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接收204名患者,死亡卻185人:為何病人還選擇這家醫院?

死亡,一直都是都是國人忌諱的話題。

畢竟誰都害怕死亡,誰都不敢面對、不敢討論死亡。

我們眼中的死亡,往往與絕望、恐懼、黑暗、晦氣聯繫在一起,似乎一想到死亡,就是痛苦。

然而,我們在暢談優生,卻有誰想過安樂死?

這部紀錄片,就是從臨終關懷的角度,拍攝了接近6000多個小時,真實記錄著四十多位臨終者的故事。

在他們平均不到3個月存活期時間裡,影片從患者、家屬、醫護人員以及社會大眾等不同角度,去探討每個人對死亡的態度,去深刻了解到臨終關懷的意義。

只有3個月,你是否還願意繼續治療?

在紀錄片中,在傷害臨汾攝取衛生服務中心,有一層特殊的治療區------「舒緩療護區」,主要接受都是癌症晚期患者。

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他們生命最後一站,能走出去這件病房,也意味著他們離開這個世界。

在2013年期間,這家中心一共收治了204名患者,死亡185人,換算下來幾乎平均每兩天一個。

就連來這邊護士都坦言,這裡一切都像地獄,她們無法延長患者的生命,只能在最後時光幫助他們盡量走的坦然,過得自尊。

面對為數不多的時間,每個患者都有自己無法忘卻的記憶,以及放不下的牽掛。

有的患者在回憶自己年輕時抗戰勝利的英雄時光;

有的患者不斷翻閱自己年輕時照片,一邊回憶往事,一邊又為自己身後事做好打算;

而有的患者懷念自己年輕時在新疆吃的哈蜜瓜---嗚嗚嗚像吹口琴似的......

而有個癌症晚期的父親,由於腫瘤壓迫腰椎神經,已經無法站立,但他要求醫生能否幫助他長起來,就為了能看著自己女兒出嫁。

在女兒面前,他儘力露出笑容,希望少讓女兒操心;但女兒離開後,他又無法控制自己眼淚,感慨自己女兒從出生到現在,30多年從未自己考慮,總是考慮父母。

為了怕女兒結婚後財產方面吃虧,還在遺囑中強調自己將全部財產全部歸屬給女兒,還特別註明:財產與男方家人無關。在彌留之際,顫顫巍巍在遺囑上籤上自己名字。

他希望自己能夠多活2年,能夠參加女兒婚禮。但現實的殘酷,讓他在進入療護區後25天內,帶著遺憾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舒緩醫療:生命的終點,也應該有尊嚴地離場!

舒緩醫療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來源於臨終關懷運動醫學分支。不以治癒疾病為目的,而是專註於提高臨終患者最後生活品質,幫助他們家人一起共同面對。

面對臨終患者,舒緩醫療是通過預防或減輕患者的痛苦,尤其是控制疼痛以及併發症,從而讓患者以及家屬提供生理、心理上的支持與輔助。

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不能延長患者性命,那豈不是跟醫學的「救死扶傷」原則進行違背呢?

事實上,舒緩醫療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生命品質,還會對疾病治療起到正面影響。

曾有一項對晚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與生命終點還在進行有創檢查治療的患者對比,進行舒緩治療的患者,不僅活得更好,而且時間也很長。

安樂死,也是每一個都應該享受的基本權利

在日本,有99%的日本人會選擇通過舒緩醫療步入死亡;而在美國,很多醫院都有專門的舒緩醫療團隊;而在我國,即便是醫療工作人員,依然存在很多對概念或學科嚴重認識不足。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城市建立了不同類型的臨終關懷機構大約200餘家,大概有近萬名的醫務人員從事此類工作。

而在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調查,這些臨終關懷機構絕大多數都設在大城市,像個別中等城市、小城市甚至鄉鎮農村,臨終關懷機構幾乎是空白。

很多絕症患者,在忍受搶救治療帶來的痛苦卻也無力拒絕;還有多少患者家屬,在傳統觀念的拘束之下,寧可花費巨額的代價也繼續做著無謂的搶救,只因不願意背負著「不忠不孝」的罵名。

對於公民的死亡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老百姓在上千年的風俗習慣影響下的生死觀,自然也不是短期可以改變。

孔子曰:已知死,方知生

我想唯有明白了死亡對生命真正含義,我們才能明白活著的真正意義。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