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禁了5年,這部國產電影講透了:壓抑,是如何遺傳的

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天空樹,與一群媽媽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文 | 五花鹿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周末去電影院看完了《狗十三》,突然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從頭哭到尾。

這部禁播了5年,豆瓣評分鋼彈8.4的青春片,呈現了一部中國孩子的成長史。

更準確地說,是『馴化史』。

13歲的李玩是被馴化的對象。

從敏感、倔強、有興趣、開放、心軟,到後來的懂事、麻木、憂鬱,不過短短幾個環節。

爸爸擅自改了李玩的興趣小組志願,為了道歉,選擇送狗

李玩和狗有了感情後,爺爺弄丟了狗;

大人們沒有幫李玩找狗,用新狗騙她是舊狗

好不容易李玩喜歡了新狗,因為弟弟不喜歡,爸爸把狗賣去了狗肉店

這個過程中,李玩的所有反抗都沒用。

她難以消化丟狗的悲傷,在爺爺奶奶家常發脾氣……於是爸爸決定,教訓她一頓。

那晚李玩喝酒消愁回家,一進門,爸爸氣勢洶洶地拽住她脖子,掄起手掌往她臉上、身上扇過去,讓她低頭、大聲地、一遍遍地和爺爺奶奶說對不起。

李玩被嚇得發抖,喊完「對不起」之後逃到洗手間,看著身上的傷口,一個人哭了好久。

第二天起床後,她不再為狗哭鬧,之後的日子,也變乖了。

爸爸的暴力很「有效」。

影片最殘忍的一個鏡頭,是在一次飯局中,爸爸的客戶給李玩夾狗肉,全家人盯著她,但沒有人出來幫她說一句話,怕得罪客戶。

李玩停頓了幾秒,把狗肉塞進嘴裡,一口口咀嚼,面無表情地吞了下去。

她終於「長大」了。

而這一切的推動者,是她的爸爸。

在電影中無數個情節裡,他本有其他的選擇,例如承認丟狗是大人的錯、安撫她、幫她找狗、讓她哭出來、不讓她吃狗肉……

但他最後總選了那個最傷人的方式--壓抑她

直到李玩吃狗肉的那天晚上,他在車裡回憶起當年的自己忍不住大哭時,我才意識到:他也是一個被馴化已久的、隱忍的大人。

他覺得成人社會就是一步步壓抑真實的自我,現在他又讓女兒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成長。

這就是中國孩子成長史上最弔詭的地方:

一個被馴化的大人,教一個鮮活的孩子學著隱忍和懂事。

01

像很多原生家庭的悲劇一樣。

電影中的爸爸,愛著李玩,也傷害了李玩。

因為,一個被馴化的父母的愛,是畸形的。

他愛她,懂她的興趣,

但他更重視其中的利弊。

他知道李玩喜歡物理,想帶她去天文館看宇宙展覽,但一了解到英語是她的分數短板,就不由分說地改了她興趣小組的志願;

他帶李玩看展覽的那天,本是興緻勃勃,但接到一個電話後,他還是拉著李玩去赴一個教授的飯局,最後錯過了展覽的時間。

在爸爸看來,分數和關係,都比興趣重要得多。

他愛她,知道她的感受,

但他更敬畏權威。

在打完李玩之後,他抱著李玩和她不斷地道歉,甚至說得哽咽。

但在兩小時前,為了平復爺爺的情緒,讓李玩能服從爺爺和奶奶,他還是選擇了動手。

因為,爺爺是一整個家的核心權威,不可違抗。

在面對教授的時候也是一樣。他禁止李玩喝酒,卻讓她在飯局上破例敬酒,只為博教授開心。

他愛她,體察她的心情,

但他選擇討好別人。

他知道李玩愛狗,沒有把第二隻狗狗賣給狗肉店,而是悄悄把它送到了收容所。

但在客戶夾狗肉給李玩時,他盯著她,眼神複雜。

他怕李玩吃,代表著她殺死了那個愛狗的自我;

更怕她不吃,讓客戶誤會自己不給面子。

他理應站出來保護她,但在客戶面前,他選擇了忍耐。

那個眼神,演出了一個中年男人的無奈,和一個父親形象的崩塌。

他愛她。

但在以上這些重要的關頭,他沒辦法。他必須要全面服從權威的父親,討好客戶和教授,追逐利益。

這是他適應社會的方式,也是他對人生的認知。

他通過傷害李玩的方式,把這種認知,也傳遞給了李玩。

02

我們大部分人,也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在聊這個話題時,同事姚姚很有同感。

985高校畢業的她,一畢業就「順風順水」地進入了銀行系統,工作一年月薪過萬。

但當時的她並不開心。除了工作內容不喜歡,更重要的是,長官一直在給她們施壓,催著她們多做業務,同事之間爾虞我詐,她常常因為內向,被人挖苦。

成人世界哪有什麼容易的事情。

多聽長官的話,你還年輕,什麼都不懂,要學習。

銀行的工作多好,又體面又有錢,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這種腔調很熟悉。

在她被老師誤會早戀時,媽媽匆匆趕來,沒有問她事實,而是立即向老師哈腰道歉,順帶罵了她一頓,直到老師露出了微笑;

在她高中學業壓力大,抑鬱到想要自殺時,媽媽告訴她,人生就是這樣辛苦,好好學習,忍一下就過去;

在她找了一個很契合的對象時,媽媽盤算了一下說:供你讀那麼多書,最後找了這樣一個普通家境的人,虧了......逼著她分了手。

她最後偷偷換了低薪卻喜歡的工作,也在一年後薪酬提升,超越了以前在銀行的收入。

但壓抑的人生底色,依舊改不過來。

圖片來源:電視劇《家族的形式》

她至今都不敢告訴父母,她把銀行如此「體面」的工作換掉,因為那是父母的談資;

她找新的對象時,總會下意識試探著對方的家境,但卻無法全身心投入一段感情;

她在公司中習慣性地討好上級,不敢和上司討論那些不合理的工作分工.......

最後,她覺得生命沒什麼意思,在顧問室一遍遍地哭。

一次哭著哭著,她突然想起自己父母的日常表情:他們總是皺著眉頭。

對著長官哈腰,對著老師點頭送禮;

緊張地供著房貸,熬著沒意思的工作等著退休;

沒有別的愛好,也無法理解她對文字的熱情......

他們也覺得人生辛苦,要不斷迎合,也教她這樣去做。

到最後,她真的體會到,人生辛苦,意義缺失。

03

艾小羊曾說過:


「我一直覺得父母開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對孩子也是一種好的教育。至少你讓他發現,人活著是件有意思的事,他才願意好好努力,好好活著。」

我非常認同。

真正的成長,是一種自我的釋放。

只有能釋放自我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相信:人生可以過得越來越有開放,越來越有成就感。

保羅·艾倫

前陣子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因癌症離世,他一生過得非常豐富。

他擁有2支球隊;他電影公司的作品獲得艾美獎;他擁有了一個腦科學研究所;他投資飛行公司,用私人飛機把人送上了太空,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他還有一艘潛艇,作出過考古貢獻;他熱愛野外探險旅遊,他還是一個音樂演出家......

每一項事業,都是他內心的興趣所在。

而談起他微軟的創辦過程,更是傳奇。

他喜歡從小看各種電子雜誌,研究電腦和新產品。

某天得到一本雜誌的啟發,他想出了新的商業契機,於是說服比爾·蓋茨輟學,一起建立了公司,命名了「微軟」,才有了這家世界級的大公司。

看了他的自傳之後,發現他的原生家庭功不可沒。

他父母是很珍愛自我的人。

母親愛書如命,家裡地下室堆了很多藏書,古典文學、世界各地的歷史、現代小說.......熱愛收拾家裡的她,連一本國家地理雜誌都捨不得丟掉。

她常和朋友聚會,對生活有激情,到了八十多歲,眼神中仍閃爍著活力。

父親熱愛爵士樂,園藝。

為了家庭生活的穩定,他年輕時放棄了當橄欖球教練,做了個大學圖書館二把手。

但他沒有因為得到鐵飯碗而開心,相反,他感到深深的遺憾,認為當教練更加快樂。

因此,他重複地告訴保羅:長大後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才是更好的選擇。

他們對待自我的態度,也貫徹到了日常的教育中。

他們認為孩子的自我,也應該得到保護和尊重。

他曾經喜歡化學,在家裡做實驗,不小心氣體泄漏,差點傷害到地下室的狗狗,父母只是叮囑了幾句,沒有再進行阻止;

他喜歡研究電路,爸爸給他買了機器,讓他自己去探索,這也成了他走向電腦的啟蒙;

有一次,一個同學燒了保羅的數學書。校長堅信是保羅自己燒的,所以叫來了他的母親,想讓母親也來一起教育孩子。

結果母親一到,表情嚴肅,力挺保羅:「我們家每個人都愛看書,一個愛看書的人不可能去燒書」。

人生對父母來講,是一場享受和釋放的旅程,所以他們可以理解孩子的天性,允許孩子去釋放自己,過想要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影《永遠的莉莉亞》

甚至捍衛他們的自我,不被權威所侵蝕。

如果他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父母破壞掉他的樂趣,告訴他不能不務正業,讓他懂點事,努力讀書,也許他可以進入常青藤,成為一個華爾街的精英。

但也許就沒有微軟,一系列的考古成果、航天成果、電影,更沒有他隨性而為,充滿樂趣的一生。

04

王朔在提到女兒教育時,說過,

優質教育的終極核心,也許並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頂峰。

而是如何忠於自己的興趣,在這個領域成為實現個人理想並同時對他人有價值的人。

核心,就是忠於自己。

而畸形的成長是,父母不僅自我壓抑,還教會孩子壓抑自己。

公號伊姐和《狗十三》曾一起做過點映。

點映過後,有個中學生站起來問:

「為什麼李玩要吃狗肉,不想吃就不要吃。要是我,一點不吃!你們可以解釋一下嗎?」

編劇焦靜華告訴他:

「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這才是對的成長。」

最後,希望我們這一代大人,可以試著在生活中釋放自我;

也希望我們能允許孩子,在成長的路線上忠於自己。

這才是對的成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