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展回顧: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寶藏的故事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微博

繁盛的絲綢之路將古代文明融合在一起,活躍在古代文獻中記載模糊的多民族為那段悠遠的歲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覽通過文物向我們展示了阿富汗所處的文化十字路口歷經的變遷。那些曾經活躍於這片土地的人們他們是凶悍的侵略者、具有藝術品位與國際視野的奢華享樂者,同時還是精明的商人。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微博

本次展覽中的主要展品分別來自古代阿富汗的城市、墓葬和存放絲綢之路上貿易物品的倉庫。第二條主線是藏品的不同主人。從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四百年間,阿富汗所處的文化十字路口歷經變遷,其主要統治者和居民由古希臘的征服者、古希臘文化的歸順者變成了來自歐亞草原的遊牧征服者。另外,還有一個群體就是在政權和文化歷經巨變時仍然忙於東西貿易往來的絲路商人。

古希臘的城市風貌

阿富汗位於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後所建立的希臘化世界的最東端。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前二世紀的阿伊哈努姆古城就是一座典型的希臘化世界之中的殖民地城市。城址中留下的圓形競技場遺跡、宮殿建築柱頭、噴泉排水口、神廟建築中的神像都是典型的希臘化城市建築的組成部分。當一個地區為來自遙遠地區的殖民者所征服,殖民文化深入當地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殖民城市的建立。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帝國的興盛,其勢力範圍內留下的一系列古代城市都由競技場、公共廣場、噴泉、神廟等標誌性建築構成。很多世界級的文化遺跡都是兩千年前古希臘、古羅馬殖民者留下的殖民文化城市遺跡。

公元前二世紀 石像鬼式滴水(面具)

石頭 阿伊哈努姆遺址出土

展覽中有一件展品,是來自阿伊哈努姆古城一座噴泉上的裝飾有人像的排水口。樣的噴泉是希臘化城市中重要的公共飲水設施,從建築形式上象徵著希臘城邦的公民性。排水口上的人像是希臘戲劇中具有代表性的滑稽面具,其代表的角色是一個大嘴奴隸廚師(在戲劇中經常陷入愛河),是當時古希臘新喜劇中頗受歡迎的角色之一。這一形象充分顯示出當時阿伊哈努姆城的居民已經開始享受希臘世界中的娛樂生活,並熟知希臘的流行劇目。

公元前一五〇年 赫拉克勒斯像

青銅 阿伊哈努姆遺址出土

展覽中的一件赫拉克勒斯神青銅塑像則表明希臘人的宗教信仰也已經為阿伊哈努姆的中亞居民所接受。這尊肌肉線條刻畫飽滿的健壯青年手持棍棒,頭戴橄欖枝,是當時典型的希臘世界中赫拉克勒斯神的形象。

早於公元前一四五年 柯林斯柱頭

石頭 阿伊哈努姆遺址出土

阿伊哈努姆城出土的柯林斯式柱頭(柱頭為刻畫細致的苕良葉圖案),更是表明了一套成熟的希臘建築語匯業已為當地居民所熟悉。古典建築語匯是古希臘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建築語匯和語言的語法一樣在古典教育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對於建築語匯的掌握,標誌著阿伊哈努姆居民已經融入希臘化世界的公民之中。

阿伊哈努姆競技場遺址

阿伊哈努姆這座希臘化的城市在遊牧民族的入侵下於公元前一四五年滅亡,輝煌的城池也化為廢墟。這些入侵者很可能就是《史書》和《漢書》中所記載的大月氏。當張騫於公元前一二九年到達阿姆河畔的大夏國時,大月氏已經征服了這一地區。而不善戰爭但長於商貿的大夏國人,在能征善戰的遊牧民族的入侵下很可能一擊即潰。

遊牧民族的黃金墓葬

二五~五〇年 君主與龍金飾

黃金 蒂拉丘地墓葬遺址出土

公元一世紀左右蒂拉丘地的墓葬主人是與大月氏屬於同一族群的貴霜征服者,同時可能正是滅亡阿伊哈努姆城的族群。墓葬中出土的大量華麗黃金飾品,與希臘化城市中的器物風格迥然不同,展示著歐亞草原的藝術風格與北方遊牧族群對於黃金製品的鍾愛。這些遊牧民族腰間系有裝飾繁複的腰帶,掛短劍,身著典型的斯基泰風格服飾。

二五~五〇年 阿芙洛狄忒金飾

黃金 蒂拉丘地墓葬遺址出土

這些四處遷徙征戰的遊牧族群在歐亞草原遊蕩,成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者。其自身的物質文化也呈現出各種文化交匯與融合的特點。這座墓葬儼然是以珍寶形象呈現的世界各地文化交融的縮影。蒂拉丘地三號墓的墓主人則在胸部和腳下擺放著分別來自中國和西方的銅鏡;墓中還葬有來自羅馬帝國的銀幣與印度製作的象牙梳子。

二五~五〇年 腰帶 黃金 蒂拉丘地墓葬遺址出土

二五~五〇年 劍鞘 黃金 蒂拉丘地墓葬遺址出土

蒂拉丘地的墓葬中出土最多的是華麗的黃金製品。這些工藝品應該都是貴霜本地製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這些黃金製品上多飾有綠松石,這也是貴霜地區重要的藝術特色。坐擁大量黃金的貴霜帝國,其繁盛與當時絲綢之路貿易活動的繁榮密不可分。

絲路商人的世界倉庫

貝格拉姆遺址發現的兩個倉庫印證了公元一世紀時期位於阿富汗地區絲綢之路的繁盛景象。貝格拉姆位於興都庫什山脈的關要之處,越過山脈向北就是通向中亞的平原通路,這條路線甚至能夠一直延伸到中國。貝格拉姆遺址發現的倉庫中的物品,使我們得以窺見當時貫穿阿富汗,並將羅馬、印度和中國聯結在一起的絲綢之路的繁榮。

一世紀 女神雕像 象牙 貝格拉姆遺址出土

倉庫中存放了大量來自羅馬的玻璃工藝品;青銅器、石膏模型;來自印度的象牙工藝品,以及來自中國(東漢時期)的漆器。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當時控制著貝格拉姆關要的統治者,以徵收關稅的名義把徵收到的東西方奢侈品集中存放在了一起。

一世紀 英雄浮雕裝飾 石膏 貝格拉姆遺址出土

印度地區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證實了羅馬帝國的東方貿易。印度南部的貿易港口阿利卡梅度發現了大量紅陶和裝盛葡萄酒的雙耳瓶,這些曾經的貨物很可能是沿著一條主要的羅馬東方貿易航線—從亞歷山大港啟程,通過紅海,繞過阿拉伯半島南端,再乘著季風橫渡印度洋到達印度各個港口。其中一部分商品用於對印度的貿易,另一部分商品則被貴霜人帶走,越過興都庫什山脈,運到中亞和中國;而中國的漆器和絲綢製品則從相反的方向運來。

一世紀 塞拉比斯雕像 青銅 貝格拉姆遺址出土

追尋大月氏的足跡

日本學者小谷仲男在《大月氏—尋找中亞謎一樣的民族》一書中提出了關於塞人、斯基泰、大月氏以及貴霜等古代文獻中記載模糊的西域遊牧民族之間的族群之辯。他認為塞人的存在沒有確鑿證據—「塞」這個在《漢書·西域傳》和《漢書·張騫傳》中和大月氏以及烏孫一起登場的民族,其實就是希臘、羅馬史料中的斯基泰人。根據西方古代文獻中的記載,阿伊哈努姆城在斯基泰遊牧民族的入侵下,於公元前一四五年滅亡;而根據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在不久之後的公元前一二九年,張騫在大夏國見到了大月氏的統治者。如果承認文獻中的斯基泰和大月氏其實是同一族群的話,那麽阿伊哈努姆這座希臘化城市在公元前一四五年的滅亡,便從出土材料以及中西方文獻材料這兩方面得到了一致印證。展覽中所呈現的的阿伊哈努姆城的輝煌遺跡,以物質化的形式再現了《史記》與《漢書》中關於大月氏征服大夏的記載。

一世紀 海豚 玻璃 貝格拉姆遺址出土

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往往以文明破壞者的形象出現,但這種看法使我們很容易輕視歷史上遊牧民族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些遊牧民族在條件嚴酷的自然環境中創造了以畜牧為主的獨特的衣、食、住、行文化,並向文明社會發起挑戰。他們的流動性和侵略性,在東西文明世界中成為了人、物、知識、技術以及思想之間交流的重要推動力量。此外,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漢和匈奴之間存在著橫向的東西聯繫,而居住在西域的大月氏則手握解開這一東西聯繫之謎的鑰匙。從某種程度上,本次展覽帶領我們循著阿伊哈努姆的城市遺跡、蒂拉丘地的墓葬以及貝格拉姆的倉庫,一路追尋著大月氏的足跡前行,他們是凶悍的侵略者,是具有藝術品位與國際視野的奢華享樂者,同時還是精明的商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