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世民為什麽不殺功臣,因為他做過一件事後,已經不用殺了

開國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對功臣都非常忌憚,以至於大肆屠殺。不過李世民似乎是個例外(普遍認為,李淵並非開國皇帝,李世民才是),他在當皇帝的時候,並沒有那樣做。並且他還專門修了一個凌煙閣,把功臣的畫像供在裡面,供後人憑吊。那麽,李世民為什麽是這樣的表現呢?

我認為李世民之所以是這樣的表現,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不能殺。

首先我們要對開國功臣做一個界定。這裡的開國功臣,主要是掌握兵權的那些功臣。實際上就算殺功臣,對於文臣也是用不著太提防的。劉邦殺了不少功臣,但文臣他一個都沒動。趙匡胤也只是杯酒釋兵權,並沒有解除文臣之權。像朱元璋那種,文臣武將都一塊兒殺的,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也就是說,如果李世民要殺開國功臣的話,他要殺的,也應該只是武將。

不過,李世民實際上是不能殺武將的,因為雖然唐朝已經建立了,但是邊關實際上還很不太平。突厥和高麗,還對唐朝新生的政權,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唐朝還需要繼續對邊關用兵。如果把那些能征善戰的開國功臣殺掉,對邊關用兵的問題,可就沒辦法解決了。

實際上劉邦殺功臣,就造成了這樣的麻煩。如果劉邦不殺功臣,那麽白登之圍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劉邦自己也感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他自己回故鄉的時候,就發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

二、不想殺。

李世民不知道開國功臣很危險嗎?他為什麽不想殺呢?

因為李世民這個開國皇帝的情況很特殊,他是通過玄武門政變獲得皇位的。

歷史上,所有通過政變獲得皇位的人,如果他是清醒的明智的皇帝,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想團結更多的人,不願意再行殺戮。比如楊堅發動政變奪位後,就沒有做過殺功臣的事情。趙匡胤之所以要“杯酒釋兵權”,其實也是為了避免進行更多的殺戮。

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要消除政變產生的惡劣影響,避免落人口實,同時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給別人樹立一個榜樣,避免別人跟著學,也採用這種方式奪位。三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化解矛盾,不構成新的決裂。

李世民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在玄武門政變之後,立刻就采取了寬恕一切的姿態。他對李建成、李元吉的那些部下都一概寬恕。就算他們在玄武門政變中,試圖傷害李世民的家人,李世民也不予計較。他對李建成的首席謀士魏征,更是極為重視,言聽計從。

李世民既然對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都能寬容,他當然能夠寬容那些功臣了。

三、不用殺。

實際上,李世民也是不用殺功臣的。為什麽呢?因為這些功臣,都是自己的人。哪裡還用得著殺呢?

劉邦為什麽要殺功臣?因為無論是彭越、英布,還是臧荼、陳豨,這些人其實都不是劉邦的人,是中途投奔過來的,他們是不服的。就算韓信是劉邦的人,但韓信一來是就表現出了要單乾的樣子,劉邦對他一直很忌憚。而劉邦自己的人,比如周勃、曹參、灌嬰等,他卻對他們非常信任,一個都沒殺。

李世民不存在劉邦這種情況。為什麽呢?因為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政變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那些不是自己集團的功臣們給除掉了。一方面,他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集團的功臣(當然了,我說除掉,並不一定是殺掉,奪了他們的權力,也叫除掉)。另一方面,李世民通過奪位,李淵集團的那些功臣們,也都紛紛下課了。

總之,當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朝中的功臣,實際上已經完全變成了他的人。變成了他的人,造反的可能性就不多了,因而他也不用殺了。

實際上,也並不是不存在開國功臣想造反的問題,因為是自己的人,李世民就好直截了當地說。比如尉遲恭有些張揚,李世民就直接說:“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這樣直截了當把話說明,懂得道理的大臣,自然就會極為收斂。

當然了,也有一些大臣,李世民反覆說,他依然不聽的。比如侯君集和張亮,那樣一來,李世民也不會客氣地殺掉他們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