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米花之味》有鄉土人的面目

  【今日看片】

  剛在平遙國際電影展獲得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影片的《米花之味》,講的是傣家村寨裡留守兒童與單親媽媽的故事。“米花”是節日裡慶祝“團圓”的食品,在《米花之味》中則表達了分離與不願分離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微妙動人的波動。社會線索是隱在的,但也因此一旦打開,會是更醇厚的生活與情感。

  《米花之味》的故事看上去集中於“母女之間由疏離到和解”的互動,卻在這樣一個足夠細膩的基礎上,至少給出了村寨與個人自我救助的三條脈絡。

  1

  一是音樂與舞蹈的脈絡。單身母親葉喃從城裡到家已是上燈的夜晚,竹樓裡沒有人。推開窗傳來了隱隱的音樂。寨子裡一處地方燈火通明,樂聲喧天。女兒喃杭和夥伴在台上穿著金色的袍子,跳印度舞,有點害羞。音樂出現故障時,兩個女孩把手臂停在動作裡,相視而笑。

  留著髒辮的社工青年出場了,金色的衣服,壯碩的體魄,對另一邊等著上台的幾個婦女說:你們快去換衣服。開始以為,是這青年承包了什麽給遊客演出的工作。後來才知他是社工,這是村莊娛樂活動的組織。之後他在村子的裡一切奔忙,都有此一時刻的尷尬影子:真誠的、困難的,似乎常常無奈,但並不放棄的。他組織的“社區文藝”有沒有用呢?等著上台的婦女們打瞌睡,說白天乾一天活,晚上還跳舞太累了。但跳著印度舞的小孩子,喃杭和她的朋友這一對偷東西、打架的“問題少女”/留守兒童,在這生澀的舞中卻散發著純真活潑的生氣。

  葉喃和女兒喃杭的第一場對話,因此是關於這舞蹈的,誰教你的?這是很有意味的。在城裡人忙不迭把“原生態”作成一個商標或者雞湯,手持“原汁原味”的莫名標尺去測量一個民族的樂舞時,村寨裡的青年卻已經把拉丁美洲的雷鬼音樂和自己的民族旋律結合,玩出了活潑潑的現代民族音樂。

  電影中,一系列事件與情感的衝突、退讓、觸探之後,母女二人開始從各自的生氣失望、委屈別扭中放下了心防。村裡的流言蜚語在母親煥發的舞姿和笑容裡退隱。結尾,溶洞裡母女二人翩翩對舞,身心相對,像受了傷卻仍然美麗、倔強的孔雀,重建生活的語言。何其有幸,音樂和舞蹈對少數民族來說,果然隱藏著文化與心靈的密碼,是療治也是創造的源泉。

  2

  再有,信仰和共同體的脈絡。喃杭的朋友喃湘露意外亡故,村子裡的人為了問題兒童等一系列時代衝擊下的“病症”,請巫師們做法,求問山神。山神上了葉拚阿婆這個伶牙俐齒、論人是非、怪年輕人“不聽話”的巫師的身,她/山神說:你們的米花、米酒的味道都不對了!你們有多少年沒有去拜石佛了!

  於是人們下了決心去拜石佛,帶著祭品和鑼鼓。石佛所在的溶洞卻已經成了景區,掛著“今日休息”的牌子。景區外跌坐、垂頭不語的這一群人,陷入了頗為後現代的荒謬情境裡。“髒辮”卻突然站了起來,背起鼓,“既然來了,不管在哪兒跳舞,石佛都看得到我們吧!”

  誠然。寺廟作為村寨的中心,已經裝上了WIFI、供上了用人民幣做的花,卻不能安頓人們的生活與身心了,儘管人們依然恭敬虔誠地在此跪拜。那麽,重回更古老、更樸素的山神與石佛,不如看做這共同體的一個自然而然的自我救治的努力。葉喃其實同女兒一樣,是個並不循規蹈矩,也並不畏異樣的眼光與流言的人。但是,她又是一個在村社共同體中虔敬、融入,既懂得尊重也懂得變通的人。她讓女兒借禮佛的機會去跟葉拚阿婆道歉和解。

  《米花之味》的寨子裡,普通人的表現,或許表情平板,卻不失純真和歡樂——是鄉土人的面目。

  3

  第三條脈絡,勞動和土地。葉喃回到故鄉,在為女兒惹的亂子奔波之間,她穿著傣族女孩婀娜的筒裙,非常熟練自在地做著各種農活,喂豬、扒谷子、為開小飯館的家刷大盆大盆的碗。如果故鄉的土地可以謀生,她或許是可以在故鄉安居的。

  雖然她曾對著女兒大嚷:不好好讀書,將來到城裡清潔工都沒得做!爺爺就說,不是非要去城裡。這是一種自然保守主義的想法。同時追求開放多元也在其中,信仰和金錢,新思想和舊觀念交織。

  留守兒童問題,除了外在社會條件的改變,還應有人的身心的煥發,以及村社的自我修複的層面。留守兒童也好,他們進了城的父母也好,他們在困境中,但不是無知無識,只能等待救助的。

  在葉喃對女兒大嚷之前,“髒辮”正在她家裡,跟她父親和長老商議,邀約葉喃加入他們的社區工作。見過了城裡“大世面”的葉喃,堅強、獨立,有頭腦,她顯然經歷了很多;她不見得非得進城。對女兒的大嚷或許更多是為“不好好讀書”。

  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趣致,會模糊了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性。也有些朋友,常扼腕於有進步意識的文藝工作者,把好好的故事拍得了無生趣。再進步的思想,再美好的情感,必須訴諸不讓我們厭倦的形象來傳達的。《米花之味》或許找到了一個平衡。

  無論如何,期許著《米花之味》的這一努力。在認識“鄉村”的路上,他們走了一條更重視人的身心活力,也從而更有希望的路。

  □李娜(社科院副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