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美齡、張學良、胡適之的病,都是誰治的?


張簡齋治癒宋美齡

作者/竇應泰

1941年夏天,宋美齡在重慶時患了胃病,她早有胃病,是少年時在美國讀書留下的宿疾。只是多年來一直生活在舒適環境中,保養甚好。抗戰期間到了重慶後,由於水土不服,再加上日本飛機不時轟炸重慶,宋美齡難免情緒緊張,突然胃病複發。

這次病情來勢凶急,嚇得所有醫官們每天都守候在重慶城外的黃山官邸「松廳」裡,窮盡所有醫藥也不能治好她的病。

蔣介石為之焦灼不安,把重慶所有著名的西醫都請遍了,病情仍然不見好轉,這樣,蔣介石為宋美齡的胃病幾乎愁斷了肝腸。這時,有人提醒蔣介石說:「可不可以請中醫來為夫人治療?」蔣介石也拿不定主意,只好讓宋美齡自己決定。

宋美齡從小生活在美國,她相信的醫生絕大多數都是西洋醫師,幾乎無一不是在美國留學的著名西醫。對於中醫,宋美齡始終沒有接觸過。儘管從心裡對中醫將信將疑,但她那時的胃病已到無葯可醫的地步,所以只好聽信蔣介石和身邊幕僚侍從們的建議,派人親往瓷器口秘密尋訪中醫張簡齋。

南京淪陷之後,名醫張簡齋也從南京來到重慶,在山城瓷器口附近開了一家鋪面不大的藥局。張簡齋本來在南京時即為「首席名醫」,來重慶後接連治好了幾個難治的重病,被譽為「三劑葯」,意思是說常常3劑葯即可愈病。其中蔣介石身邊一位侍從的家眷,得了重病經張簡齋治癒,因此經他向蔣介石舉薦,方才引起蔣、宋夫婦的重視,於是決定請張簡齋診治。

幾個官員帶著全副武裝的憲兵請張簡齋前往城外給一位重要病人診病,到黃山別墅見了患者,才發現原來竟然是蔣夫人宋美齡!

經他一番望聞問切,才發現宋美齡的胃病確實與眾不同,並不像普通胃病患者那樣疼痛難忍,只是無法進食,並伴有咳嗽之聲,間或痰中疼痛難忍,只是無法進食,並伴有咳嗽之聲,間或痰中還有些膿血。經過診斷,不禁暗暗吃了一驚,說道:「夫人的病乃是胃癱,如果成膿以後便更不好醫治了。」

宋美齡聽了更為緊張,她不明白胃癱究竟有多嚴重,心忽然懸了起來。急問是否可以用中草藥醫治。

張簡齋急忙拍胸表示:「請夫人放心,我保證三劑草藥大病可愈。果然是重慶城裡有名的「三劑葯」!宋美齡也不得不相信了。於是張簡齋當即處成一方,以「千金葦莖湯」為主治之,處方是:桃仁、薏米、冬瓜仁、瓜蔞、丹皮、酒製大黃、甘草等,三煎而服。

初時宋美齡對張氏還將信將疑,後來在身邊人的多次勸說下才試著服用。三劑草藥服後,果然感到胃脘舒服了許多,而且咳嗽與痰中夾血的癥狀也倏然不見。張簡齋趁機再出一方,乃是:冬瓜仁、薏仁、丹皮、甘草、白朮、橘白、生扁豆、石斛、竹葉等等。

宋美齡雖然厭惡苦澀的中藥,不過她發現張簡齋並非尋常混跡江湖的郎中,而是一個醫術獨到的奇醫。於是接連服用了幾劑,胃熱漸漸消除,不久便痊癒了。

從那時直到晚年,宋美齡的胃病始終沒有複發。蔣介石的侍從人員王正元在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當年筆者供職國民黨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時,就聽說宋美齡患有嚴重的胃病,蔣介石身邊的高級醫官吳麟遜博士悉心治療,收效不大,遍請渝市名醫治療,病情仍無明顯起色。及至後來臥床不起,只能食些少量流汁,本來準備赴美就醫,然時局危急,遲遲未能成行。……張簡齋治癒蔣夫人病後,名震朝野,譽滿山城,不用說,他的診務更加紅火。但是,張簡齋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非常高尚,儘管醫務繁忙,卻從不加診費,並對赤貧者送醫送葯。」

耐人尋味的是,1964年12月宋美齡在致張學良將軍的信中,還提到這件事,對中醫和草藥頗多讚許,她說近來關節痛發作,每日折騰我苦不堪言。振興醫院醫生想盡辦法,均不見效。所幸有人介紹黃醫生來診,他和早年我在重慶求診的中醫一樣,初時也無信心。黃醫草藥3劑,竟能讓我腰痛減輕大半,實不曾想到。……前時聽說你亦因病住院,不知有所好轉否?如仍不見痊癒,不妨也請黃醫生診治。休小看草藥的神力,這也是我多年的經驗。

——《破譯宋美齡長壽密碼》


施今墨為張學良治病

作者/竇應泰

1931年5月,時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兼北平行營主任的張學良將軍因多吃了些櫻桃,引起腹瀉和高燒。「不但腹瀉如水,而且頑固的高燒折磨得他無法進食和入睡。」住進協和醫院後,經美國醫生赫爾親自檢驗,確診為腸傷寒。赫爾用盡「當時最為先進的針劑藥品,可是張學良的病情仍不見起色。

到了6月下旬,他甚至身軟骨痛,消瘦異常,幾乎連起床進餐的氣力也沒有了」。延至7月,「張學良的病情一度出現轉危跡象」,每天只能依靠嗎啡來改善他的精神狀態。

7月下旬,部將萬福麟和於學忠勸他改用中醫藥治療,延請京城名醫施今墨,張學良首肯。赫爾因為此病久治不愈,「難以交代」,「破例允許施今墨以中草藥來作為西醫的輔助」。從此施今墨每隔三天來協和醫院為張學良診脈處方。「好在施今墨採取中醫療法效果顯著」,到了8月,「張學良已能起床並下地行走了。」8月下旬,張學良的病情大有改善,進入恢復階段。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張學良中斷療養,投入軍務當中。

——《破譯張學良的長壽密碼》


陸仲安治癒胡適病

作者/張存悌

胡適是「五四」運動的風雲人物,提倡新文化,認為中醫不科學,是上世紀初反對中醫的重量級人物。老天有眼,偏偏讓胡博士得了病,而且病得不輕。

據載,1920年11月,胡適因患糖尿病、腎炎,在北京協和醫院久治不愈,判為「無法挽救,速備後事」,胡適及家人惶急萬狀。友人建議請中醫一治,胡曰:「中醫之學不是『賽先生』,不足信也。」蓋「賽先生」為「五四」時期流行語,意謂「科學」。友人曰:「西醫已下定論,與其坐以待斃,何不試之?」胡適無奈勉強從之。遂請名醫陸仲安治之。

陸乃京城名醫,擅用黃芪,有「陸黃芪」之稱。陸為胡適診畢,說「此事易耳,飲我此葯如不愈,唯我是問。」藥方中黃芪有時用至300g,黨參180g。胡適服藥後即見轉機,逐漸而至痊癒,遂又到協和醫院經多位專家會診,結論是痊癒。

胡適後來又活了四十餘年。此事使他十分尷尬,一方面他反對中醫,認為中醫不科學;另一方面中醫卻治好了他的重病,事實給了這位事事講究考證的胡博士一記響亮的耳光。

後來在反對當局取消中醫的「3·17」浪潮中成為風雲人物的滬上名醫陳存仁對此十分關注,認為陸氏治癒胡適是中醫一大成績,若有文字可證,價值更大了。其實,胡適在1921年就把此事形諸文字了。他在大翻譯家林紓為感謝陸仲安治癒家人而贈送的《秋室研經圖》上題了長跋,詳細講了此事。

當年,陸仲安先生屢次為林紓(字琴南)及家屬診治,為感謝陸氏,林紓親自畫一幅展示儒醫正在研讀經典的《秋室研經圖》,送給陸仲安,並在圖上題寫了頌揚陸氏的文字,是一篇文妙韻雅的文言文。陸仲安先生一直將此圖高懸於書齋。這次陸氏將此圖取下,也請胡適博士題上一跋,胡適欣然命筆:

林琴南先生的文學見解,我是不能完全贊同的,但我對陸仲安先生的佩服與感謝,卻完全與林先生一樣。我自去年秋間得病,我的朋友學西醫的,或說是糖尿病,或說是腎臟炎。他們用的葯,雖也有點功效,總不能完全治好。後來幸得馬幼漁先生介紹我給陸先生診看,陸先生也曾用過黃芪十兩,黨參六兩,許多人看了,搖頭吐舌,但我的病現在竟好了。

去年幼漁的令弟隅卿患水臌,腫至肚腹以上,西醫已束手無法。後來頭面都腫,兩眼幾不能睜開,他家裡才去請陸先生去看,陸先生用參芪為主,逐漸增到參芪各十兩,別的各味分量也不輕。不多日,腫漸消減,便溺裡的蛋白質也沒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隅卿和我的病,頗引起西醫的注意,現在已有人想把黃芪化驗出來,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些什麼?何以有這樣大的功效?如果化驗的結果,能使世界的醫學者漸漸了解中國醫學葯的真價值,這豈不是陸先生的大貢獻嗎?

我看了林先生這幅『秋室研經圖』,心裡想像將來的無數『試驗室研經圖』,繪著許多醫學者在化驗室裡,穿著漆布的圍裙,拿著玻璃的管子,在那裡做化學的分析,鍋子裡煮的中國葯,桌子上翻開著《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類的古醫書,我盼望陸先生和我都能看見這一日。」

胡適對陸仲安和中醫學的讚譽是名至實歸的。但此事到後來竟成為一樁公案。因為在轟動一時以後,醫院竟把糖尿病的診斷給否定了。報導說據傳,胡適的病,最初發現有糖尿病的現象。住進協和醫院之後,經過三十回的尿便化驗,七日嚴格食飲限制,最後診斷報告不是糖尿病。胡適當時究竟患的是什麼病?在當時沒有診斷。

但是,總可以說,陸仲安是治好了當時西醫還沒有辦法治的病,當時正值取締中醫呼聲甚囂塵上之時,此案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直接打擊了取消派的氣焰。當年陸仲安先生所治的即便是消渴症,也是難能的醫學成就,胡適博士的題詞並不過譽。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欣賞中醫》,出百花文藝版社出版,第一篇作者/竇應泰,第二篇作者/張存悌。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