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因為楊冪就拒絕了它?

昨天去看了《寶貝兒》。

讓我決定去看這部片子的是楊冪,但她同時也是很多人拒絕這部電影,並且無理由在豆瓣打一星的原因。

第一次看到《寶貝兒》海報,楊冪素面朝天,整個人看起來又土又醜又憔悴,只有眼睛裡透露著一股子強勁兒。

這還是楊冪嗎?

海報上那個看起來歷經過滄桑的女主江萌,在故事裡其實只有18歲。

江萌固執又偏激,自己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還愛多管閑事。

在得知有一個寄養棄嬰生活環境不是很好時,她背著雙肩包去人家狂拍孩子的生活狀態,之後跑到福利院告狀說這家人對孩子不好。

氣得這家女主人直說,“你也是棄嬰,都十八歲了還賴在別人家不走”。

“如果我不完美,是否還是你的寶貝?”

海報上的這句話就是整個故事的主題。

江萌是被養母撫養長大的棄嬰,幼時被拋棄的原因很簡單——先天生理缺陷。

江萌曾經被福利機構救助,做過多次手術,身體狀況不好,以至於長到18歲都找不到一個可以維持生計的工作。

幸運的是,她被寄養在一戶人家直到成年。生活條件苦了一點,但養母一直沒有放棄過她。

特殊的成長經歷讓她對棄嬰有著更深更複雜的情感,這才出現了她去別人家了解被寄養孩子生活情況的一幕。

“媽,謝謝你收留我。”

江萌好不容易找到一份醫院裡做清潔的工作,在這裡她意外遇見了一個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兒。她只知道孩子得了病需要手術,而孩子的爸爸卻準備放棄對孩子的治療。

為此江萌三番五次找到孩子的父親,試圖說服他繼續為孩子治療。

“她是可以治好的,你不要放棄她。”

多次溝通無果的情況下,江萌甚至做出了去醫院“偷孩子”的決定……

江萌怕她會被父母拋棄,一個人可憐地死去。江萌寧可讓她勉強被救過來,哪怕和其他有先天殘疾的棄嬰一樣卑微地活著。

直到最後,我們都不能從真正意義上去定論誰才是對的。

你說女嬰的父母狠心放棄救治,但正如她的爸爸說的,“我是這個孩子的親生父親,沒有人會比我更愛她”。

眼下讓女嬰勉強活下來,她之後面臨的人生是什麽樣的?會給家庭帶來怎樣的災難?等她長大懂事了,會不會覺得她根本不願意苟且地活著?

你說是江萌無理取鬧,但自身就是因為先天疾病而被拋棄的她,會覺得自己本來就沒辦法選擇出生,為什麽會連活著的權利都被剝奪?

這個問題導演自己也沒有想明白——

當我去調研、採訪、尋找答案的時候,我發現我找不到,所以我把我的困惑拍成了電影。

這部電影導演是受到了身邊朋友的觸動,朋友四十得子,但孩子有先天性腦積水,即使保住性命往後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同時會讓孩子父母的生活軌跡徹底改變,給朋友三天時間來考慮是不是放棄對孩子的治療……

整部電影並不像《親愛的》和《找到你》那麽直戳淚點,但還是會讓人壓抑得想哭但是又哭不出來。這無疑是演員們的功勞。

據說《寶貝兒》沒有劇本,只有5頁的故事梗概。

導演讓三位主演置身真實情境之下自然說頒布詞,並且輔助的角色也大都是沒有演戲經歷的素人。

李鴻其扮演的小軍是江萌的好朋友,也是個患有先天殘疾的棄兒。

小軍不能說話,但李鴻其的眼神和肢體動作裡全是戲,尤其一著急還會發出含糊不清的聲音。

郭京飛在去多倫多電影節的時候放出過一個不著調的影片,說自己在路上喝多了臉腫著去走紅毯,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又演了什麽喜劇。

行走在紅毯上的豬憋蛋……

但他在《寶貝兒》裡的角色是女嬰的父親。他不得不放棄來之不易的孩子的治療,一面是家庭悲劇的承擔者,另一面是父親對孩子的愧疚和絕望。

郭京飛從出鏡起就沒有一點會出戲的感覺,反而能輕易地把觀眾拉到情景中。

而最有突破的,一定還是楊冪。

楊冪的表演並不是從谷底到頂峰的顛覆級轉變,但能看出來她為角色的誠意付出和努力。

定妝的時候工作人員擔心楊冪的形象,她自己卻堅持說要聽導演安排

據說在拍攝期間,楊冪完全配合導演的節奏,沒有拍攝周期的限制,每次有補拍需求的時候她都會調整自己的時間趕來拍攝。

來源:新浪娛樂

楊冪剛進組拍第一場戲時,導演臨時提出說,希望她講南京話。楊冪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一邊琢磨角色一邊努力去學習南京話,跟方言老師學習、聽南京廣播電台,到後期導演更是把除了三位演員的其他配角全都換成了南京人。

來源:鳳凰網娛樂

就這樣來來回回練習了9個月,才有了江萌的一口南京話。

看片之前我們單認為她是在造型和妝容上的很大改變,但看完之後會覺得,這次的楊冪,真的可以帶動觀眾的情緒。

從最開始覺得江萌有些固執得討人厭,到後面慢慢能理解這個有生理缺陷的棄兒的情緒和思維方式。

《寶貝兒》裡楊冪最多的就是到處奔走的鏡頭。起初是為了自己的生計,後來是為了躺在醫院裡的女嬰。

其中最激烈的衝突來自江萌和女嬰爸爸在警察局的一場爭吵。

原本江萌因為“偷孩子”要面臨十年以上的牢獄生活,但女嬰爸爸卻選擇諒解她的行為,說他們只是在孩子救治上有分歧,願意和解。

但一聽說他要把女嬰帶走,江萌寧願坐牢也要讓其他人把孩子帶去治療。

女嬰爸爸情緒爆發,他知道無論如何選擇都將是孩子和家庭的悲劇。

而另一邊的江萌呢,終於跟女嬰爸爸坦白了自己這些作為的原因:我就是你覺得會死掉的小孩,但我還活著。

江萌的這些話,何嘗不是對自己不知身在何方的父母的質問呢?

從出道以來,楊冪嘗試過很多角色,演過盲人,也挑戰過一人分飾兩角,但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觀眾對她的刻板印象。

而這次,她的表演又不一樣了,或許是因為完全不一樣的拍攝方式和方法。

不得不說,影片裡她有很多台詞都是在重複的,演到激動時也會飆出國語。像她賴在警察局裡反覆問警察,“孩子的媽媽是怎麽說的?”大概是因為她不相信哪個媽媽會不要自己的小孩。

不過《寶貝兒》裡的江萌,也可以體現出來,楊冪願意嘗試不同風格,也一直在找怎麽做一名好演員的方法。

導演劉傑經常在現場敲打她,說她“特別頑強”。

來源:鳳凰網娛樂

平遙電影節上,賈樟柯在看完影片之後也說,“楊冪呈現了很不一樣的表演”。

2014年《親愛的》,趙薇全素顏出鏡演的李紅琴讓她拿下了金像獎影后。

前不久《找到你》差點認不出來的馬伊琍,很輕易地讓人陷入角色的糾結裡,拿走了大把眼淚。

這次輪到楊冪,依然是“扮醜”“命苦”的人設路線,依然是失孤有關的現實題材。為什麽會有人還未進影院就直接拒絕她呢?

說回電影本身。

《寶貝兒》又是一部電影意義大於電影本身的作品。在動輒10億票房的中國電影市場,《寶貝兒》絕算不上“主流”。

正如大家都會驚訝於全新版本的楊冪一樣,觀眾也會感慨:電影裡如此殘酷的故事,其實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真實地上演著。

據統計,在我國嬰兒的先天性缺陷發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100萬例;出生缺陷兒中約30%在五歲前死亡,40%為終身殘疾。

每年的棄嬰數量大概有10萬名左右,其中大部分的棄嬰都是因為先天殘疾,或者女嬰。而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增加。

像故事裡江萌或者小軍能夠長大成人的殘疾棄嬰,很少有人會去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和內心世界。

除此之外,《寶貝兒》裡還直戳戳展示出了寄養、臨終關懷、殘疾人就業……

每個人都知道這些邊緣群體的存在,但他們怎麽生活?社會有哪些保障?是否有二次傷害?這些現實問題則在一兩句表面祝福後避而不談。

《寶貝兒》作為一部現實題材電影,選擇了為那些幾乎被遺忘的棄嬰群體發聲。這部電影摒棄了一切炫技手法,用質樸寫實的手法還原了這個群體,以及他們無法逃避的每一個困境——

“寄養嬰兒”江萌成為法定成年人後,必須與相依為命的“媽媽”分離;

父母狠心放棄治療生命垂危的孩子時,看似是冷血殺人犯,實則是最大的受害者;

殘疾青年們從事著繁重飽和的體力勞動,閑時能報團取暖的也只有“同類”......

導演摒棄了同類題材的視角,沒有一味地悲天憫人可憐這群人,也沒有粗暴地批判社會和制度,用理性而紀實的手法,將觀眾帶入這個堅硬冰涼的客觀環境中,去看去觀察。

這也是為什麽《寶貝兒》在海外兩個電影節上映時,能獲得外媒好評的原因。

我們常常用“他們有改變國家的電影”來稱讚韓國或者印度,如今,我們也有了這樣的作品。

比如,剛剛下映的《我不是藥神》,以“抗癌藥”為議題轟動社會,展示了極強的現實意義,也是在這部電影的推動下加快落實了抗癌藥降價。

這就是一部現實題材電影的力量,它像一把社會的手術刀,以邊緣群體的生活、困境為藍本,把他們的故事不扭捏不煽情地讓更多人關注,最終讓這個群體生活的更好。

可以說,《我不是藥神》、《寶貝兒》這批先驅,為中國現實題材電影開拓了開闊的創作太空。隨著中國觀眾對歐美大片、小鮮肉逐漸審美疲勞後,社會題材的電影一定會如雨後春筍。

但《寶貝兒》和更偏向商業類的現實題材作品《我不是藥神》有很大區別。通常情況下,商業類型的作品中最後都會有一個定論,主角對或不對,正反兩派分明,觀眾看完電影從影院裡出來之後會有爽感。

而《寶貝兒》卻是一部現實主義的紀實文藝片,它沒有定論,無法在電影結束時讓觀眾有滿足或者簡單的快樂,甚至連結尾都不知道幾位主人公究竟怎樣了。

這也是為什麽導演會說自己的作品有些“挑觀眾”。

導演最終的落點,還是想讓觀眾看完之後能夠“思考”。

都說內地院線依舊以娛樂放鬆為主旋律,沒人願意花錢買罪受。

可現實就是現實,它不會因你逃避而自行消失,而第一時間明確自己身處怎樣的環境,即時應變,則是一個人聰明的體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