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徐悲鴻和這八匹馬背後的故事

徐悲鴻擅長是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也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早期的巴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奔馬圖》132×83cm

此奔馬圖,系1941年上款人黃受益先生於徐悲鴻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辦抗日經費籌募活動中購得,歷經戰亂,時事變遷,黃家得以完整保存,頗具歷史意義。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作為中華民族的錚錚鐵血男兒,徐悲鴻的愛國熱情從未稍減。徐悲鴻賦予了此作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拳拳愛國之忱,溢於紙背。

《奔馬》106×59cm

此幅畫贈送對象為“呂太夫人”,她為近現代油畫家呂斯百先生的母親。

呂斯百,1905年10月15日生於江蘇江陰,1973年1月14日卒於南京。初入東南大學藝術系,得徐悲鴻賞識。

呂斯百出國留學得到了徐悲鴻的大力提拔和資助,歸國後一度與徐悲鴻共事,故兩人情誼的深厚程度可想而知,那麽徐悲鴻為慶祝呂太夫人七十大壽所作畫,其用心程度非比尋常。此畫筆墨酣暢奔放,灑脫率意,徐悲鴻以帶魏碑兼草隸的書法筆意勾畫出馬的軀乾,再借大筆揮灑,寫出馬尾及鬃,最後用水墨暈染,寥寥幾筆即表現出奔馬瞬間的動感,結構準確生動,實為徐悲鴻大寫意馬的佳作。

《秋風立馬圖》130×79cm

本幅作品乃1936年夏天徐悲鴻畫與弟子徐曉明之作。

在1936年,徐悲鴻與徐曉明一同前往廣西,並在桂林為白崇禧、李宗仁、黃旭初繪“廣西三傑”。同時寫此畫,鼓勵徐的抗日宣傳工作。

他在畫上題上“秋風萬裡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寄托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五駿圖》74×96cm

此幅作品創作於1943年,徐悲鴻48歲,繼續主持籌辦中國美術學院,為籌集建院資金在重慶舉辦畫展,義賣酬款。在成都時得含傑先生慷慨相助,遂作此巨幅《五駿圖》相贈,以示感謝。

畫中繪五馬於江邊飲水,三聚兩疏。五馬外形各異,白馬、黑馬、棕馬、花斑馬,或低頭深飲,或回頭眺望,或遠處馳騁,雖處不同境地,亦相互關懷,心靈互有牽系。

此幅作品的可貴之處在於匯合徐悲鴻一生中畫馬的姿態,飲水馬、回首馬、立馬、奔馬,一應俱全,難能可貴;同時也表現了徐悲鴻嚮往自由的心聲,四處奔走的鬥志,也借此喚醒民眾、支持抗戰而不遺余力地奔走呼號,募捐、義賣,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篇可歌可泣的雄壯詩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