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史上最嚴自主招生文科生很受傷:文科生真的沒“前途”嗎?

文 | 曾於裡

“知道”跟你談談,文科生真的沒“前途”嗎 ?

近日,北大、清華等高校相繼公布自主招生簡章。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名額不僅是減少,甚至達到了“攔腰砍”的程度。有媒體統計了20所985高校,發現削減名額達2293名,相較於去年5065的招生數,縮減幅度超過45%,已接近一半。

其中文科生最“受傷”。今年,清華大學人文社科類、法學類等文科類計劃被取消,引起軒然大波,雖然清華大學招生辦連忙辟謠“取消文科專業屬於誤讀”,但相比理科生,文科生確實少了不少機會。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今年就壓縮了文科自主招生的計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理工類高校婉拒文科生,甚至連南京師范大學這樣的師范類高校,都取消了人文類和外語類的招生計劃。

這再次在互聯網上引起廣泛討論,文科真的比理科差嗎?不必諱言,這的確是很多人內心中的隱形想法。猶記得之前還有個微博大V、通訊專業大學老師在微博上公開說:大學文科專業的畢業生注定“畢業即失業”,詩詞歌賦充當不了生產力,在今天,這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文人情懷正變得越來越可笑。文科生真的沒“前途”嗎?

文科被冷落,由來已久?

中國的文理分科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20世紀初,清朝政府派人出國考察,效仿法國和德國的教育模式,實行了“文實分科”。所謂“文科”包括歷史、文學、外語、地理等等,“實科”包括算學、物理、博物等等。當然,當時的文科生跟現在一樣要學實科的知識,實科亦然。

民國大學基本都遵循美式教育理念,設立學院,下設若乾系,強調“博雅教育”。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經歷了一次全面的“蘇聯化”。1950年6月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教育部長馬敘倫說:“我們要在統一的方針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換句話說,專業就是一行專門職業或一種專長,高校的目標就是培養專門人才,專業設置越具體越好,並要和實踐就業緊密結合,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服務。

這一設想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得到了落實。全國高等學校從211所調整為201所,分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工業大學和單科性學院三類,取消大學中的學院建制,改為校系兩級管理。綜合性大學由49所削減為21所。原來被稱為“綜合性大學”的學校囊括文法理工農醫師等學院,調整後,大多僅保存文科和理科。所有教會大學和私立大學走向終結。

據公開資料顯示,到1957年,全國高等學校共設置專業 323 種,其中工科就有183 種,學生數也由 1947 年的 17.8%上升到1957 年的37%;而文科、政法、財經各專業比重急劇下降,1947 年文法商科在校學生佔大學生總數中的47.6%,1952 年則降到22.5%,1957 年又降為9.6%。中國成為世界上綜合性大學和文科在校學生教育比重最少的國家。

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亟需實用性人才,所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成了當時的流行語。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興起了綜合性大學的建設熱潮,不少理工科類院校也紛紛設立了文科,比如理工科學校裡也有中文系、社會學系甚至音樂系,不少專科的醫學院也有了法學系、中文系……不過這次調整並沒有提高文科的地位,相反,不少理工科學校匆匆忙忙設立了文科院系,無論是文科教學還是投入,遠遠低於平均水準。文科院系依舊被冷落,“爹不疼媽不愛”,野蠻生長;其結果是,許多理工類學校的文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極低——這反過來落實了外界對於文科的歧視,諸如文科生就是比較差,文科生很難找工作。

做一個文科生,挺難

之前電影《無問西東》熱映,陳楚生飾演1923年的清華大學生吳嶺瀾,他英語和國文成績超群,物理卻是不及格。

放榜後,校長找他談心,問他:“你的文科成績那麽好,實科成績不好,你為什麽選擇了實科?”吳嶺瀾回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最好的學生都在實科。”

可見,對文科的偏見自中國文理分科之後就存在了。應該承認,理科更具實用性和實操性,直觀上看它確實比文科“有用”,但這樣的直觀印象也漸漸形成了理科比文科高級的觀念。學理科的人會被認為更聰明,腦子轉得快,到了社會上也更有用。文科生呢,就是吟詩作賦,雲裡霧裡,花拳繡腿,死記硬背,沒什麽門檻和技術含量。

現在中國的文理分科,依舊有這樣的偏見在默默運轉,雖然人們沒有明說。理科學不好的人,才會去學文科;理科學得好的人,學文科也是一流,相反,文科學得好的人,到了理科可不一定學得好。總之就是,理科比文科難,理科生普遍比文科生聰明。

文科生“忍氣吞聲”了三年,想著到了高考“一雪前恥”。不料,理科生更容易考上本科。像廣東,近年來,廣東高考中文理科報考人數相差不多,但在一本高校中,理科的錄取率甚至將近是文科的4倍,該差距相當驚人。在如2017年北京高考錄取情況,理科錄取率達32.4%,而文科錄取率僅有15.6%。

這主要跟大學文理科專業的設置有關,高校在理科投放的招生計劃相對更多,所以理科各批次的錄取率也更高。另一方面是,一些文科熱門專業,比如經濟學、法學,是文理兼收。理科生在高考中的確有更大的幾率超過一本線。

在升學率為主導的高中教育背景下,不少學校為了升學率,都會鼓動學生學理科,而優勢師資也會向理科班傾斜。其結果是,成績好的學生普遍流向理科,而成績較差的滯留在文科,這就進一步坐實了理科比文科“聰明”“高級”。

文科生的難處,還沒結束。好不容易考上一所好大學,畢業時分才發現,工作更難找,或者工作找到了,但起薪更低。曾有數據顯示,大學生就業率較高的前50位,理科專業佔了82%,其中前10位榜單全部被理科專業佔據。另外一個統計顯示,10大熱門文科專業中,8項專業月收入低於全國本科平均水準。

而假設你繼續留在學校深造,讀完博士後留在高校任教,你也會發現,文科的科研經費遠遠低於理工科。

文科的價值不容忽視

從文科的發展歷史到現在的遭際,似乎都證明了:理科比文科更“高級”。事實是如此嗎?

說是的人,有無數理由,說不是的人,也無數理由。我以為,這個問題從來就不應該被提出。說到底,任何學科、任何工作,本質上都是平等的,無論選擇從事什麽,即便有功利性的因素,但也應該出於本心和熱愛。唯有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被實用主義、技術主義和成功學等綁架時,這個時候才會有所謂的學科和職業的高低優劣,才會有所謂的誰更高級。

很顯然,理科比文科“更高級”“更有用”的說法背後,不僅是文科在被冷落,更是技術主義和實用主義價值的壓倒性勝利。而這恰恰是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列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古埃及學家讓·維納德曾做過這樣一個演講《如果一個人完全拋棄人文學科會怎麽樣》,他如是說道:“我們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麽?這樣的問題技術精英就無法回答了,需要人文學科的力量。人文學科試著尋找世界的意義,尋找各種符號,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符號化的世界裡,一切事物都有其符號化的意義……對人文學科的忽略對於我們的民主也是一種威脅,因為社會需要批評者,很多議題需要哲學式的討論……人類當然需要新的技術,但是我們也需要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人文學科普遍關注的是,我們為什麽會在這裡,人類的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關係是什麽。”

在如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人工智能迅捷發展的時代,人文學科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人們會慢慢發現,太多的技能性東西都可以被科技取代,反倒是那些讓人瞧不起的吟詩作賦、多愁善感、思想情懷是機器無法具備的。正是文科,在努力守護著這些價值。

因此,文科理科也不必爭短長了,一次自主招生其實說明不了什麽問題。大夥還是各司其職,發揮好各自的專業特長,才是真正地為自己的專業長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