兩條河構成了合肥對吳國最大的威脅:南淝河向東南流入巢湖,而巢湖可以通過複雜的水流通到長江,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濡須水;東淝河向西北,最終能夠通入淮河水系,在三國時代也就意味著能夠接入曹魏的中原故地。

從這裡是能真正一路水軍通向許昌的

那時候的東淝河比現在的東淝河河道深很多,能過通行大中型船隻。如果魏國想要南下伐吳,大軍集結後走淮河,沿東淝河可以到達合肥,休整後再走南淝河沿著巢湖西岸進入濡須水,就能直接順江登陸采石磯,威脅吳國首都。

如果我們把當時合肥和現在比較

會發現合肥水路曾經的東部南北樞紐地位

已經在歷史上逐次讓位於

大運河、海運、鐵路

並最終迫使現代合肥完全投入長江經濟帶

由於吳國定都南京,緊靠著江面,在和北方曹魏的對抗中,幾乎沒有什麽緩衝的余地。雖然這樣的“天子守國門”對於調動前線資源非常有利,但也同樣把首都置於拉鋸戰的前線,總是有些冒險。更何況,如果雙方劃江而治,也就意味著長江天險是雙方共有的,吳國並沒有佔到什麽便宜。對於吳國來說,更多的緩衝地帶,才是維持國家安全的最急迫需求。

即使不然,今天沿江的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等地,只要丟掉一個,就能讓吳國東西兩端政令不通,這是孫權萬萬不能接受的。這也是為什麽吳國一定要死守濡須口,把魏國軍隊擋在長江之外。

丟了哪個,都等於砍到了孫權的脖子上

而反過來,沿著同樣的路線,如果在江對面拿下一個可靠的橋頭堡,孫權也能威脅曹魏。

在黃河改道禍害淮河流域之前,南方的勢力一旦到達淮河,就能沿著穎、蔡、渦、汴、泗五條大的支流到達中原的任意地區。曹魏防不勝防之下,孫吳甚至有機會參與全國政權的爭霸,而不僅僅是作為偏安一隅的小君主。

從攻防兩個角度來看,合肥對於被壓製的東吳而言,顯然都是必爭之地。後來吳國五次試圖打下合肥,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帶不走的合肥

和西邊的諸葛亮無數次北伐關中一樣,吳國也組織過多次合肥攻略戰。但結果,正如他們在西邊的競爭對手一樣,始終不如人意。五次合肥之戰,把吳國越打越弱,而合肥的守軍卻越打越強。即使不看戰場上的得失,這樣的失利對士氣的打擊也是巨大的。可為什麽吳國明明在水上有這麽大的優勢,在合肥卻毫無進展呢?

還是先來看一下合肥周邊的地理情況。

合肥被三個重要的山水地區包圍。北邊的淮河流域是曹魏控制下合肥的大後方,能通過密布的水道不斷向合肥提供來自中原的支持;大別山區在合肥西南邊伸出來一個角,保護了合肥的西側和南側;長江中段南北向河道的西側,則有一連串綿密的江淮丘陵,雖然不高但也能起到一些保護的作用。而江淮丘陵和大別山之間的缺口,正是通往合肥的陸路。

吳國只能從一個方向進攻合肥

魏國卻可以從開闊的大後方支援合肥

也就是說,在北方是大本營的情況下,合肥要面對的陸上敵人只會來自正南方。

水上的情況也差不多,無論哪一個口子進入巢湖,船隻勢必沿著巢湖的東西兩岸進發,登陸點也是合肥的南部。

如此簡單的防禦方向,給了合肥在城外布置外圍防線的優勢——只要把所有的資源都投放到南方消耗敵人就可以了。

合肥三國新城遺址公園

其實孫權在第一次組織進攻合肥之前,很清楚曹魏方面對合肥的認知並不少於自己。為了分散魏國的注意力,吳國的計劃是對西邊的九江和北邊的合肥同時下手。但很可惜,張昭對九江的作戰沒有成功,魏國的主要精力仍然用於防備合肥方向。在北方援軍隨時會到達的情況下,吳國軍隊也沒有能很快打下合肥,只能撤退。

第二次合肥之戰是張遼的成名作。在北方奧援不可能到達的情況下,張遼率軍先擊破了吳國的圍城軍隊,一度將孫權本人逼入絕境,威震逍遙津。但張遼敢這麽做的原因,其實還是合肥只在南方一側受敵,完全不擔心自己出城後會被吳軍包抄圍剿。吳國還是輸在了主攻方向少上。

合肥向南望,有著大量的天然防線

這兩次失敗的戰役之後,孫權是徹底被打怕了。後來的三四兩次合肥之戰,已經表現出了強烈的恐懼心理,甚至有躲在巢湖的旗艦上二十日不敢下船的糟糕表現。合肥的控制權,其實已經基本告別孫吳政權了。

至於諸葛恪的最後一次伐合肥,在吳國人心散亂、補給不靈的情況下,就純屬滿足個人野心的折騰了。

另外,對於曹魏來說,能夠長久地守住合肥這座重鎮,經濟上的運作也是一個秘密武器。

在和吳國爆發全面的戰爭之前,司馬懿從河南將愛將鄧艾調到了壽春附近(今天安徽壽縣),這裡的淮河支流不密集,但是通過人工開墾的手段可以很有效地調度水資源,發揮土地潛力。鄧艾發動守軍在此處屯田,將原本荒涼的淮河中遊變成了豐饒的土地。這大大增強了曹魏政權在長江沿線對吳國的經濟優勢,讓戰事拖得越久,就對吳國越不利。

從大局來講

只要魏國對吳守住幾個關鍵點

內修政理、發展生產

吳國是絕對耗不起的

拿下合肥,是孫權一生的夢想。

要從一個偏安江東的地方割據勢力定鼎中原,合肥是吳國最關鍵的橋頭堡。但單一的進攻路線和合肥背後強大的經濟基礎,讓這座堅城固若金湯,把孫吳永遠地壓製在江東一隅。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