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山國王”是什麽宗教?請別再帶偏了

本 文 約3200

閱 讀 需 要

7min

近日發生了一起全民揪心的事件,讓人最不願看到的結果也於昨天公布,痛恨怨憤之餘,細心的網友們不平則鳴,極力協助想發現一些線索。縱攬整個事件過程,許多不可思議的細節,有人猜測,這像極了邪教行事,而剛好有一個叫“三山國王”的宗教浮上水面為大家所關注。

對於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到,於是不少不明真相群眾認為,這或許是個小型私密的宗教,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教義。其實,“三山國王”只是潮汕地區的地級神,而任何宗教的原旨,都只是護一方平安。讓我們了解一下“三山國王”的背景,助大家理性“查案”。

一說潮汕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麽?

好吃,能吃,啥都吃,本是同根生的胡建人都不放過。

然後呢?

重男輕女,迷信,整天“拜老爺”。

重男輕女這一點,無法否認,特別是潮陽揭陽一帶,但要論輕重程度,位處粵東的潮汕,比不上粵西一帶。至少,身為潮汕人,活了大半輩子,我見過一定要生到有男孩為止的,卻從沒聽說過有哪家人把剛出世的女嬰溺死或拋棄的;而粵西……不便舉例。

迷信這一點,也是無法辯駁的事實。一年中的時忌八節,一月中的初一十五,包括婚喪喜慶,都有各種名目的神在等著你去上供,一年中拜神的支出,要佔一個家庭財政收入的大頭。

敢不拜?就算神明不降罪你,鄰裡親戚的白眼也夠你受的。

歸根到底,潮汕人的迷信其實是基於對(神)權力的崇拜和恐懼,從實用主義出發,跟塞紅包賄賂一樣,誰收了錢能辦事(保佑)我就拜誰,所以把所有神明統稱為“老爺”。

這個稱呼足以證明,潮汕人拜神,跟宗教信仰沒有半毛錢關係。也因為這一點,潮汕人是有老爺要拜,沒有老爺創造老爺也要拜。

大凡山川河海,一草一木,只要潮汕人需要,都能造一個神出來。

一句話:論造神能力,潮汕人認第二,恐怕只有陝北人才敢認第一。

若按非遺等級劃分,在潮汕走紅諸神,分以下幾等:

1.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神,如佛祖、觀音、番公(耶穌)等;

2.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神,如文聖孔子、武聖關帝爺、灶王爺、土地爺、石敢當等;

3.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神,如來自福建的媽祖;

4.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神,如雙忠公、三山國王、五穀母神等。

當然,地市級以下,也有鄉村級的造神,如吾鄉“水仙宮”裡供奉的“水仙爺”,據說一開始是為了集中祭拜順韓江漂流而下而滯留在岸邊的無名屍,希望他們過境時能保平安。到了民國初年,在五四系知識分子的鼓動下,國民政府下令掀起一輪“破除迷信”運動,原則上非出自某一宗教的神仙,以及找不到對應歷史人物的野神——即不在編的“老爺”,都要被一一鏟除。吾鄉父老腦洞大開,說“水仙爺”是大禹,這才把廟保全下來。

除此之外,還有各家各戶按需要創造的小神,如養豬的拜……不對,不是豬八戒,而是豬寮(圈)神;開車的拜車神、路頭神等。反正,只有想不到,沒有造不了的神。

最近躺槍的三山國王,就是潮汕本土製造的大神。三山國王雖然只是地市級非遺,在潮汕的普及率卻是最高的,幾乎到了一村一廟的地步,而且,因為潮汕人下南洋的多,三山國王的崇拜被華僑帶到東南亞各地,開枝散葉,在台灣也被列為僅次於媽祖的大陸來台神祇。

奇怪的是,潮汕的眾多“三山國王廟”,在信眾口中都不叫“三山國王廟”,往往都會用一個昵稱,如大老爺宮、大宮、大廟、大庵等。

大概,這就是傳說中的“官大不如管大”罷。

跟有歷史人物為底板的“雙忠公”不同,“三山國王”的來源有點曖昧。經典的說法,三山國王是揭西縣城河婆三座山的山神,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早在隋朝的時候,就有人看到三位神從巾山的石洞裡出來,對百姓說他們是兄弟仨,天帝命他們在此鎮守三山,必須在潮州府跟惠州府的界石處為他們建廟奉祀。

神說的話就是最高指示,草民不能不聽,於是,當地人就遵神囑在此建廟,迄今一千四百多年。

河婆的這座廟,後來就成為全潮汕包括台灣、東南亞的“三山國王”祖廟,就像福建湄洲的媽祖廟。但這個時候,他們還只是被稱為“三山神”,還不敢稱王。

三山神的竄紅,要等到唐朝中期,“反佛乾將”韓愈被貶來潮當刺史的時候。據說,當時潮州正鬧水災,農作物失收,百姓苦不堪言,韓愈聽說河婆三山神甚靈,就特地寫了一篇《祭界石神文》,派人到廟裡念祝,果然,三天后雨停水退,韓愈非常高興,連連點讚說:“神,果然是神!”

韓愈雖然被貶,畢竟是朝廷任命的潮州刺史,所以,他的祭文以及過後的點讚,就算是為三山神正名,給了三山神廟一個國家認證,也讓三山神信仰開始在潮汕開枝散葉。

不管如何,韓愈也只是承認了三山神的神位而已,封王他是沒資格的。把三山神升格為“三山國王”,據說是宋太宗趙匡義乾的。北宋肇始,天下未統一,宋太祖趙匡胤征討南漢劉鋹政權(今粵桂兩省及越南北部),三山神即顯靈相助。後來宋太宗征北漢,圍太原,三山神也不怕天路遙遠跑到太原助戰,終於使得北漢君主劉繼元投降,滅了後漢,統一天下。

這樣看來,三山神雖然享廟在南漢政權的地盤,卻身在漢營心在宋,對趙家人杠杠嘀的。所以,宋太宗取得太原大捷之後,就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這樣,“三山國王”的名號才正式在神界出現。

以上內容,其實都來自於元朝編修官劉希孟寫的《明貺三山國王廟記》,總結一句話,就是三山國王神“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

但是,《潮州府志》卻提供了另一個版本,說南宋末年,宋恭宗被元兵擄到大都(北京),文天祥在福州立了宋端宗。元兵壓境時,大將張世傑帶著皇帝南下潮州,到了揭陽境內,元兵追至,危急之中,忽見氣象驟變,風雷大作,三位神將帶著三支兵馬從三面山中殺出,驅退元兵,解了宋帝之圍。風雷過後,皇帝跟眾臣細視周圍,哪有什麽兵馬,只見三山包圍,一綠一白一赭,於是封這三座山為“三山國王”。當地人遂建起三山國王廟,三尊神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

這兩咱說法,你覺得哪種靠譜?從《明貺三山國王廟記》的作者劉希孟在元朝為官的身份來看,三山神幫宋帝解元兵之圍似更為可信些——不是說此神跡可信,是說三山國王的來歷在本地應該就是這版本。但是,趙宋王朝最後在潮汕流竄的傳說太多,哪哪都有類似的,所以,你願意相信哪種說法都行,你開心就好。

另有一種專家學者的說法:所謂“三山國王”,原來確實是三位國王。哪裡的國王?琉球群島,他們是在隋朝時被軍隊連民眾一起俘虜來潮州的。

公元607年(大業三年),隋煬帝楊廣曾命人出海(估計也是求仙),到達流求。因言語不通,無法了解當地情況,就抓住一當地人,剝下他的衣服帶回來。第二年,隋煬帝又派人到流求去招降,說歸順我們天朝吧。流求不從,煬帝就派兩位大將發東陽兵萬餘人,從義安下海去征討流求國,最後滅了國,把那裡的百姓和國王都擄回來。

義安即義安郡,就是今天的潮汕地區,隋朝時期出海的必經地。

而琉球群島上有三個國家,也是史料有載:說那裡自開拓之後,本來也是統一的,不知哪一年起,分裂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

所以有人就揣測,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被隋朝軍隊擄回的琉球三位“山”國王,在義安即潮汕上岸後因水土不服或不肯投降而被殺,死在揭陽,那裡的民眾覺得人家畢竟是國王,就為他們立起了三山國王廟?

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正經史書中堂而皇之的本紀世家很多都值得懷疑,像這種涉及神的起源的傳說,能有多少真實性?只能是聽聽就好。

在民俗領域中,跟外來的關帝、媽祖等“老爺”不同,“三山國王”確實是潮汕影響力最大的“土著神”,以至於後來,各村的三山國王廟都成了本村的“地頭宮”,不僅負責保一村平安,村民的生老病死,都得到廟裡向國王們匯報。比如哪家有人過世,就得去三山國王廟“報地頭”,就像去派出所遞交死亡證明或銷戶一樣。

但是,不管“三山國王”的來歷如何,不管是哪裡的“三山國王”老爺,都跟任何邪教或邪術無關,也從沒聽說有人利用“三山國王”搞什麽邪術。“三山國王”廟是有專屬的符,但那只是保平安符,不涉詛咒或儀式;“三山國王”每年有一次出巡(遊神),也只是寄寓了村民對全境平安的訴求,就像媽祖或其他“老爺”一樣。

潮汕人總體是迷信,但迷信只是基於保平安的實用主義,既不涉正規宗教,更不涉邪術邪教。放蠱、養小鬼,那是東南亞流行的邪術,如果說潮汕人與此有關,也只是下南洋時得罪本地人成為受害者,從沒聽說哪個潮汕人在南洋學了邪術回來害人的。

所以,別再讓三山國山背鍋了,他們名義為國王,實際上只是享受村長待遇,在歷史上的幾次“出場”,也都是在行善積德。錯的,只是信教並走偏路的個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