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專家告訴你「秋乏」怎麼破,立秋養生重在「收」

立秋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位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暑去涼來。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氣象逐漸涼爽。故有「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的諺語。

立秋三候

一候涼風至

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二候白露降

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三候寒蟬鳴

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習俗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啃秋

民間有在立秋日吃瓜的習俗,稱之為「啃秋」。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立秋養生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也就是說,立秋過後,養生保健的重點,就是「收」!

初秋易燥宜「收」陽

秋季氣象乾燥,養生要點就是養陰,使得陽氣有所收斂而不至於散失。第一,要多喝水,以補充夏季丟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氣,多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有助於養陰。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過多會損人體之「陰」,因此,秋季鍛煉要適度。

增酸少辛「收」肺氣

飲食應以「少辛多酸」為原則,選擇潤肺養血的食物,以養護陰氣,多食酸味水果、粳米、蜂蜜、枇杷、木耳、乳製品等潤肺食物可以收斂肺氣防秋燥。少食蔥、薑、辣椒等辛味之品。

寧心靜氣「收」心神

夏秋之交,隨著氣溫下降,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也開始減緩,一時的內分泌紊亂很容易造成情緒低落。應寧心養神、保持平和的心態。可以通過練習靜坐、閉目養神等方式來調節氣息、消除焦躁、養護心氣。

早睡早起解秋乏

俗話說「春困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防秋乏的辦法就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晚上10點前入睡,早睡早起,中午養成午休習慣,從而讓秋乏得以緩解。

立秋養生食譜

栗子燉白菜

做法:將栗子去皮,切成兩半;白菜切成長段。鍋中放入適量油,加白菜炒一下,然後加入栗子、高湯、適量鹽,煮至白菜、栗子熟透即可。

作用:健脾腎、補陰潤燥。

百合杏仁紅小豆粥

做法:百合10克,杏仁6克,紅小豆30克,粳米適量。先將紅小豆洗凈,加水適量,與粳米一起,以大火煮沸,然後在半熟的粳米鍋內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熟即可。

作用:清肺火,用於肺陰虛,虛火旺盛,素有口乾、鼻燥、口苦者。

常言道「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人的身體極易出現倦怠、乏力等情況,適當進補可以讓身體保持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但進補不可盲目,一般是虛者補之,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進補才能有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龜齡集重點溫陽,其次滋陰潤燥,屬於陰陽雙補之劑。夏秋兩季,夏天溫陽補腎,秋季滋陰潤燥。明代大醫張景嶽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化生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