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小暑:溫風至 季夏始

文:止水

首發:騰訊道學

小暑,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有“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摯”三候。

1

暑,熱也

暑,甲骨文暫缺,篆文上面是個“日”,下面是一個“者”。者,即為“煮”。所以“暑”,就是氣象炎熱像被熱水煮著。《說文解字》解釋為“熱也”。《易·系辭》中寫道:“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古代寒暑交替,周而複始。“寒暑”兩個字相對,“暑”是熱之極,“寒”是冷之極。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小暑”相對於“大暑”。何為“小”、“大”?《七修類稿》中寫道:“極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大小之分,是該節氣在月份的前後,即“初為小,中為大”。進入小暑節氣,意味著季夏的開始。所謂季夏,是指夏天的最後一個月。《月令》寫道:“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 季的甲骨文,像一個孩子,表示幼子。在古代用語中,一年四季有“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後一個月。

2

小暑三候

一候,溫風至。至,是極致的意思。溫,篆文是左邊一個“水”,右邊是浴盆狀,表示加熱的浴盆。《玉篇·水部》中解釋為“溫,漸熱也”。小暑時節在農歷六月,此時我國進入了雨季。伴隨氣溫的升高,水汽蒸發猶如加熱的浴盆,這個“溫”字用得極為形象。所謂的溫風,即指溫熱之風。《月令解》中寫有:“孟春言東風,孟秋言涼風,此風應時也。而夏之溫風,乃言於夏末者,溫風至,則陽氣極也。”

二候,蟋蟀居壁。蟋蟀,古代稱作“蛩”、“蜻蛚”、“促織”。這種昆蟲,生於土中,這個時節羽翼初長成,躲在牆壁之中。《易通系卦》解釋為“蟋蟀之蟲,隨陰迎陽,居壁向外。”此外,我們熟知的《木蘭辭》中的“唧唧複唧唧”一句,在有些版本中又作“促織何唧唧”。“唧唧”,被視作蟋蟀的鳴叫聲,但相對於上句中比興的手法而言,這一寫法又太過平常。

三候,鷹始摯。摯,本義是緊緊抓住,這裡指搏擊。《淮南子·天文訓》中有一句“季夏之月,鷹乃學習”。鷹這種動物,在六月的時候開始學習飛翔與捕獵,似乎得到了一種“肅殺之氣”,開始了殺戮。我們再來看“習”這個字,古代多作“習”,上面一個“羽”,下面一個“日”,本義為鳥兒振翅演練飛行的樣子。《說文解字》解釋為“數飛也”。習,後引申為演練、模仿,如《易 • 象下傳》中所說的“君子以朋友講習”以及《論語》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

荔枝來

暑氣上升,冰鎮後的荔枝甚是解渴。歐陽修曾言:“牡丹花之絕,而無甘實;荔枝果之絕,而非名花。二者惟不兼萬物之美,故各得其精。”荔枝香甜可口,是水果中的上品,是中國人喜歡的夏季水果。荔枝,其性甘酸,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食療本草》中寫道:“益智,健氣。”這種水果可以生津、益血、理氣。很多人經常將它與龍眼對比,《玉楸藥解》將兩者做了簡單的對比,寫道:“荔枝,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功與龍眼相同,但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這種水果水分十足,滋潤無比,對於脾、肝都十分有效。荔枝與龍眼,形狀上有點類似。

荔枝不僅用於食用,人們也常拿來釀製荔枝果酒。但無論是荔枝,還是荔枝酒,因為其為溫熱食物,食用過多容易發熱上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荔枝氣味純陽,其性微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也。”意思是吃完會導致口腔牙齦的腫痛。所以愛吃荔枝的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選用不同分量的荔枝,切記“病從口入”。

小暑過後,氣象開始變得炎熱,也逐漸進入了伏天。大家在飲食起居中一定要注意,可選擇清淡的食物,夜臥早起養心健脾。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