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余秋雨《門孔》:透過當代文化的“門孔”

今年已經69歲的余秋雨,在上世紀80年代曾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是當時最為年輕的中國高校校長。辭去長官職務後,他雲遊四方,創作了以《文化苦旅》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大散文”,無形之中成為一種文壇風景。

近年來,他完成了“太空意義上的中國”“時間意義上的中國”“人格意義上的中國”“審美意義上的中國”等重大專題的研究與著述。他最近出版的《門孔》一書,將時代、人物、審美等要素雜糅於一體,文字的背後是他對歷史與個人命運發出的感慨,寫作中時常擱筆哽咽。

《門孔》可算是《中國文脈》在現代的延續。這種延續,比古代文脈更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書中,他記錄了與謝晉、巴金、黃佐臨、章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化、白先勇、林懷民、餘光中等文化名人的交往故事。夾敘夾議的行文方式,使我的閱讀只能慢下來。本書書名源自余秋雨幾年前寫的同名散文《門孔》。在這篇文章中,余秋雨講述了著名導演謝晉的家事,也對他的電影藝術特色、成就進行了評述。謝晉是極有才氣的電影導演,執導的《紅色娘子軍》《舞台姐妹》《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清涼寺鍾聲》等影片,給幾代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謝晉的電影成就斐然,然而他的家庭實在悲苦:四個子女,除了二子謝衍外,均有嚴重的智障。

謝晉白天在外忙碌,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裡,還要照顧三個智障的子女。當三個子女早於他離開人間時,這對於任何一個父親而言,其心理打擊無疑是沉重的。當謝晉離世時,智障的四子依然通過家中的門孔,盼望父親回家。文章結尾的描述讓我幾度落淚:“好幾天,爸爸的包和鞋都還在,人到哪裡去了?他有點奇怪,卻在耐心等待。突然來了很多人,在家裡擺了一排排白色的花……阿四穿行在白花間,突然發現,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彎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門邊。”

在《巴金百年》這篇文章中,余秋雨憶述了與巴金及其家人的交往,並對巴金其人其文給予至高的褒獎。巴金憑著小說《家》《春》《秋》,20多歲就登上中國文壇。“文革”後出版的《隨想錄》再次震撼文壇,被譽為一個時代的良心。同時,巴金也是現當代作家中的壽星,余秋雨寫道:“傑出作家的長壽,與別人的長壽不一樣。他們讓逝去的時間留駐,讓枯萎的時間返綠,讓冷卻的時間轉暖。一個重要作家的離去,是一種已經泛化了的社會目光的關閉,也是一種已經習慣了的情感方式的中斷,這種失落不可挽回。”

余秋雨和巴金同在上海,但是見面並不頻繁。余秋雨和巴金之女李小林是大學同學,17歲上大學時,他曾拜見過巴金。當時巴金已經59歲,見到女兒的大學同學來訪,自然十分熱情。而第二次去見巴金時,是巴金妻子蕭珊因病去世。余秋雨寫道,巴金抱著骨灰盒號啕大哭,然後陷入更深的寂寞。

收錄在《門孔》一書中距離現在最近的文章《書架上的他》,記錄了作者與複旦大學教授陸谷孫的交往之情。他們祖籍同為浙江余姚,也同在上海文化界工作,君子之交幾十年。陸谷孫生前為複旦大學教授,其主編的《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有著廣泛的文化影響力。文章名用《書架上的他》,可謂傳神至極。編寫詞典,在今天很多學者看來,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沒有顯著的學術成就。然而陸谷孫卻願意坐冷板凳,在詞典編輯領域常年精耕細作。換個角度講,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能順暢地交流對話,首要的也是語言問題。語言之間沒有障礙,各種對話才有可能。

作為散文集的《門孔》,語言精練優美,對人物的描述逼真而傳神。作者對文字、語言的拿捏極為講究,也頗為嚴肅。正如書名所言,余秋雨就是要通過當代文化的“門孔”,發現一個天氣萬千的中國。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