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養生,中醫理論認為,很多疾病,一旦發生形態的改變,就晚了

中醫理論認為,痛苦是生命感應的,是病人自覺的,通過癥狀反映出來。很多時候,「形」未變而「神」先知,「氣」先應,病人自己首先感到不舒服。這種不舒服,也許是情志的異常,也許是身體的痛苦,也許是神思的差亂等,這時,如果「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早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中醫理論認為,有了異常的感覺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響了,怎麼還能夠說是沒病呢?難道只有等到形態學的檢查異常了,才有病,才治療?這怎麼行呢?生命是形神皆備的,疾病的發生一般是生命神氣先出現異常,升降出入等生命機制發生問題,然後疾病從無形的狀態發展到有形的改變。

中醫養生,養生之道

中醫理論認為,很多疾病,一旦發生形態的改變,就晚了,「入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癌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等,有幾個不是伴隨終生?病人感覺到的痛苦,是生命感應疾病後,「神氣」對疾病反應的結果,往往先於「形」的異常。醫生是救死扶傷的,及時治療,就能夠既病防變。

中醫養生,養生之道

中醫根據「陰陽神氣」狀況,將人體分為已病和未病兩類。未病之人,《素問》又稱之為平人。《素問·平人天氣論》:「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沒有病的人,預防疾病發生,是治未病,關鍵在德行的生命合理性;有病的人,必須既病防變,也是治未病,落實在中醫的辨證論治。

中醫學是自然時空、社會環境動態聯繫的生命醫學,辨證論治的臨床關注生命自身及其與環境關聯性的「陰陽神氣」的異常,而這樣的異常,取決於個體生命「陰陽神氣」的感應性和反應性調節,以及個體生命的自然時空、社會環境的相關。中醫的疾病觀不是解剖形態觀,而是以生命為基礎的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陰陽神氣」觀。

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認為,按照解剖形態的疾病觀,也許有人要問,既然診斷為濕熱病,濕熱病的實驗室證據是什麼?實驗室拿不出證據,憑什麼診斷濕熱病?這是一個很荒唐的問題,用解剖形態觀,責問「陰陽神氣」觀的病機判斷,不是問題也成了問題。

中醫

中醫病與不病的證據,在個體生命「陰陽神氣」是否「應」與「和」,在生命的時空順應性和適應性是否下降,在感應性是否異常,在反應性調節是否失度。《內經》以「應」為生命活力的存在,以「和」為生命健康的標準,病與不病,就在生命「應」與外部環境多維關係和內在五藏氣血「和」的狀況。

中醫養生,養生之道

中醫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十分注重關懷、安慰病人,意在促進人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而中醫促進人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這些調理原理和功效,對有著相同目的的古典藝術來講,有著不可低估的啟示作用,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中醫養生,養生之道

中國文人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儒醫合一性。「不為良相救國,便做良醫救民」成為古代文人雅士一個共同的人生目標。正因為「儒醫合一」「醫易相通」,所以中國古代歷史上許多文人騷客不僅能吟詩作賦,而且精通醫藥,是文學與醫藥學的雙棲人士。古代文人的藝術創作中所包含的醫藥知識、養生之道也為數不少,最為常見的為「藥名詩」。所謂「藥名詩」,就是以藥名入詩,且運用得當,貼切合理,可曲折委婉地表達人情事理。如北宋第一位藥名詩專家陳亞,他在《登湖州銷暑樓》中寫道:「重樓肆登賞,豈羨石為廊。風月前湖近,軒窗半夏涼。罾青識漁浦,芝紫認仙鄉。卻恐當歸闕,靈台為別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