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日本人可以大方穿和服,中國人穿漢服卻會得到異樣的目光?

一、和服<漢服

事實上,和服和漢服並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在歷史上,日本文化隻經歷了兩次大的改革。第一次發生在隋唐的大化革新,第二次發生在19世紀的明治維新。

第一次革新是全盤唐化,而和服也是在這次革新之後,日本從唐學去的服飾文化之一。而從此之後,和服就成為了日本的正裝,從天皇到平民。從此以後,和服並沒有太大變化。

日本有一個特點,不管幕府朝代變遷,天皇總是萬世一系的。而和服被吸收之後隨著天皇的萬世一脈傳承下來,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豐臣秀吉還是德川家康的畫像中,都是正襟危坐的和服。

而在明治維新的時候,雖然全盤西化,但有一樣卻被沒有變化,那就是天皇的萬世一系。

而和服在短暫的被拋棄之後,也隨之保留下來,我們看到一年前即位的德仁天皇的正式服裝中,仍舊有一套和服。

而這套和服,與當年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的和服,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也就是說,和服也是一脈相承的。

但漢服並不如此。華夏文明和日本文明不同,我們經過了多次的改朝換代。而漢服也隨之吸收了很多民族融合的成果。

漢服正式成型是在秦漢之時。華夏二字之中,華便是指的服裝(服章之美謂之華)。漢叔孫通在制定禮儀之時,將衣冠也納入規範之內。我們常常在影視劇中見到的左右交領、在領口處形成一個v字型,下擺呈螺旋狀的就是秦漢時期的漢服常服樣式之一曲裾(據說是現代人命名的)。

但在這之後,漢服至少經過了三次大的變化。

二、漢服的變化

第一次發生在隋唐。隋唐的統治者作為北方鮮卑演化而來,孝文帝漢化改革雖然全盤接受漢文化,但鮮卑所接受的漢文化勢必會留下原鮮卑文化的影子。

在服飾方面,典型的代表就是圓領袍和襆頭帽子。我們看到,在唐人的繪像中,無論皇帝官紳,都是穿著圓領袍的。但在隋唐以前,華夏衣冠中是沒有圓領袍的。從此以後,圓領袍成為漢服的一個樣式之一。

第二次發生在元明之際。經過70多年的蒙古人的滌蕩,雖然漢文化最終沒有接納蒙古文化,但在服飾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響。比如我們在明朝服飾中常見的曳撒、飛魚服等等,就明顯受到了蒙古服飾的影響。

圖:曳撒

這兩次都還不算啥,只不過在傳統的服飾中,加入了圓領袍和襆頭、曳撒等等鮮卑人和蒙古人的影響而已,我們從漢傳承下來的漢服文化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只不過進化了而已。這一點從明朝的正裝冕服中也可以看得出來。

然而,清朝建國時推行的剃發易服,給漢服帶來了毀滅性的傷害。

而後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一個圓頂帽、上身罩一個馬褂的服裝樣式,就是剃發易服後的樣式。

僅僅在偏遠地方,還有清廷頒布的十不從之列的人可以不穿清廷官方服飾,其他人都必須穿。大約就是這樣子:

至此,原來的漢族傳統服飾基本在華夏大地上消亡。再到民國時,我們只能通過出土的文物和畫像,去揣摩原來漢服的樣子。

而清朝服飾除了女裝演變成旗袍流傳下來以外,基本消失了。

而清朝的這些服飾究竟是算作滿服還是漢服的一部分,大多數人似乎更傾向於前者。

三、漢服的重拾

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時候,也曾拋棄過和服,該穿西裝。但不久之後,由於原來的傳承還在,日本人很快就將和服重新穿在了身上,從視覺上來說,日本人並沒有什麽不適。

而漢服一開始,卻有些不適應。

這就是剛剛為什麽要把漢服的變化說出來的原因。

首先,漢服經過了數次大的變化,原來的直裾曲裾,後來的圓領袍、飛魚服等等,都被算在漢服之列,他們之間的樣式變化很大。

而不同的人喜歡穿著的漢服樣式並不相同,因此要一下子接受這麽多的樣式,還是有些困難的。

其次,最重要的是,漢服已經消失過很長一段時間。而民國孫中山自創了中山裝,後來又引進了西裝,誰也沒有準備重拾原來穿著並不方便的漢服。

因此,原來漢服的樣式已經不為人所知,我們現在看到的漢服基本上是後人複原的,與實際上當初的漢服有一定的差距。

總之,從視覺上,我們對於漢服有一些不適應。

然而,這種情況正在逐漸發生著變化。

愛好傳統文化的中華民族,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中很多因素的複興。這其中就包括漢服。

近年來,在城市的街頭,經常可以見到穿著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喜歡了。

現在,如果你穿上漢服,走在成都的街頭,你將得到的不是異樣的目光,而是羨慕的眼神。

文/子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