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子:說別人能聽懂的話,才能讓人願意傾聽

文/道誠

《文子》:“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聞者所以通人於己也。既闇且聾,人道不通,故有闇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闇聾哉,心亦有之,塞也。莫知所通,此闇聾之類也。”

老子說:“言語,是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傳達給別人;傾聽,是把別人的思想、觀點傳達給自己。如果又啞又聾,人與人之間就不通音訊。所以,凡有聾啞之病者,就不知如何辦事。難道只有人的身體有聾啞麽?並不是啊,人的思維也有聾啞。資訊堵塞而不能溝通的情況,這也屬於聾啞之類。”

當然,我們知道現在聾啞人可以通過手語、寫字等方式來與人交流、通訊。老子在這裡強調的重點,一是溝通的重要性,二是溝通時心理和思維的重要性,三是資訊暢通的重要性。

人離不開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資訊的傳達、交流,所以必須重視溝通。溝通主要通過言語和傾聽。言語是輸出,傾聽是輸入。在輸出和輸入中,資訊得以傳播、反饋、修正、執行。

如果言說時,自己的意思表達得不準確、不全面,那麽對方就可能會錯誤、片面地理解自己的意思。如果傾聽時不安靜、不用心,那麽自己就可能錯誤、片面地領會對方的意思。

因為人的心理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差異,所以老子進一步講,不只身有聾啞,心亦有之。這啟示我們要提升自己在溝通時的心理能力和思維能力。

當向別人言說時,盡量說對方能聽懂的話;當對別人傾聽時,盡量站在對方角度理解其要表達的意思。這樣才能有效溝通。

《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出遊時,馬跑失了,走進一塊田裡吃了人家的莊稼。那戶田的主人看了大發脾氣,捉住馬就將它拴了起來。子貢就前去請求農人放馬,說了很多謙恭的話都沒使農人放馬。

回去後孔子對子貢說:“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說服他,這就好像用太牢祭享野獸,以九韶古樂去取悅飛鳥。馬沒被放回來,這是我的過失,不是農人的責任。”

於是孔子就派馬夫去討馬,馬夫到了農人那裡說:“你農人耕種的田是從東頭一直耕到老遠的西頭,我的馬跑失後沒人照料,怎麽能不吃沒人看管的禾苗呢?”農人一聽,十分高興,就解開系著的馬還給了馬夫。

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思維是不一樣的,用讀書人的心理、思維,說讀書人的語言,去與農人溝通,農人是聽不懂的,所以不能達到目的。只有用農人能理解的心理、思維、語言與他溝通,才能達到目的,而這點馬夫可以輕易做到。

所以人需要根據溝通對象來選擇語言。如果自己的心理和思維理解不了對方,或者對方的心理和思維理解不了自己的話,就會產生“溝而不通”的現象,只能白費唇舌。

另外,保持資訊的暢通,歷來受到各界重視。資訊不暢,就無法及時掌握情況,如同盲、聾、啞了一樣。

千里眼、順風耳是道教中的兩位守護神,擁有特異功能。千里眼能夠看到千里之外的物體,順風耳則能聽到千里之外的聲音。

他們各有原型:千里眼是離婁,他是傳說中的人物,能在很遠的地方看到動物身上細毛的毛尖;順風耳是師曠,他是古代一位著名的音樂家,雙目失明,辨音力極強。後人把他們二人收入道教神仙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要想減少聾、啞的現象,需要做到重視三點:一要重視溝通,二要重視心理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三要重視資訊暢通。

(編輯:柯恩)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道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