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築底信號頻現 反彈只欠東風

  昨日,上證指數繼續縮量調整,截至收盤跌破2800點,下跌0.93%,報收2786.9點,成交金額為1297億元。創業板指數微跌0.17%,近幾個交易日走勢相對抗跌。

  分析指出,近期市場走勢明顯脫離了基本面,一致性悲觀預期疊加非理性因素集中釋放,引發市場大跌。而在近期指數調整過程中,底部區域特徵信號密集釋放,從多維度為市場提供支撐。

  底部區域頻現築底信號

  自年初反彈創下3587.03點高點後,A股市場重心就開始逐級下移,A股市場股價結構亦開始明顯向低價遷移。

  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收盤,兩市股價低於5元的個股共有706隻,佔全部A股的比例為20%,其中*ST海潤烯碳退最新股價更是不足一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仙股”。除了低價股、1元股,當前A股市場破淨股也明顯增多。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滬深兩市共有204隻個股最新收盤價低於每股淨資產,處於破淨狀態,佔全部A股比例為5.78%。具體來看,*ST天馬市淨率在0.5倍以下,廈門國貿廈門信達最新市淨率均在0.6倍以下,中遠海能首開股份華映科技等16股市淨率均低於0.7倍,破淨幅度較深。破淨幅度居前的20家公司中,最新股價均均在10元以內。而在2017年以來上市的501股中已有26隻處於破發狀態,其中恆林股份金麒麟上海環境秦安股份4隻個股破發幅度超過兩成,山東出版世運電路禾望電氣常青股份的破發幅度也均在10%以上。

  分析人士表示,近期多重因素疊加使得非理性因素集中釋放,引發市場調整。回顧此前“寬貨幣+緊信用”階段,2005年全年業績負增長與2012年的通縮,歷史上市場底部區域A股破淨股數量往往劇增。從破淨股數看,今年二季度A股破淨數達到278家,創2005年以來新高,築底特徵有所顯現。

  不過從現實層面來看,當前的回調表明短期內各路資金仍難對下一階段市場主線達成全面共識,在調整的震蕩期,顯然仍有不少投資者對後市主線存有疑慮。中信證券表示,目前從總體估值來看A股已經可比於歷史上的幾個大底,而且利潤增速比當時還高,不過整體法計算估值低且整體利潤增速比對應歷史估值底部時點高並不等於真的比當時便宜,評價市場整體估值是貴還是便宜,最主要取決於投資者最想買的優質品種貴還是便宜,不取決於劣質品種向下調整了多少,拉低了多少估值。

  結合市場成交量的情況分析,3000億元上下的兩市成交量顯示投資者看多做多的動力依舊不足。而從投資者情緒的角度來看,由於普通投資者信心依舊不足,短期行情料仍會有所反覆。

  不過,就在投資者情緒走低的情況下,近期動作頻頻的產業資本卻顯示出其對目前市場估值的認可。

  6月19日以來,已經有數百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實控人或董監高宣布增持計劃或增持行為。僅在6月19日晚間,就有包括榮豐控股新朋股份中儲股份三棵樹國風塑業山鷹紙業等近10家公司的控股股東、實控人拋出了增持計劃。

  與此同時,一些上市公司高管或大股東紛紛終止原減持計劃。諸如,金晶科技6月20日發布公告稱,6月19日,公司收到王剛、曹庭發等7名董事、高管《關於提前終止減持計劃並承諾未來一年內不減持的告知函》,決定提前終止此次減持計劃。無獨有偶,輝隆股份董事李銳也決定提前終止股份減持計劃。

  天風證券表示,作為信號,增持家數/減持家數這一比例的作用不可忽略。該機構指出,無論是對於A股整體而言,還是對於某類風格的股票而言,一旦發現產業資本增持家數/減持家數這一比例出現明顯提升,要麽是一輪大行情啟動的先兆,要麽是市場企穩反彈的一個重要信號。這從邏輯上來說這也很容易理解,“春江水暖鴨先知”,自己公司的股東是最清楚未來公司的經營生產情況,相較於目前的股價和估值究竟是低估了還是高估了。

  回顧A股歷史,增持回購潮一般也是市場階段性築底的一個標誌。2016年1月A股調整至2600點附近,為提振市場信心,上市公司股東們積極增持股票。1月份共563家公司獲股東增持,最後股指觸底反彈;2017年4-5月滬指從3300點調整至3000點附近時,上市公司兜底式增持引發市場關注,最後股指觸底反彈。

  情緒修複仍需催化劑

  從上述指標可以看出,當下A股已處底部區域,然而指數並未因此而觸底反彈。從A股2005年的998.23點、2008年的1664.93點、2013年的1849.65點三次著名大底看,可謂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分析人士表示,幾次大底後市場反彈的開啟時機主要表現為,一是利好政策頒布,二是底部形成前累積了長時間和巨大的跌幅,三是下跌的原因徹底消除或得以重大改變,四是伴隨著縮量之後的逐步放量。

  2005年6月6日出現的998.23點歷史大底,至今仍令投資者們記憶深刻,這不僅是因為A股在此前衝上千點後又首次跌破千點大關,更主要的是,998點大底築成後,A股展開了長達兩年的大牛市。

  “當時市場的焦點集中在千點能否支撐大盤上,大盤在跌破千點時開始激起眾多護盤資金、超跌反彈資金的湧入而止跌反彈,隨後在7月再度回試千點關口時,並未再度擊穿千點關口,由此確認了千點關口的支撐力,998.23點也成為5年熊市的一個重要結點。”一位資深投資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從這一底部的形成時間看,“股權分置改革”預期兌現,“千點”和“股改”的重合形成了市場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點,是上證指數自6124.04點歷史高點經過一整年慘烈下跌而形成的重要低點,期間累積跌幅超過70%。本輪市場調整既有自身估值修複需求也有全球金融危機外部誘因。

  分析人士表示,當時市場反彈是技術面與基本面的完美共振。技術面上,“先見地量,後見地價。”從998.23點-6124.04點大牛市行情,天量是2007年5月30日的2755億元,而地量則是2008年9月9日的225億元。地量只是天量的8%左右,量能嚴重萎縮。而從9月9日至10月28日的1664.93點,儘管市場下跌近450點,但始終沒有再創新地量。符合“先見地量,後見地價”規律。而當時基本面也在不斷釋放積極因素,如當年2月CPI達到8.7%的高點後開始回落,到了10月為4.6%,12月份為1.2%等等,最終兩者完美共振。

  2013年6月25日的1849.65點,是上證指數從2009年8月份的3478點以來,下跌近四年,回撤幅度已經達到1664點至3478點上漲波段89%的點位。當時滬指雖在1849.65點觸底反彈,但隨後行情仍為區間震蕩,市場真正轉機還要等到2014年11月初,當時受滬港通開通刺激,券商股上演井噴行情,指數由此開始新一輪上漲。

  以史為鑒,底部區域構造非一時之功,觸底反彈也非一蹴而就。“從估值、市場調整的時間等指標看,市場已處底部區域。市場已經呈現出明顯的中長線價值,不過短線情緒的恢復仍需要催化劑刺激。”某大型券商分析師表示。

  藍籌成長各具機會

  近期A股市場走弱,缺乏“賺錢效應”,這樣的背景更為考驗投資標的質地,業績由此成為當下投資者最主要的考量指標。而領先指標雖然提示了買入信號,但風格的持續性同樣取決於基本面的情況。隨著左側交易視窗漸近,藍籌、成長之辯再度升溫。

  中金公司認為,當前A股藍籌股估值已經低於2016年年初低點。從估值分布來看,按照A股市盈率、市淨率等指標的分布,當前市場相對低估值個股比例已經高於2014年年中的水準,按照不同估值區間的市值佔比也支持類似的結論;而從估值絕對水準看,目前滬深300整體前向12個月市盈率為10.1倍,與2016年1月底水準相當;其中非金融板塊估值14倍,低於歷史均值;而中小板、創業板指數2017年市盈率為31.0倍、50.4倍,基於朝陽永續一致預期的前向12個月市盈率為19.0倍/20.0倍,也均為歷史較低水準。這表明市場預期已相對悲觀。

  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表示,今年以來市場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好壞”公司分化加劇:一方面,靠並購驅動和外延發展的公司估值泡沫在快速消化;另一方面,靠內生成長的好公司在享受越來越多的成長溢價。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可以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好公司的挖掘上,從配置的策略來看,藍籌股的防禦價值更突出。

  相對於藍籌板塊估值和業績匹配度的提升,當前投資者對於創業板公司業績顯然仍存在不少憂慮。不過,安信證券表示,從2017年年報和2018年一季報數據來看,2018年第一季度創業板歸母淨利潤增速大幅改善至28.75%,各結構板塊均較前期呈現不同程度的業績修複。站在中報和下半年的角度上看,2018年第一季度創業板業績同比增速將維持在25%左右,全年業績同比增長將超過20%,創業板非金融剔除溫氏股份樂視網後同比增速約為25%左右,環比去年明顯改善。

  進一步來看,安信證券指出,以往經驗顯示,創業板一季報較好,中報和年報業績必定不差。從創業板歷史業績動態變化來看,不難發現,創業板一季報環比修複對全年業績具有較強的領先性。創業板一季度到四季度業績佔全年業績比例分別約為15-20%、20%-30%、25-35%、30%-40%。雖然一季報業績佔比不高,但從歷史來看,當創業板一季報出現環比改善時,往往全年業績也將出現環比改善。同時,創業板一季報業績較好,中報業績不會差。從歷史來看,在一季報較好的2010年、2011年、2016年和2017年,中報業績都維持較高水準;在一季報較差的2012年,中報業績較差;一季報較為一般的2014年、2015年,中報業績同樣較為一般。

  針對三季度成長反彈受到看好的關鍵邏輯,東吳證券強調,其一是進入三季度,季末衝擊影響減弱疊加短周期經濟回落,流動性邊際改善,其二是中報發布提振市場風險偏好(次新可以作為反映風險偏好的指標,結合長期觀察,目前無論是指數走勢還是其微觀結構,三季度向上的太空要遠大於向下的太空)。此外,流動性是成長股相對高估值的關鍵支撐因素,當前流動性改善邏輯進一步強化,成長反彈也將再添催化。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馬秋菊 SF18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