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勞東燕:女性導師與學生相處的六個準則

播放GIF

撰文/勞東燕 來源/勞燕東飛 原題:不當招人煩的女導師

我個人的職業經歷比較簡單。大學畢業之後,進入上海檢察系統工作兩年,之後辭職考研,碩博連讀五年,拿到博士學位後來清華任職至今。

在此期間,上司與導師都是男性,沒有以下屬或是學生的身份,與女上司或女導師打交道的具體經歷。我個人在職業生涯中所接觸的擔任長官或導師的女性,我對她們的印象都相當之好。

不過,我確實經常聽到對女上司或是女導師的各式吐槽,吐槽的人中既有我的同學,也有已經畢業的學生。女上司與女導師給不少人的印象,就是難相處,招人煩,不好侍候。可以說,簡直類似於職場女魔頭,以致無論男性女性,大多數人都覺得男上司或男導師更好,而不願意在女上司或女導師手下工作或學習。

女上司與女導師的遭人詬病之處,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情緒化,容易歇斯底裡、亂髮脾氣;

二是喜歡背後說人閑話,甚至暗箭傷人;

三是為人尖酸,說話刻薄;

四是過於爭強好勝,咄咄逼人;

五是經常把個人生活帶到工作中來;

六是偏愛長得帥的異性,對同性則比較苛刻;

七是在上司與下屬面前往往是兩幅面孔,等等。

認真想來,招人煩的女上司與女導師,除了性格強勢,似乎都是控制欲與攻擊感極強的人。控制欲與攻擊感極強的人,其實無論男女,都不招人待見。只是或許女性大多比較感性,不懂得適當掩飾自己的控制欲與攻擊感,故而在女上司與女導師身上,往往體現得更為明顯。

女上司與女導師之所以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欲與攻擊感,應該是與以往的職業經歷有關。能夠擔任上司或導師的女性,經常都有過一段艱苦卓絕的奮鬥經歷。在男權社會中摸爬滾打好多年,好不容易獲得一定的地位,自然想著要享受地位帶給自己的榮耀與利益,同時嚴防死守,隨時防著別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不可否認,為什麼會形成具有強烈控制欲與攻擊感的人格,原因頗為複雜。其中,逆境或者所處的環境,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說來,經歷逆境的人,心態上容易失去平和,甚至有些扭曲,敏感、自卑與自大往往交雜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鳳凰男」成為負面的標籤,會被汙名化的原因之一。

從心理學上來看,無論男女,控制欲與攻擊感強的人,恰恰根源於內心缺乏安全感。正是由於內心不夠強大,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才會表現出攻擊性的傾向,並時常想著要掌控他人,通過掌控他人,來消除自身對外部世界的無力感與軟弱感。

黑暗的環境會將絕大多數的人打垮。即便沒有被打垮而有幸取得個人的成功,心理上也往往留有自身無法克服的陰影。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沒有那麼強大。久處黑暗之中,或是遭遇重大的刺激,比如戰爭或受犯罪侵害的經歷,都可能給親歷者造成長久的心理創傷與陰影。選擇或被選擇而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對於自身人格的發展,具有特別大的影響。始終處於汙濁環境中的人,想要出汙泥而不染,想來極為艱難,而更可能被黑暗所吞噬。

相反,在順境或較好的環境中成長的人,更容易心理平和,也更可能懷有感恩之心,善意地對待他人。總是接受陽光普照的人,其內心的黑暗與陰影,必然也少得多。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順境中長大的人,應該會有更大的概率,從受贈玫瑰者變成贈人玫瑰者。

就我自己而言,過往的經歷還比較順利,沒有真正經歷過黑暗的時刻。這一路走來,無論是職業的發展還是個人的生活,都受惠於諸多師長、朋友與同仁的提攜、支持與幫助。端賴於他們的呵護,我至今沒有覺得學術圈有多複雜。我想,以單純之心處之,複雜的人際關係也會變得簡單吧。

當然,自己在職稱評定上也經歷過一些波折,但所幸心態上並未受到不良的影響。說從未感受過壓力,肯定也所言非實。不過,我的確沒有為職稱的事嚴重焦慮或失眠過。一直相信,職稱只是學術努力的附隨品,不應當成為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對我來說,獲得自己內心的認可,始終要比獲得外部的評價更為重要。

在高校任職,估計這輩子我都當不上女上司,而只可能成為女導師。我學生時代的一位好友,當年對她的女導師的吐槽,一直讓我記憶深刻。為此,我經常警醒自己,切勿成為招人煩的女導師。

那麼,如何避免成為招人煩的女導師呢?從2009年成為碩士生導師,2016年成為博士生導師起,這是我時常思考的問題。

我不覺得自己當導師有多成功,也談不上是特別受歡迎的老師。尤其是,由於當博導的時間尚短,我對如何帶好博士生還完全無感,基本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導師的這份職業有些尷尬,因為最終成功與否,主要不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出色的學生是撞運氣得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

不過,我確實一直在努力,試著當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導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我總結了六個準則,這些都是我認為作為女性導師應該努力去做,但自己未必已經全然做到的要求。


第一,不要隨意越界。

在不同性質的事務之間劃定清晰的界線,不要隨意越界,這一點對女導師特別重要。

首先,一定要區分工作與私務。不讓或盡量少讓學生介入自己的私人事務。不要讓學生幫忙接孩子或處理其他的私事,更不宜讓學生捲入到個人的家庭生活之中。

其次,不管在私下還是公開的場合,盡量不要在學生面前議論別的老師,尤其是指名道姓地進行批評或指責。當然,學術觀點可以進行評論或批評。

再次,不要跨越男女界線。在男學生面前,自己的身份是導師。所以,不要隨意讓男學生評價自己的衣著、打扮、外形與個人喜好等問題。此類問題適合交流的對象是閨蜜或是藍顏知己。

最後,不要混淆導師與媽媽的角色。導師可以適當地關心學生的個人生活,但不應捲入太深,不要像媽媽一樣包攬一切;學生的學業與研究進展,才是應該關注的重心。


第二,不剝削學生的智力成果。

讓研究生承擔一些助教或助研的基礎性工作,並不打緊。但如果相關的研究成果,是學生獨立思考與寫作而完成,切勿掛上導師的名字,更不要將之作為自己獨立署名的作品。

即便在過程中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與建議,或者提出修改意見,就當自己是幕後英雄,最好也不要合署發表。作為導師,貢獻一些想法與思路,本也應當。

若是可能,盡量避免與學生合作撰寫論文。在我當學生的時候,我的導師曾說過,與學生合作寫論文,就像用上拐杖一樣,一旦用習慣就再也離不開。對此,我一直謹記在心。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與論證學術觀點,本就屬於學者應當具備的能力。


第三,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

作為老師,總是本能地喜歡學業好的學生,這一點難以完全避免。不過,在課堂內外,還是應該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對待所教或所帶的學生,無論男女,無論學業如何,都盡量一視同仁,不因偏私而厚此薄彼。

不要因為是女導師,就對男學生表現得更為親近,也不要因研究能力的不同而對學生親疏有別。對於學生在研究上的表現,以善意鼓勵為主,不要輕易批評學生。即便批評,也宜就事論事,切勿隨便發表侮辱性或顯得刻薄的言語。

也不要有明顯的門戶之見。自己帶的學生,因接觸更多一些,不可避免會覺得更為親近。但是,在知識的傳授上,在傳道解惑方面,對其他老師帶的學生也應當一視同仁。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如果其他學生有需要,也盡己所能地幫上一把。在這方面,我的導師對我的影響很大。

第四,保持學術寬容。

在人文社科領域,有不同的觀點很正常。要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創新的觀點與思路,鼓勵學生持不同的學術立場,包括質疑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導師的最大成功,便是培養比自己更為出色的學生。若是不允許學生突破自己的研究框架,不允許學生自由地發揮想像力,學生便永遠無法超越老師。

原則上,應當尊重學生的學術旨趣,幫助學生找到適合其自身的研究方向。激發學生的學術鑽研興趣很重要,可以引導但不要強迫。文科學生的成長,大體上都是放養與熏陶出來的。所以,要營造一種自由與寬鬆的學術環境。

法律是在社會之中運行,終極目標在於使良善有序的社會成為可能。有鑒於此,應當鼓勵學生盡量地開拓視野,除本專業知識之外,設法了解與掌握一些政治哲學、社會理論、經濟學、歷史學等基礎學科的前沿知識。


第五,願意為學生付出時間。

可以試著舉辦定期的讀書會,這樣能與所帶的研究生有經常性的交流。從擔任碩士生導師起,我便試著定期與研究生舉行讀書會。讀書會是開放的,並不限於我自己所帶的學生。老實說,開始幾年沒什麼頭緒,斷斷續續地舉行,效果也不好。這幾年才慢慢琢磨出一些門道,真正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樂趣。

任何時候,只有學生有約見的要求,不管是否是自己所帶的學生,不管涉及學業或是個人生活,都一定抽出時間與學生面談。

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時,宜合盤托出自己的想法,不藏私。將一些自己覺得很妙的觀點與思路交由學生來寫,以後提及相應的觀點就得標明引用,當然不免失落;但也正因為交託給學生,相關想法得以避免胎死腹中的命運,這樣一想,便會釋然不少。

對於有志於學術的學生,在論文的寫作與發表等環節,在合乎相關要求的情況下,盡量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現在學術起步階段太過艱難,沒有來自老師的支持,很難闖出一條路來。


第六,自己積極進取。

作為導師,激勵學生投身學業的最好方式,是自己積極進取,不斷探索新的知識領域,不斷嘗試開拓新的研究主題。

人到中年之後,會本能地趨於保守,習慣待在舒適區。所以,需要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心靈保持開放,對新的知識保持適度的敏感。在汲取各類新知識的同時,還應當注意對既有的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不斷地做反思性的調整。

另外,導師自己最好不要太過頻繁地出入各類學術秀場,乃至流連忘返。若是導師自己沉不下心,在相應的研究領域繼續邁進,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上行下效之下,學生多半也難以忍受寂寞,對學術下真正的功夫,從而也無法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所突破。

總地說來,女導師與學生的相處之道,說簡單也簡單。以誠待人,學會換位思考,謹記己所不慾望勿施於人,不濫用支配關係,願意為學生付出時間,便能與學生保持良性的關係。老實說,我倒一直不覺得,作為女導師,性別會成為與學生交往中的障礙因素。

這些年,接受學生約請而見面談話,為學生寫英文推薦信,還有閱看外校學生或是年輕學者發過來讓我提意見的論文等,花去我不少的時間與精力。

講真,有時也會覺得有些不堪重負,但通常情況下,我都會盡量答應,認真地給予回復。因為會我想起自己當學生的時候,還有工作後在學術的起步階段,也曾非常渴望前輩學者的指點與幫助。

我願意在學生身上花時間,覺得把學生培養好比自己的科研有成就更有意義。因為老師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生才能得以體現。作為導師,我當然期待學生以後能夠成名,至於自己能不能因學生而成名,倒是沒那麼重要。這不是說,我境界高,甘願當幕後英雄。無論如何,作為學者的我,自會努力去爭取屬於自己的光環。

2019年1月12日

於清華園

後記:文章寫完後,有些猶豫要不要發公眾號。在如何當好導師的問題上,自己並無多少發言權,這樣的指手劃腳,或許比較討人嫌。後來一想,就當是交流指導研究生的心得與教訓。在這個問題上,平時的確也沒有機會與其他同行交流自己的想法。我姑妄言之,作為讀者的您,姑妄聽之就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