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完《音樂之聲》瑪麗亞的真實開掛人生,更想去劇場見見她了

《音樂之聲》在幾代人心裡,大概都是家喻戶曉的存在。



故事中的上校一家讓人印象深刻,而瑪利亞迷人堅韌的品質更不用多說,放到今天就是妥妥的“大女主”,但實際上,劇中瑪利亞的所作所為只是她開掛人生的冰山一角,真實的她經歷更是精彩。


這個故事我們從瑪利亞的身世開始講。



瑪利亞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1905年在去往維也納的火車上生下的。年幼時母親因肺炎早逝,父親把女兒送到養母家之後就離家出走了(對,瑪利亞她爹就是很不負責任的男人本人)。為了擺脫家庭的牢籠,瑪利亞15歲就獨自到阿爾卑斯尋找工作,最終獲得獎學金進了一所師范學校。


憑一己之力拿到了自己人生的支配權,光是這一點就可以生動地寫一部獨立女性奮鬥史了。


雖然無論在音樂劇還是電影中,她的淒慘身世都是被淡化的部分,這樣才有足夠的筆觸去描繪瑪利亞與上校一家相處的生活圖景。但是實際上,在了解她的早年經歷之後,當我們再次看到年輕的瑪利亞面對自然敞開心扉的笑容,反而更加被她的樂觀態度所感染。



同時,音樂劇中曾經有過一個情節,來到上校家後,瑪利亞在修道院穿的裙子“連窮人都不要”,這裡被當做笑點處理,為的是讓整部劇的基調保持明快,但其實也暗示了她的悲慘身世。



而前半生的孤苦生活,也賦予了瑪利亞超於常人的感知能力,她期盼愛,並對所有善意心存感激。一天,上校最小的孩子小馬蒂娜(音樂劇版本中的格雷托爾)爬上瑪利亞的膝蓋,然後出其不意地在她臉上親了一下。這是瑪利亞生平第一次被人親吻。


這個吻點亮了瑪利亞,這些孩子就像蜜糖一樣注滿了她生活,也因為他們,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前所未有地豐富和完整。多年後瑪利亞也坦言,雖然後來慢慢學會了去愛丈夫,但最初自己更像是“嫁給了孩子們”



當然,與在音樂劇和電影裡“豪”氣 的排場不同,上校一家也經歷過捉襟見肘的日子。1932年,奧地利銀行倒閉,他們的積蓄蕩然無存。三年後,馮·特拉普家庭合唱團——“馮·特拉普家的孩子們”(The Von Trapp Children)在神父的的幫助下誕生了。迫於生計,瑪利亞帶領合唱團到外面去演出,上校卻覺得靠賣唱來維持生活,未免也太丟面子了。但最終面對窘迫的生活,他也只能勉強同意合唱團進行下去。而與音樂劇或電影有些不同,現實中的瑪利亞是像管理軍隊一樣去管理這支合唱團的(畢竟人家可是要靠這個養家糊口的)。



後來,1938年,德國入侵奧地利,每家每戶都被要求在住宅上掛出納粹黨的黨徽,但上校一家是有脊梁骨的,寧可亡國也不臣服於希特勒。這個情節想必大家都有印象,音樂劇和電影中也被著重表現了出來,上校的隱忍卻熱烈的愛國情懷始終感染著觀眾。



那時上校的管家漢斯是納粹黨成員,他曾警告說要向上級報告這一家子不忠於納粹的行為。後來上校一家被請去希特勒的生日聚會演唱,這個時候他們意識到,是時候逃亡了。



在劇中,為了加強戲劇衝突,上校一家是在聚會當天連夜離開的,還上演了一場追逐戰,而現實中他們的逃亡過程也是驚險萬分,一波三折,讓人捏了一把汗。


最開始,一家子裝作去意大利旅行,先坐火車,然後才徒步穿越阿爾卑斯山(並不是一開始就翻山越嶺啊)。因為馮·特拉普一家常常外出登山,所以當他們穿著旅行服,背著背包前往阿爾卑斯山區的火車站時,人們並沒有起什麽疑心。就在他們逃脫納粹的第二天,奧地利邊境就關閉了。這之後不久,希特勒本人就佔據了他們的房子。(簡直就是生死時速)



至此音樂劇和電影都迎來了大團圓結局,但現實比作品還要更曲折


離開後,上校一家奔波於歐洲各地。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及意大利巡演後,一家人乘渡輪來到了紐約。雖然也算見多識廣,但瑪利亞來到異國他鄉後還是被走在人類科技發展前沿的美帝震驚到了——當她在梅西百貨看到自動扶梯時,幾乎要昏倒在地。但瑪利亞是個打不倒的女子,比起被環境淘汰,入鄉隨俗、自我知識體系更新當然要明智許多,於是瑪利亞開始努力學習英語以適應新新世界。(瑪利亞33歲才開始學的英語啊朋友們,所以說,better late than never!)



1939年二戰爆發,瑪利亞剛剛生下了小兒子約翰尼斯,為了維持生計,他們全家依舊馬不停蹄地四處巡演。戰爭結束後,他們在佛蒙特州(Vermont)買下了一個舊農場並定居,瑪利亞還在附近創了一個音樂演唱營地。心系祖國的特拉普一家還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舍,為地球另一端的祖國寄送了數不清的貨品(為特拉普一家鼓掌!),傳遞著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以及音樂帶給自己的力量。



但是好景不長,上校操勞過度而患肺炎住了院,繼而不幸查出得了肺癌,不久之後便與世長辭。父親走後,瑪利亞和上校的第一個女兒,患有嚴重抑鬱症的羅斯瑪麗離家出走了,二女兒則被卡車撞傷,小兒子也因風濕而病倒。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瑪利亞扛起了整個家的重擔。也就是這個時候,這位打不倒的女人決定將房子改造成滑雪旅館以補貼家用(貼心奉上旅館詳細地址:Trapp Family Lodge, 700 TrappHill Road, Stowe, Vermont)。


嗯……年假是不是安排上了


1955年,特拉普家的孩子們都已羽翼豐滿,好幾個也有了自己的家室。當年親吻了瑪利亞的繼女瑪蒂娜(音樂劇中的 Gretl)不幸死於難產。是時候解散家庭合唱團讓孩子們過自己的人生了。在紐約市市政廳舉行的聖誕節音樂會上,“馮·特拉普家的孩子們”最後一次登台作了告別演出


合唱團結束之後,瑪利亞充沛的精力與對生活的無限激情絲毫未減。年過半百的她和三個孩子以傳教士的身份前往新幾內亞。在歸途中,瑪利亞與製片人理查德·哈裡達會面,不久之後,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誕生,一時間轟動整個美利堅。


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海報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們是否也被瑪利亞的堅強、獨立的精神感動了,這樣身世淒慘卻憑借著個人努力在亂世中開辟出一條路的勵志故事,簡直可以秒殺一眾開掛的大女主們。


1987年3月28日,年過八旬的瑪利亞因心髒病發作而猝然離世。世人唏噓,但《音樂之聲》的故事會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地滋養一代又一代人成長。今天的我們,以及未來的他們,一定都會知道有這樣一位強大的女性,在貧寒落魄,流離失所中用音樂拯救了一個大家庭,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動人的傳奇。



當然,故事還未落幕。2012年的夏天,美國音樂之聲合唱團(又名“馮·特拉普家的孩子們”,上校和瑪利亞的曾孫輩,他們還是沿用了這個名字)首度到中國巡演。儘管這家人足跡遍布全世界,但某天看到早餐是雞爪時,見慣世面的他們還是不免把嘴張成O型(小編猜他們那時在廣東喝早茶!)。不過這也不算什麽,據說合唱團在盧旺達演出時,因為表現絕佳打動了總統,所以按照當地習俗得到了最高獎勵——一頭母牛。



《音樂之聲》雖然已經在舞台上馳騁了60年,但直到今天,這部經典的傳世之作依然能震撼人心,靠音樂啟發鼓舞每個在場的觀眾,並感受多年前瑪利亞與上校一家逆流而上的精神。



今年,“瑪利亞”就帶著她的合唱團再次來到中國,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本輪演出開票至今,早鳥優惠即將結束,所以購票鏈接給大家送上,趕快來劇場和令人欽佩的瑪利亞相聚吧!


【演出信息】

百老匯經典音樂劇

《音樂之聲》中文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