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進城還是農民回鄉?留守兒童需要的是更多親子陪伴

孩子進城還是農民回鄉?留守兒童需要更多親子陪伴

文/參差君

近日,網上一段女孩哭喊著追趕離鄉打工父母的視頻熱潮,令人揪心。不過,事情很快反轉,當地幹部回應媒體稱,視頻系擺拍,是為了在短視頻平台上吸引流量。而視頻拍攝者則否認是炒作擺拍。

如果是為了吸引粉絲關注而擺拍,消費留守兒童,著實應該被譴責。公眾的感情不應該被欺騙,披著善良之皮的擺拍雖能引起公眾對某個熱定話題的關注的,但當事件成為公共話題,真相終究會顯露。公眾感覺受到了愚弄,下次遇到這類事件時,可能就會對之感到無感、不再關注。最終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便可能得不到關注和幫助。

到底是不是擺拍,還是一個羅生門。而讀者在視頻背後的留言,卻可以見到人心的力量。這個視頻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令人揪心淚流,在於它反映了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反映了留守兒童不忍、不願與父母分離的情感需求,擊中了大家心中最柔弱的那部分。

根據民政部最新發布的數據,截止2018年9月,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雖然近年來,留守兒童數量在減少,但是接近700萬的數量,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更何況,留守兒童從千萬級到百萬級斷崖式減少,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修正了統計標準,如果算上那些父母一方在外,一方在家,而沒有納入統計範疇的孩子,這一數據還會更大。

2018《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的調研結果則顯示,約40%的留守兒童一年與父親或母親見面的次數不超過兩次,約20%的留守兒童一年與父親或母親聯繫的次數不超過四次。與父母長期分離,見面次數少,聯繫次數少的後果是親子關係淡漠,留守兒童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留守兒童群體中網絡遊戲成癮問題嚴重,就與此有關,現實中得不到精神滿足,所以轉向虛擬的遊戲空間。而留守兒童中欺凌與被欺凌情況多發,也與之相關。

近來發生的一些社會惡性事件,背後其實都有留守兒童的影子。當留守兒童長大了,進入社會,這群缺愛的孩子會給社會帶來什麽?筆者幾年前在東部某省份少管所調研發現,70%的少年犯是從中西部地區的留守兒童。這種擔憂恐怕不是杞人憂天。

留守兒童問題有著特定的時空背景,是城鄉二元結構失衡的一個結果。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大的決定因素仍在社會發展程度,在於城鄉均衡發展。 目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有兩個基本的思路,一是讓留守兒童進城,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是讓農民回鄉。就第一個而言,進城容易,但是進城之後卻困難重重。一方面要解決好入學問題。第二,它也對父母的收入水準有要求,要租房,要有人照顧,有更多的生活開銷。

大城市之所以沒有完全放開隨遷子女入學,在於公共教育資源是有限的,短時間內很難大幅度地擴充學位。平心而論,有時候並不是政府不想做,而是政府實在做不到。城市學位的擴充受製於多種因素,包括土地、教師、資金等等,短時間內很難一步到位並滿足所有人的願望。

而且,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講,優先考慮的也是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的公共服務需求。但即便就是這樣也不一定能夠滿足好。很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放寬了落戶限制,人才流入效果明顯。但是人才引進來之後,馬上就面臨著學位緊張等問題,不僅租房者難以分配到學位,擁有房產者甚至還要以住房面積大小來分配學位。最近,深圳十個區中有七個區發布學位預警,教育局提醒家長,要密切留意各區發布的消息,及早做好資料準備工作,如學位類型靠後或積分較低的兒童、少年,家長要做好到民辦學校或回戶籍地就讀的準備。顯然,城市公共服務跟不上人才流入的速度。

另一個思路是讓農民回鄉。農民外出打工就是因為老家無法滿足家庭之需,而大城市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但是,我們會發現,在大規模的撤點並校之後,鄉村教育愈發衰落。農民就算回到故鄉,出於對鄉村教育不信任,也會盡其所能把孩子送到城裡的學校。這也是近年來城鎮大班額問題突出的一個原因。當然,農民工是否願意回到農村,前提還是家鄉能否提供待遇較好的工作機會。

這些都是宏觀層面的,都很難再短時間內畢其功於一役。改善留兒童的生活狀態、生存環境,還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比如,農村輸入更多的志願者,為孩子們提供為孩子們提供心理輔導、陪伴等服務。又比如,為孩子們在假期進城與父母相聚創造機會。最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就和美團推出了一個公益活動,幫助約100位來自山東、廣西和江西農村的留守兒童,來到父母工作的上海,雖然有些留守兒童假期也會到父母的工作地小住,但由於一般父母的住處較為偏遠、公交不便。父母很有機會帶著孩子去逛。中國紅十字會與美團的這次合作,則發揮了企業的資源優勢,為父母和家長提供了酒店住宿、景點門票等,讓他們和家人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像這樣坐高鐵、住酒店、工作請假陪孩子遊玩還是第一次”。“昨天晚上住賓館,他就說‘爸!那邊的牆好亮’,很驚訝很興奮。”公益組織和企業的力量有限,只能局部改善問題,但是當更多企業參與進來,匯聚的力量便不可估量。

如果不能讓孩子跟隨父母進城學習,讓父母回到農村也不現實。權宜之計,是創造條件提升親子關係的親密度,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多關愛。與向農村輸入志願者相比,我更傾向於讓孩子們有機會來到城市,因為父親母親的功能,是其他人和社會機構難以替代的。即使只是短短幾天的經歷,卻能讓他們了解父母的工作與艱辛,他們在大城市中留下了足跡,增長了見識。這種經歷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埋下積極、向上的種子,激勵他們的生活和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