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勞損致足跟常痛, 經絡瘀滯多半是腎虛

足跟痛是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足跟痛,其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足跟或腳底部酸脹或針刺樣痛,步履困難,常由腎虛引起。

足跟痛其實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徵。在中醫學屬於「骨痹」範疇,發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為治療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選擇眾多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痛的中藥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損傷皮膚、無毒副反應。

傳統中醫對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稱足跟痛為「腳根頹」書雲:「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也,世俗呼為腳根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醫學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稱之為足跟痛。足跟痛有不同的類型。

氣滯血瘀型

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肝腎虧虛型

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痿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寒凝血瘀型

氣血運行緩慢,復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絡被阻、氣血凝滯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由此可見,足跟痛的病症多半是由腎虛引起的。為什麼腎虛會導致足跟痛呢?

中醫認為,臟腑的病變會通過相對應的經脈表現出來,腎臟則對應腎經,腎經經過足跟。所以,當出現腎虛之時,足跟就會出現疼痛感。如果足跟在經過久立或久行後出現疼痛的感覺,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兩眼昏花等癥狀,同時還有舌質紅的現象,一般是腎陰虛。

囉霸哥溫馨提示:

如果在經過久立或久行後出現疼痛的感覺,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兩眼昏花等癥狀,同時還有舌質淡、舌苔白的現象,可以確診為腎陽虛。如果出現了足跟痛的癥狀,結合以上列舉出的病症,就可以判定是否是由腎虛引起的。如果是腎虛引起的,那麼我們在治療時,就要從治腎虛入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