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畫馬的徐悲鴻與“伯樂”和“九方皋”的千絲萬縷

徐悲鴻以“九方皋”為題材的創作就有七幅之多。

這一題材取典於《列子·說符》,

春秋時期,九方皋被伯樂推薦為自己的接班人,

並為秦穆公尋得千里馬。

據此推斷,“九方皋”題材的創作在徐悲鴻、“伯樂”和“千里馬”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此系列也對徐悲鴻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創作均有特殊意義。

1916年,徐悲鴻在多位貴人相助下赴日考察美術,

其中包括了資助他的姬覺彌與賞識他的康有為。

在他早年間遇到的貴人中,

還有一位被徐悲鴻評價為“極為契合”的廉南湖。

而這位南湖先生,正是與徐悲鴻“九方皋”題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關之人。

1919年,徐悲鴻在赴法臨行前,已經在上海等地名聲大噪,曾為被段祺瑞政府升任淞滬護軍使的盧永祥畫馬,並由廉泉作題。在題詩中有“不知誰是九方皋”一句,這正是徐悲鴻後來“九方皋”題材概念的由來。

“三千弱水傳名跡,少日飛騰也自豪。

帳外雪花大如掌,不知誰是九方皋。

——《徐悲鴻為盧使君畫馬》四首其三”

在留法學習期間,徐悲鴻的生活仍然困頓不已,只能為他人畫像賺取酬勞。

1925年,徐悲鴻經朋友介紹結識了當時在新加坡經商的黃曼士,又在黃曼士的介紹下為富商畫像,所得重金解了燃眉之急。

1927年再次陷入困境的徐悲鴻又一次來到新加坡籌措資金。為了表示對黃曼士的感激之情,徐悲鴻創作了《伯樂》一圖,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張徐悲鴻所作與“相馬”題材相關的作品。

與後來的“九方皋”題材相比,《伯樂》畫面構圖、用筆均較為簡單,繪一馬面向伯樂,其身後的馬夫形象則見於後來的《九方皋》。此作是後來“九方皋”題材的雛形,雖尚未成熟,但仍表達了徐悲鴻對於黃曼士“伯樂之賞”由衷的感激之情。

然而,徐悲鴻回國後的生活依舊拮據。1928年1月,在李石曾和吳稚暉的引薦下,徐悲鴻又有了為當時國民黨其他元老畫像的機會。

也正在此時,徐悲鴻創作了第一張《九方皋相馬圖》,送給李石曾。此圖奠定了徐悲鴻後來創作“九方皋”題材的基本格局。一方面是為了感謝李石曾,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的才學能夠為人所識、為人所用。此後,徐悲鴻畫了多張《九方皋》圖,以抒己意。

1928年9月,徐悲鴻接到了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的聘書,在離開福州前,他為友人陳子奮創作了《伯樂相馬圖》,這幅畫作是1927 年為黃曼士所作《伯樂圖》的鏡像處理,只是將人物的動作、站位和表情以及馬腿略作了調整,伯樂身旁的那個馬夫形象更是同出一人。

這說明徐悲鴻曾經多次畫《伯樂》或《九方皋》,雖然均是和相馬相關的題材,但從圖式上來看,二者還是有區別的,特別是兩種題材的贈送對象不同。一個較合理的推斷就是:徐悲鴻在將自己視作相馬高手伯樂的同時,也希望自己是為高層伯樂所賞識的九方皋。

1928年11月15日徐悲鴻正式接任院長一職。而當時聘任他來任教的正是李石曾。此時徐悲鴻這匹“千里馬”遇到了真正的“伯樂”。只可惜好景不長,三個月後,徐悲鴻因藝術學院風潮,被迫辭職南歸。

雖然,徐悲鴻匆匆結束了他的首任院長生涯,但在這期間,徐悲鴻與相識於1916年的廉南湖往來密切。

後來徐悲鴻又為廉南湖做了《南湖先生畫像》《嘶風圖》、第七稿《九方皋》圖等多幅作品,可見他們之間不僅是“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更是興趣相投的至交好友。

通過對徐悲鴻早年交遊故實的考訂和梳理,我們基本了解了“九方皋”——這一對於其人生經歷和藝術創作均具有特殊意義的繪畫題材概念的由來及產生的時代背景。也是他當時心境的真實映照與情感抒發。

本文改編自《中國美術》2018年第4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