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暑假來了,還記得曾經的“少年之家”?

中小學又要放暑假了。假期裡,在少年之家參加興趣小組活動是很多人的美好記憶。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教育事業迅速走上正軌。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不斷提高,大家對發展校外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1952年10月25日,北京第一所校外教育部門——北京市少年之家在北海公園北岸的闡福寺內成立了。這也是北京市少年宮的前身。少年之家開啟了北京校外教育的大幕。

少年之家內設有物理活動室、化學活動室、生物活動室、美工室和音樂室等。少年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從事不同的研究。(1952年10月25日《北京日報》2版,《“少年之家”今天開幕》)

那時北京的一些小學、初中的“隊日”活動,經常在北海進行。1955年上映的劇情片《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就是以少年之家為背景創作的。“水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在這裡,很多人度過了最美好的少先隊時光。

1957年,北海公園少年之家天氣站成立。圖為小朋友們在參觀天氣站的雨量器和百葉箱。馮文岡/攝

少年之家成立不到兩年,老師們就明顯感到,局促的活動場地無法滿足孩子們的課外活動需求。僅1953年1月舉行的少年航模家集會,就有800多名航模愛好者參加。小小的少年之家不堪重負。

為解燃眉之急,1956年1月1日,北京市少年宮在景山開幕了。(2016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16版,《夢啟航處》)

少年宮的建立,還是無法完全滿足所有少年兒童的校外教育需求。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大力發展中小學教育,但校舍、師資等教育資源緊張,一時無法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再加上外地來京投考的學生增多,本市中小學於是開始實行“二部製”救急。也就是學生半天在校上課、半天在家自習。

1964年,北京市少年科技館航模組的組員在製作直升飛機。馮文岡/攝

但問題也隨之出現,家長們反映,孩子們只上半天課,另外半天沒人管,經常在街上亂跑,影響了交通和一些部門的生產。家長們上班時不能安心,社會部門也不滿。

1964年,北京市少年科技館艦模組的組員將自己製作的帆船模型在水上試航。馮文岡/攝

例如,當時的大柵欄街道辦事處街道狹窄、人口稠密,管界內有10個小學,6700名二部製學生。過去,這些孩子們放了學時常逛勸業場,蹓前門大街,在街上打鬧,有時把商店、食堂的櫥窗玻璃都打碎了。許多家庭婦女參加了生產,照顧孩子的時間少了,管理孩子們的校外生活更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960年1月21日《北京晚報》2版,《本市校外教育迅速發展》)

為此,各區都開始建設自己的少年之家。當時,很多部門也積極建設少年之家。

上世紀50年代末,團中央建立了寄宿製的少年之家,不但負責輔導孩子們的學習,也管理了他們的吃飯、睡覺以至理發、洗澡等生活問題。(1960年3月21日《北京晚報》2版,《團中央新型“少年之家”辦得好》)

1960年3月,團中央少年之家的成功經驗在全市被推廣。僅僅一個多月後,就又有25個在京部門辦起了寄宿製少年之家。(1960年5月8日《北京晚報》2版,《各部門興辦新型“少年之家”》)

到當年5月,一個星羅棋布的校外教育網已在本市初步形成,全市90%以上的二部製學生在校外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和專人輔導。(1960年5月31日《北京晚報》1版,《本市初步形成校外教育網》)

1963年暑假,崇文區少年之家暑期裡舉辦了“飛向宇宙飛向未來”小型科學技術展覽會。圖為輔導員向來參觀的東柳樹小學的學生們講解星際航行站的構造。高宏/攝

到1987年時,全市已建成少年宮16所、科技館(站)8所、少年之家36所、少年活動站1401個,每年吸收5萬多名青少年參加各專項小組活動。全市建立各種項目的課外小組12000多個,平均每個學生參加一項課外活動。

校外教育,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校外教育的普及,也改變了一些學校教育單一化的現象,促進了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1987年4月30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已擁有千余個校外教育點》)

1983年,北京友誼醫院“少年之家”編織小組的學生在織毛線。王寶琴/攝

少年之家的課程設置頗具時代烙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軍事體育項目是少年之家組織活動時的重要內容。例如少年摩托車訓練班、射擊訓練班等等。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培養孩子們的經濟觀念也進入了少年之家的活動範圍。1986年,在西城區二龍路少年之家就成立了本市第一家少年經濟學家俱樂部。

1980年暑假,宣武區椿樹少年之家美術組老師組織學生到風景優美的陶然亭寫生。王寶琴/攝

上世紀90年代,學電腦成為少年之家非常吸引孩子們的一項課外活動。

如今,各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非常多,活動豐富多樣,但少年之家和少年宮依舊是許多孩子和家長的不二選擇。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北晚新視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