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陝西文物探探探:重回唐朝 長安人衣食住行是這樣的

宏大的城市裡布局規整的裡坊宅院,百萬本地居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來人口,服色配飾等級嚴格的官服和標新立異大膽開放的女服,種類繁多的食品和飲酒飲茶之風……一千多年前的唐都長安,人們的衣食住行會是怎樣的?

近日,華商報文物報導融媒體傳播欄目“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西安博物院。正在舉辦的“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展覽,遴選300余件組唐代精品文物,為人們展開了一幅唐都長安人的生活畫卷。

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唐史研究專家王雙懷教授,西安博物院講解員鞠鑫海受邀作為“導遊”,70多萬人次網友跟隨直播鏡頭進行了一場近三小時“穿越時空的旅行”。

面積84平方公里

比當時世界上二號城市大六倍

展覽入口被設計成城門的形式,盡頭是宮殿的剪影。

鞠鑫海介紹,唐代的長安城,從明德門直上朝北走,盡頭就是皇城及宮城。它融合了北魏的鄴城和洛陽城這兩座城市的設計理念,將宮城、皇城和居民區相分隔,另外城市有了中軸線。整體規劃看起來就像一張圍棋棋盤,每個方格都規劃得非常整齊。大唐長安城氣勢宏偉,根據考古發掘發現,面積為83.7-83.9平方公里。在1300多年前,它是當時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城市。無論規模還是規劃方式,都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代表。

王雙懷教授介紹,長安城規模龐大,比當時世界上的二號城市巴格達大六倍,比三號城市伊斯坦布爾大七倍。城市裡生活著一百多萬常住人口,如果加上外來人口就更多了。他們的衣食和使用的水,需要從外面補給,所以長安城有好多條水渠。

長安城還有很多園林和池沼。比如在太極宮中就有幾個小湖,大明宮中有太液池,興慶宮中有興慶湖。南郊的曲江有水域3000畝,西邊的昆明池更大。杜甫寫李白的詩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說的應該是池沼和園林湖泊中的船。

因為長安城是國都所在,貢賦都要通過陸路或水路運到長安來,所以長安城也是全國的交通中心。唐玄宗時長安城的碼頭規模非常大,當時從東南一帶,尤其從現在的浙江、江蘇一帶來的船隻,大概有三四千艘,他們帶著土特產來到這裡。廣運潭應當說是長安城在盛唐時期形成的規模最大的碼頭,在盛唐之後還流行了很長時間。

整體審美取向以瘦為美

胖是由於飲食結構

鞠鑫海介紹,盛唐時期在長安城內生活的居民成分多樣。除皇族、貴胄、禁軍和平民百姓外,還有大量外來少數民族、商賈、外國使團、僧侶、留學生等。考古發現的各類人物俑及唐墓壁畫,形象再現了長安城內的繁榮景象。要是走在唐代時期的長安城,除了會看到黃皮膚的中國人,還會看到白種人、黑種人。唐代長安城不僅是帝國都城,也是全世界文化中心的大都會。

大家習慣說“環肥燕瘦”,認為唐代姑娘可能都是胖妞,唐代人以胖為美,但實際上唐代整體的審美取向應當還是以瘦為美的。北宋關於唐代的文獻《唐語林》裡記載過這樣的故事:唐玄宗李隆基要給兒子李亨介紹對象,給高力士說,給李亨介紹對象的標準就是三個字“細、白、長”。唐代女子體型之所以偏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飲食結構,唐代人的日常食物中出現了大量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

王雙懷教授介紹,唐時長安城最大的特點是開放性,唐代的皇帝有兩套印:一套是皇帝信璽,是處理內政的;還有一套是天子信璽,是處理外交的。這說明唐王朝當時享有崇高的國際地位。

整體比較開放

官服遵循服色配飾等級制度

鞠鑫海介紹,唐代女子著裝特點是追求標新立異,大膽而開放,喜穿胡服與男裝。搭配衣裝的配飾有冠飾、發飾、頸飾、耳飾、臂飾、帶飾、腰飾等,其中發飾以簪、釵、梳為主,種類最為繁多。唐代時期的女性服飾跟之前相比,袖越變越窄,裙擺越提越高,甚至提到了胸部之上,這種裙裝可以顯得身材比例修長。既然想顯得修長,怎麽可能會以胖為美?

唐代女性的發飾非常有意思,造型多種多樣,結合西安博物院所有出土陶俑,總結起來有近二十種。其中一件唐代陶俑的發飾有些像米老鼠,一般女孩的發量很難做成這樣的造型,所以應該是用了大量假發。

唐代男子所著服飾有官服、常服、戎服之分。其中,官服嚴格遵循服色、配飾的等級制度。常服分官常服和民常服兩種,均吸收了胡服舒適靈便的實用特點,其中官常服由圓領襴衫袍、革帶、革靴等組成,民常服為普通民眾之衣著,以交領窄袖短上衣、及膝的半臂袍和束腳褲較為常見。唐代男子都帶襆頭,這來自於鮮卑人的頭巾,有個好處就是方便。王雙懷教授介紹,總的來說,唐代人穿衣相對來說比較開放,這和唐代的社會特點相吻合。

饅頭、餛飩、餃子、包子、點心、釀皮已出現

鞠鑫海介紹,唐代長安城飲食花樣繁多,饅頭、餛飩、餃子、包子、點心等都已出現。唐代人飲的酒以糧食酒或果酒為主,酒精度數可能沒有現在的茅台、五糧液這麽高,但要比啤酒高,所以千杯不醉是不可能的。

在展陳文物中,有從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幾塊點心。鞠鑫海介紹,這幾塊點心是從1300年前的唐代保留到現在的。糕體上有極薄的層次,是千層酥皮式的面點。涼皮兒在唐代已出現,唐代中期叫釀皮兒,只不過當時沒辣椒。現在看到的很多食物,比如陝西禮泉的烙面,其實也是當時保留到現在的吃法。但現在陝西人常吃的面條,過去的吃法可能不一樣。當時可能是把面擀成餅,把餅切成絲,然後把餅絲放湯裡泡著吃。王雙懷教授介紹,唐代物質生活富足,所以胖人比較多。唐代的飲食和現在最大的差別,就是有些東西唐代是沒有的,比如辣椒、西紅柿、玉米。

在唐代,由於北方氣候比現在溫度高兩三度,所以長安、鄠邑、周至一帶大量種植水稻。當然吃得更多的還是面食,長安城有一百多萬甚至二三百萬人口,經營麵粉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朝中一些王公大臣就在鄭白渠邊建了很多碾磑(niǎn wèi)經營麵粉加工從中牟利,結果導致下遊富平一帶灌溉受到影響,矛盾比較尖銳。

唐人吃的米飯裡比較講究的一種叫做青精飯,就是把大米用一種植物的葉子來浸泡曬乾後再浸泡曬乾,如此三次做成黑色緊小的米粒。這種米據說吃了之後可以美容養顏。杜甫詩裡就說:“安得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在唐代的副食裡面,吃牛肉很少,因為唐代政府是保護耕牛的,但大量吃羊、吃豬,還有鹿這類野生動物。

唐代製作飲食的方法和現在也有差別。當時不流行炒菜,人們做飯的形式是蒸、煮、烤。吃肉就是吃烤肉,吃蝦就是烤蝦。還會把魚、鱉、雞蛋放在一塊做,把羊肉、豬肉放在一塊,中間再放一隻做好的鱉,這也是一道菜。

長安城中有很多胡姬酒家,就好比當時的“西餐館”,很多上流社會的文人墨客喜歡到這這樣“西餐館”進餐,李白就是如此。

長安城也有“計程車”

不過是牛車用來拉貨

長安人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為車與馬。牛主要用於拉車,牛車之外有馬車、驢車等。馬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出行工具,朝臣百官、俠客商賈各種出行均以乘馬為首選。驢是僅次於馬的出行工具,多為隱士或文人墨客騎乘。此外,還有騾子。

唐代的長安城沒有“公車”,但有“計程車”——即用於搬運東西的牛車,據說這種車也可能是按路途長遠來進行計費的。

唐代的官員上班是不允許坐車坐轎,只能選擇騎馬或步行。駱駝基本上不可能作為長安城內的代步工具,平時很少見,一般會出現在唐代皇家儀仗隊中。

王雙懷介紹,唐都長安城特別重視道路的美化,街道很寬廣,部分也是硬化過的,但唐代的硬化並不是全部鋪石子,所以每當連陰雨下得時間比較長的時候,也會出現道路泥濘的情況。有一年秋天連續下了一兩個月,出行時泥濘不堪,這時大家就埋怨宰相,說宰相不能調和陰陽。

整個長安城屬國家規劃

老百姓只有使用權

展陳的一件唐代大明宮出土的鴟尾,看起來有半人高。鞠鑫海介紹,唐代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大。

另外,唐代的瓦當和地磚上的圖案,與漢代時期那種崇尚幾何簡約的圖案風格完全不同,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中亞西亞的風格,說明日常建築構件吸取了很多來自於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元素。

王雙懷教授介紹,唐代長安城規劃一共是110個裡坊。由於曲江池佔用了一坊之地,就剩下109坊。東市、西市又各佔了兩坊之地,所以文武百官和老百姓用來居住地方一共就是105坊。後來也有一些變化,但總的來說,“居民區”、“高級社區”是105個。

宮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帝的生活區。宮城南邊是皇城,這裡是國家機關所在地,國家所有文武百官的衙門都在這裡。宮城、皇城的東西兩邊和南邊劃分為裡坊,每個坊都起有寓意吉祥的名字,比如說永和、永平、永安、永寧等。坊的面積比現在普通建案小區要大。一般一個坊住幾十戶甚至幾百戶。但像郭子儀一家就有3000口人,一家就佔了很大地方。除了住人,坊裡還有公共活動區域,比如寺院、旅館以及一些體育設施等。每個坊都是一個獨立的社區,有坊牆,高度大概四五米。每個坊都有坊門。整個長安城屬於國家規劃,老百姓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以如果你家房子多可以做善事舍宅為寺,也可以進行買賣,但土地是屬於國家的。你還可以在坊裡面做建築,但整體格局要符合整個城市的規劃管理。

由於很多文武百官要到大明宮去上朝,因此選擇住在長安城東半部,所以一般來說,長安城西半部住的平民百姓比較多,而東半部達官貴人比較多。

百戲中最壯觀的是雜技

鞠鑫海介紹,長安人的娛樂生活豐富多彩,音樂、舞蹈、遊戲、雜技、擊鞠、蹴鞠、博弈等異彩紛呈。唐代百戲中最壯觀的是雜技。當時雜技節目已多達一百餘個,一些主要的門類如竿術、丸劍、馬戲、幻術、木偶等,均各自形成了獨立的完整系統。

唐代時還有相撲,日本的相撲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打馬球雖然也很流行,但因為首先得有好馬,所以打馬球一般是王公貴族日常休閑舉行的競技性很強的項目。唐代舞蹈主要是有健舞和軟舞兩大系統。所謂健舞,就是動作明快、步伐矯健的舞蹈,像胡旋舞、胡騰舞、折枝舞、劍器舞等。安祿山、楊貴妃都特別喜歡跳舞,胡旋舞就是在他們的帶動下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劍器舞是公孫大娘把軍事體育和舞蹈結合起來創造的一個舞蹈。唐代說的大娘一般都是指結婚不久的年輕女子,不是老太太。杜甫曾經為公孫大娘寫過詩:“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

棋類運動在唐代也非常普遍,尤其是圍棋。有這樣一個故事,唐玄宗逃往四川的過程中在劍閣縣休息,晚上聽見房東老太太和她的兒媳婦在下圍棋,房裡沒有點燈,她們躺在床上下盲棋,而且下得非常好。唐玄宗是圍棋高手,聽了以後也很是歎服。

王雙懷教授感慨,很多人說想要夢回大唐,為什麽要回大唐?因為唐朝有值得我們留戀的地方。唐朝是個開放性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社會具有包容性,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裡沒有太多壓抑。一個社會如果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這個社會就有活力,唐朝就是一個范例。所以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包容,堅持創新,這是我們應當來繼承和發展的,唐文化的精髓其實也在這裡。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實習生 郭一岫/文 華商報記者 張傑/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