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希臘三列槳戰艦 《刺客信條:奧德賽》時代的海上巨獸

  “沒錯,我們是放棄了家室和城池……但我們仍有一座城市,一座全希臘最大的城市:這就是我們的200艘三列槳戰艦!”

——提米斯托克利,公元前480年,薩拉米斯海戰前夕

  自從民族崛起以來,航海便在希臘人的世界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在史詩《伊利亞特》中,便描述了1186艘希臘船隻遠征特洛伊的情景。雖然這部史詩很難算得上信史,遠征特洛伊也不是為了奪回美麗的海倫,而是為了爭奪貿易路線的控制權,但即使如此,它仍為我們提供了有價值的資訊。

  其中之一,就是希臘人此時已經能夠組織大規模船隊進行長距離航行;另外,《伊利亞特》還簡潔提到了船隻的形製和登陸戰術,比如有些船可以搭載120名戰士,有些被塗成了黑色(其表面覆蓋的可能是瀝青,以求減輕海水對木材的侵蝕)——在抵達特洛伊之後,這些艦隻立刻被拖上陸地,組成了一道保護灘頭的屏障,這種戰術後來被廣為沿用,甚至一直持續到羅馬時代。

遊民星空
電影《特洛伊》即改編自荷馬史詩,它和後者一樣,都算不上信史。不過歷史學家們相信,荷馬史詩仍提供了一些希臘文明早期的資訊

誕生與發展

  在三列槳戰船發明之前幾百年,希臘世界的標準戰艦是單層槳戰船,而這種戰船包括兩類——即“pentekonter ”和“triakonter”,字面意思是50槳和30槳戰船。另外,根據結構不同,它們也可以被分為“開放式戰船”和“甲板船”,每艘船的長度最多不超過30米,寬度則大約在4米左右。

  和《奧德賽》的時代不同,在當時,戰船的形製和戰術都很原始。它們與其說是戰船,不如說更像是運兵工具;許多乘員要同時充當槳手和戰士,另外,雖然希臘人已經能發動大規模遠征,但以後來的標準,他們還遠稱不上精通海戰。

遊民星空
早期的希臘戰船

  隨著時間流逝,希臘人開始努力提高戰船的性能。其中,他們最關注的莫過於航速——因為在作戰中,速度將賦予船隊更高的機動性,令他們能佔領有利的戰略位置。

  在2000多年前,提升船速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槳手,但這會帶來一個問題:為容納更多人,船只會變得更大、更笨拙,最終導致事與願違。不過,古人還是找出了一種解決辦法:將槳手布置成兩層。

  雙列槳戰船(Bireme)於是應運而生,這些船長約24米,寬約3米,但搭載了更多的槳手。雖然不清楚它的建造技術如何流傳到了希臘,但以青銅時代的標準,它的傳播可謂非常之快:不到100年,希臘人便精通了這種船隻的建造工藝。

遊民星空
從單列槳到雙列槳戰艦,雖然船隻體量沒有顯著增加,但動力卻增加了一倍

  雖然雙列槳戰船是一種巨大的創新,但它也帶來了挑戰。隨著船槳從一排增加到了兩排,船的重心會變高,這也意味著,為保證機動性和可靠性,希臘人還需要改進其設計。

  無獨有偶,此時的地中海還經歷了一場戰術革命。在大約公元前800年,東地中海的航海民族發明了撞角;隨著它們和雙列槳戰船一道傳入希臘,指揮官們發現,在摧毀敵艦上,衝撞作戰要比傳統的跳幫作戰更優越。

遊民星空
今天複原的希臘三列槳戰艦上的撞角,它們是當時海戰中戰船的主要武器

  於是,速度和機動性頓時成了影響海戰成敗的關鍵,為此,希臘人採用了一種激進做法:減少搭載的戰士數量。雖然雙層槳戰艦上的戰士只有單層槳戰艦的七成不到。但它們卻更便於實施衝撞,進而發揮以小博大的作用。

  公元前7世紀時,希臘人的海軍又見證了另一場革命:公元前697年,希臘南部的城邦——科林斯開始建造三列槳戰艦,隨著其建造技術不斷擴散,三列槳戰艦最終成了希臘人稱霸地中海的關鍵。

遊民星空
三列槳戰艦的結構簡圖

  事實上,三列槳戰艦上幾乎集合了各種船隻之所長:由於配備了大量槳手,它的速度幾乎無可匹敵:在張帆航行、風向適宜時,其航速能超過每小時20公里,即使隻依靠槳手,其速度也能達到每小時14公里,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在接下來幾百年,它都是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

遊民星空
三列槳結構示意圖

  不僅如此,三列槳戰艦還有著龐大的體格,它們的長度能達到37米,寬度則大約為5.5米,相當於早期戰艦的1.5倍,為保證壽命,其建造材料採用了最好的橡木和山毛櫸,這些木材擁有極好的韌性。不僅如此,堅固的軀殼還造就了可怕的衝撞力,有歷史學家評論說:“在戰鬥中,如果三列槳戰艦全速衝刺,它們頓時會變成一支由肌肉驅動的攻城弩,令它成為一種令人生畏的海上武器。”

遊民星空
三列槳戰艦的複原模型

建造

  由於時隔數千年,三列槳戰艦並沒有實物幸存。但歷史學家們仍能從古籍和考古發現中還原它們的結構和流程。和今天的造船工藝不同,當年的希臘沒有大型船塢,造船工序都在露天或工棚中進行。最初,工匠們會在河灘上打下一排頂部平齊的木樁,然後開始在上面鋪設龍骨。

遊民星空
繪畫:造船廠中的三列槳戰艦

  由於龍骨充當了船隻的脊梁,因此,工匠們通常會選用最好的木材,比如多年生的橡木。當龍骨鋪設完畢後,他們會建造船隻的框架,並用亞麻繩和木釘拚接好戰艦的外殼,期間,船殼的木板難免會出現縫隙,此時,工匠們會用瀝青和灰泥將其抹平,另外,亞麻繩和木釘在入水後也會膨脹,進而填補住另外一些縫隙。

遊民星空
三列槳戰艦的傳遞和龍骨,其藍本是今天希臘以古代工藝複原的戰艦“奧林匹亞”號

  隨後要建造的是船槳托架,這些托架也是槳手們就坐的平台,其上方可以搭建布棚和木板,以便為槳手遮風擋雨,或是抵禦弓箭和標槍的攻擊。

  每艘三列槳戰艦上會準備200根船槳,這些船槳同樣用上好木材製成,長度能達到6-8米:其中一端是寬闊的槳葉,另一頭有一個便於槳手抓握的球型把手。而在這些船槳中,有30根是備用的,其它則由槳手操縱。

遊民星空
槳手的座位和堆放在一旁的船槳

  平時,托架上會安置170名槳手,其中62人在頂層,中層和底層則各有54人,雖然這些人充當著戰艦的動力之源,但工作環境卻異常惡劣:在快速航行時、他們只能一刻不停地劃槳——屆時,他們的吃喝拉撒都必須在工位上解決,不久,船艙就會變成一個汙水池,惡臭可以飄散數百米。另外,這些槳手們還要忍受暴曬、疾病和疲憊的折磨,雖然他們都屬於自由民,待遇也比奴隸好得多,但死亡率仍然非常驚人——事實上,他們和後來輪船上的煤炭一樣,都屬於一種廉價的消耗品。

遊民星空
油畫:全速航行時的槳手

  所有的槳手都聽舵手的指揮,以相應的節奏和頻率劃行:比如說,如果戰艦要轉彎,內側槳手的速度絕對要低於外側;如果要加速,他們就必須保持節奏一致並使出全力。同時,他們還要克服各種干擾,比如飛入船艙的標槍、石彈和弓箭。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槳手往往能在戰場上創造奇跡,他們可以令船隻做出一連串嫻熟的機動,直接撞向敵軍的指揮艦。

遊民星空
雕刻上的希臘槳手

  在搭建完船槳托架後,下一個流程是舾裝。為避免木材受到海水和蛀蟲的侵蝕,工匠首先要在船體表面塗抹一層瀝青,隨後,他們需要為船身裝上纜繩、船帆和桅杆,當然還有撞角——它最主要的武器。

  由於三列槳戰艦專為海戰而生,因此它也犧牲了一些性能,比如運輸能力,另外,由於側舷布置了大量槳手,其船舷上也布置了許多開口,其中最低的開口離海面只有不到1米,因此三列槳戰艦依然不是一種理想的遠航船隻——由於重心偏高,一旦進入遠海,或是遭遇惡劣海況,它們就會有傾覆的危險。在很多情況下,它們只能在白天航行,晚上把船隻拖上岸過夜。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刺客信條:奧德賽專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