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好丞相卻不是好將軍?這是對諸葛亮的嚴重誤解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諸葛亮是出色的軍事家,不僅在三國時代,放之整個中國古代其軍事才能都是突出的,唐朝從歷代軍事家中選10位入祀武廟,整個漢末三國乃至兩晉只有諸葛亮入選;另一種看法認為諸葛亮雖然是治國理政是好手,卻不擅長帶兵打仗,《三國志》評價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產生這樣的爭議,人們經常提到的原因主要有3個:一是諸葛亮五伐中原無果;二是諸葛亮親自帶兵攻打陳倉,在絕對優勢情況下猛攻多日未破;三是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計劃”,具有一定可行行,但諸葛亮沒有采納。其實,上面這幾件事說服力並不強:北伐未成,主要原因是蜀漢綜合國力不如對手;陳倉未克,主要原因是冷兵器時代攻城難度太大,曹操、孫權同樣面臨過這樣的難題;不接受“子午谷計劃”,是因為該計劃過於冒險。

拋開偏見與爭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呢?應該說,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才能也是非常突出的,他不僅是一名出色的丞相,還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

一、有獨立帶兵的經驗

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足,一個理由是,在劉備生前諸葛亮沒有獨立帶過兵,只是一名“參謀”,沒有實戰經驗。其實這是不對的,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不久就獨立帶兵了,執行的還是重要任務。

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有人認為“這項任命正式明確了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軍師地位”,其實此軍師非彼軍師,意義完全不同。一般意義上的軍師指統帥或君主身邊的謀士智囊,但諸葛亮所任的是軍師中郎將,這個“軍師”與“蕩寇”“征虜”一樣都是軍銜的別號,類似部隊的番號。中郎將是漢末常設軍銜,關羽、張飛升任將軍前都擔任過中郎將,比將軍低,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師長。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後,沒有把他留在身邊。《三國志》記載,劉備讓諸葛亮到江南的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零陵先賢傳》記載,諸葛亮到了江南,長駐臨烝,此地距劉備常駐的警察有1000多裡,日常事務只能由諸葛亮臨機處理。諸葛亮在臨烝共住3年左右,期間來往於三郡之間,既協調監督三郡的賦稅征調,又對地方治理提出建議。

常駐臨烝時,諸葛亮手下應該有一支軍隊。《三國志》等史書沒有這方面記載,但民國時盧弼作《三國志集解》,從《方輿紀要》及一些地方志中輯出了一組有關諸葛亮在臨烝有關情況的記錄:耒陽縣有侯計山,相傳諸葛亮曾在此憩兵,故也稱此地為侯憩山;安仁縣有相公山寨,相傳諸葛亮曾在此屯兵;黔陽縣有諸葛營,相傳諸葛亮在此招撫過綏谿洞諸蠻;東安縣有諸葛嶺,相傳諸葛亮曾在此地駐扎過。在以上記載中,耒陽、安仁、黔陽、東安等地分屬各郡,除耒陽距臨烝稍近外,其他各地均較偏遠分散,說明諸葛亮督察三郡期間活動範圍很大,同時也說明諸葛亮在此期間常帶兵,印證了前面的判斷。

後來劉備入益州,留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守荊州,諸葛亮雖然軍職不是最高的,卻是劉備指定的總負責人。劉備在益州進展不順,召諸葛亮前來,諸葛亮又率張飛、趙雲等部進入益州,這是諸葛亮第二次單獨領兵,一路上攻城掠地,按時到達成都外圍,為攻克成都做出了貢獻。

二、南中之戰奠定軍事地位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以托孤大臣和蜀漢丞相的身份“開府治事”。當時,蜀漢面臨的最直接威脅是南中地區的叛亂。南中大約相當於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和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域廣闊,分布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蜀漢在此設立了多個郡國,這裡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受人挑撥,公開反對蜀漢朝廷。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2月,魏文帝曹丕討伐孫吳,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於是上表後主,決定立即集合大軍進軍南中。丞相府長史王連向諸葛亮進諫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應當由丞相親自討伐,作這樣的冒險之舉。”王連的意思是,此次進軍南中情況複雜,打勝了還好說,如果打敗了或者無功而返,諸葛亮的威望將受到極大挫傷。諸葛亮當然知道其中利害,但如果自己不親自去,取得全勝的可能性就會降低,於國家更為不利,諸葛亮仍決定親征。

當時盤踞在南中的叛軍大致分為三路:西路是所謂的夷王高定元,中路是最活躍的雍闓以及與他結盟的夷人首令孟獲,東路是原牂牁郡太守朱褒。諸葛亮指揮大軍進兵僰道,在此把大軍也分為三路,分別討伐各路叛軍,諸葛亮親自指揮其中一路大軍沿瀘水南下,討伐高定元。三路大軍分頭行動,雖然經歷了不少困難,但最終都取得了勝利,隻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高定元、朱褒、雍闓等部先後被消滅,最後只剩下中路的夷人頭領孟獲還在頑強抵抗。

諸葛亮率大軍越過人煙稀少的山區,在三疑渡過瀘水,與中路軍李恢部會合,對孟獲展開圍殲,最後將孟獲所部圍困於南盤江上遊一帶,將孟獲擒獲。南中叛亂終於平息,但諸葛亮還在考慮大軍撤走之後這裡如何治理的問題,為此,他重新調整了南中的行政區劃,將原來的4個郡改為7個郡,更便於管理,任用了很多夷人首領在各郡任職,還注意發展當地的生產,改變南中地區的落後面貌,這些受到了南中各族百姓的歡迎。諸葛亮在南中各族中享有很高威望,有許多關於他的民間故事至今仍然在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中流傳。

三、軍事理論貢獻突出

諸葛亮在治政、司法方面以嚴厲而著稱,在治軍方面更是如此,在他留下來的著作中,在治軍、選將方面諸葛亮有著許多獨到見解。

諸葛亮認為只有紀律嚴明才能提高戰鬥力,曾提到:“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以,諸葛亮說“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在加強軍事訓練方面,諸葛亮主張平時嚴格訓練,戰時才能保持嚴明的紀律,他認為:“有製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製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諸葛亮集》中有大量關於作戰、訓練紀律的文字,有些地方說得很細,比如:“聞鼓者,舉黃帛兩半幡合集,為三面陳。”

在選將用人方面,諸葛亮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留下的著作《將苑》就是全面探討如何成為一名出色將領的,全書50篇,可以分為8個主題,包括:好將領應有什麽樣的素質,有什麽樣的氣度,應具備什麽樣的機變權謀,如何振奮士氣、提高軍隊戰鬥力,如何肅軍容、揚軍威,如何發揮幕僚的作用,什麽是將領的軟肋,什麽是不合格的將領。諸葛亮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對以上問題一一作出解答,論述全面,見解獨到,又淺顯易懂,樸實無華,受到後世的重視。

四、軍事發明成就卓著

諸葛亮不僅是一流的戰略家、軍事理論家,還是出色的軍事發明家,在武器革新、軍事後勤等方面有具體的思想和創新。

蜀地缺少好馬,蜀軍以步兵為主,在與以騎兵為主的魏軍對抗中,為彌補這一缺陷,諸葛亮親自鑽研了陣法。《三國志》說他推演兵法,尤其是陣法,製作了八陣圖,提高了蜀軍的戰鬥力。關於古代陣法留下來可供研究的資料較為有限,原因主要在於陣法本身屬於“詭道”,是一種機密,有神秘色彩,記述的人往往故意不說詳細。具體到諸葛亮發明的八陣圖,雖然它記錄於正史中,但缺少詳細的記載,所以歷來有不少爭論。

綜合來說,類似於八陣圖這樣的練兵、作戰的陣法是存在的,它不僅用於兩軍對壘,還應用於行軍、宿營、訓練等各個方面,也許它的基本陣形為8個方陣,或者縱橫各八行,因此叫八陣圖。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嚴密的陣法和各兵種間的配合提高戰鬥力,這是八陣圖的基本指導思想。八陣圖雖然不知其具體內容,但這絕不是傳說,除《三國志》提到外,《水經注》中也記載著定軍山下有諸葛亮所布八陣圖的遺跡。

除了研究陣法,諸葛亮還不斷改進兵器,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在街亭古戰場所在地附近發現過一把鑄有“蜀”字的弩機,這與史書記載的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相吻合。當時曹魏軍隊裡也有連發的弓弩,但它達不到一次連發十矢,《北書堂鈔》裡有魏明帝曹叡寫的一首詩,裡面有“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訊,一發連四五”的詩句,可見它的發射效率只是諸葛弩的一半。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發明了木牛和流馬,這就更為大家所熟知了。

以上這些軍事發明,從現在眼光看或許不算什麽,但在當時絕對是“高科技”“黑科技”,重要性不亞於現在的導彈、五代機,它們都是在戰場上決勝的利器。

參考資料:《三國志》、《零陵先賢傳》、《方輿紀要》、《諸葛亮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