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送你8次免費課,了解麥冬深入髓(七)——天冬、麥冬成藥對

按語:開啟本草之旅,妙識各味中藥。通過品藥味,知化用,悟大道:「聞天下之道,察萬物之本,知陰陽之化」。

相關閱讀

送你8次免費課,了解麥冬深入髓(一)——有草名沿階,得見君應識

送你8次免費課,了解麥冬深入髓(二)——麥冬藥材求道地

播放GIF

哥倆好啊!喜相逢啊!在臨床上,與麥冬結對子的兄弟,有天門冬即天冬。麥冬、天冬倆兄弟組成了一個好葯對。

麥冬(library.hkbu.edu.hk)

天冬(library.hkbu.edu.hk)

天冬也體現了葯食同源。在道家的眼中,天門冬是一味供服食的仙藥,神奇無比。

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仙藥」中說天門冬的服用方法很多:「可餌之,亦可作散,並及絞其汁作酒,以服散尤佳。」並舉例:「杜子微服天門冬,禦八十外家,有子百三十人,日行三百裡。」葛洪在《神仙傳》中也有事例:「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門冬,在人間三百年。」道教書籍《修真秘旨》有述:「神仙服天門冬,一百日後怡泰和顏,羸劣者強。三百日,身輕。三年,身走如飛。」

蛻去那神仙的外衣,是天門冬無毒可供食用。古人為果腹,可真沒少吃天冬、麥冬,葯食同源,從而發現它們既有保健作用,又能夠治病救人。

天冬甘潤陰柔,寒性偏重,兼走肺腎兩經,養陰潤燥,清肺生津,可治療肺燥乾咳、痰黏帶血、鼻燥咽乾、咽痛音啞、津傷消渴、腸燥便秘等。由於它生津清熱力強,中醫臨床多用來治療糖尿病、肺結核、急慢性胃炎、更年期綜合征等。其中尤以天門冬治療咳嗽多用且有效,配方較多。

麥冬(www.cvh.ac.cn)

天冬(www.cvh.ac.cn)

麥冬和天冬都是百合科植物,均以塊根入葯。它們在臨床中的作用也基本相同,都具有養陰、生津、潤肺的功能。稍有差異者,麥冬偏於清心養胃;天冬偏於潤燥止咳。

天冬與麥冬均能滋陰潤燥,二葯常相須配伍,以滋陰清肺,潤燥止咳,均可用於燥咳咯血、陰傷口渴、腸燥便秘之症。然而天冬大寒,清火潤燥之力較麥冬為強,且入腎而滋陰;麥冬微寒,滋陰潤燥與清熱之力較天冬為差,然膩滯之性亦小,且可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在《名醫類案》中,收載汪石山用天冬、麥冬為君葯治一肺痿咯血驗案,二冬在其中發揮清熱潤燥止咳的作用。此案還被清代俞震收入《古今醫案按》卷四血證門中,並加了按語。

村莊一婦,年五十餘,久嗽咯膿血,日輕夜重。(汪石山)診之,脈皆細濡而滑,曰此肺痿也。平日所服人蔘清肺飲、知母茯苓湯等劑,皆犯人蔘、半夏,一助肺中伏火,一燥肺之津液,故病益加。乃以天麥門冬、阿膠、貝母為君,知母、生地、紫菀、山梔為臣,桑白皮、馬兜鈴為佐,款冬花、歸身、甜葶藶、桔梗、甘草為使,五劑而安。

——《名醫類案》卷八「血症」

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在論述清宮湯中用麥冬時,指出:「(麥冬)命名與天冬並稱門冬者,各主閉藏,門主開轉,謂其有開合之功能也。」

簡單膏方有二冬。清代張璐《張氏醫通》所載「二冬膏」由麥冬和天冬兩味葯組成,二者等分,熬膏,加入煉白蜜收膏,有養陰潤肺功效。主治肺胃燥熱,痰澀咳嗽,是用於肺陰不足所致燥咳痰少、痰中帶血、鼻乾咽痛的傳統成方。明末清初名醫喻嘉言,治吳添官火證,始有尿閉,又生壯熱,經治有效,但後期又「遍身瘡痍黃腫」,多食並臟躁,即令服二冬膏而收全功。

喻嘉言治吳添官,因母久病初愈,自患腹痛,徹夜叫喊不絕,小水全無(知為火鬱之病)。以茱、連加元胡索投之始安。又因傷食,反覆病至二十餘日,肌肉瘦削,眼胞下陷,適遭家難,症變壯熱,目紅腮腫,全似外感有餘之候。知其為激動真火上焚,令服六味加知、柏,二十餘劑其火始退。後遍身瘡痍黃腫(燥火反類熱),腹中急欲得食,不能少耐片時,鎮日哭煩(臟燥者多哭泣)。慰之曰:旬日後腹稍充,氣稍固,即不哭煩矣。服二冬膏而全瘳。

——清·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卷五「火」證

《千家妙方》中有增味的「二冬膏」,主治百日咳。其藥物組成:天冬60克,麥冬60克,瓜蔞仁30克,橘紅15克,蒸百部30克,天竺黃15克,竹茹15克。將上藥濃煎三次,去滓取汁,以白蜜90克,白糖或冰糖90克收膏。每服一匙,每日三四次,開水沖服。功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如治徐某,女,8歲。頓咳已月余,咳甚嘔吐痰涎,口乾渴,舌質紅,脈數。此證寒邪戀肺,日久化熱,津爍為痰,影響及胃,用上方一劑而痊癒。

二冬葯對入成方,較早者當不忘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所載「甘露飲」,功效養陰清熱,化濕斂瘡。主治口瘡,而被視為治口臭良方。組方特點在於,其一是運用二地、二冬、石斛滋陰補虛治其本;其二是運用茵陳、黃芩清肝胃腸濕熱治其標;其三是運用枳殼、枇杷葉降氣和胃,使濕熱去,火勢下行;使以甘草調和諸葯。葯僅十味,標本兼顧,滋陰、清利濕熱、降氣下行三法並進。《續名醫類案》卷二十九小兒科發熱門中,治吳尹明子十歲小兒血熱鼻衄案,後期即加入天麥門冬,恰合甘露飲之意。

呂東莊治吳尹明子十歲,患夜熱二年余,頷下忽腫硬如石,面黃,時時鼻衄如注。脈之,沉鬱之氣,獨見陽關,曰病敦阜也。(右關主脾胃,沉鬱乃實熱症,敦阜字,狡示人以不易知也。)用石膏、藿香葉、梔子、防風、黃連、甘草等,頜腫漸軟,面黃復正。繼用茯苓、枇杷葉、元參、枳殼、山梔、茵陳、石斛、天麥門冬、生熟地黃飲(甘露飲也),重加黃連,而衄血夜熱悉除。

——清·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卷二十九小兒科發熱

近代名醫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中引葉天士經驗方竹葉地黃湯。主治溫熱大病後,劫傷氣津血液者。此屬甘寒救液法以組方,藥用:鮮生地五錢,粉丹皮錢半,淡天冬一錢,麥冬一錢,連翹心五分,元參心錢半,鮮卷心竹葉三十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