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利率普遍上浮10%-30% 高利率誘惑或致存款大搬家?

  “目前我們還沒有接到總行通知,至於調整幅度有多大,是不是全部放開目前還不好判斷,畢竟存款利率的過快上漲會推動貸款利率的上漲,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融資成本,從整體控風險、去杠杆為主線的監管導向看,完全放開的時機不一定成熟,政府可能更傾向於‘穩’。”一位大行深圳分行高管表示。

  前述高管所指的“放開”,指的是日前備受市場關注的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調整的提法。在這之前,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機構成員已於4月12日召開會議,討論調整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的事宜,這被市場公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再進一步。

  接受採訪的銀行及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存款利率上限的調整絕不會一步到位,而是分地區、分銀行類型、分批次地漸進式放開。目前,大額存單的利率上限已先行提高,包括建行、農行、中行、招行在內的數家銀行近日已陸續發行突破此前利率上限的大額存單。

  即便如此,目前存款利率仍然遠低於理財的預期收益率。“最可靠的觀察時點應該是資管新規頒布後,現在雖然大家都提心吊膽,但畢竟靴子沒有落地,多數銀行還不會輕易出手調整,但整體利率水準上升是肯定的。”前述高管稱。

  上限調整不能一步到位,大額存單已先行

  有關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調整的提法日前被市場廣泛關注,這也被部分分析師認為是“實際經營狀況的一次政策追認”。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勵雅敏表示,央行在此時適時放鬆對於存款上浮區間的管理,主要的目的是對於當前存款與金融市場雙軌利差的糾偏,存在一定合理性,“今年以來由於銀行存款端競爭加劇,銀行實際的存款成本已經進入抬升通道,大幅增長的結構性存款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過她判斷稱,央行依然會循序穩健地推進,一次性完全放開存款利率管制的可能性較小,或將存款上浮區間擴大10%,亦或是先行放開居民和企業大額存單的利率上限。

  存款利率上限調整不會一步到位的觀點也被銀行業及分析人士普遍認同。

  一位股份行零售金融總裁對記者表示,由於銀行的社會性和外部性,利率一直會受到比較強的監管,無法完全放開,監管一定會以某種形式干涉存貸款定價,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貨幣市場利率和存款市場利率過大的差額造成全市場流動性風險,解決的辦法是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的下降和存款利率的適度上升,從美國情況看,最終長期平衡的結果是雙方之間差一個聯邦存款保險成本,“利率進一步放開後,銀行的風險管理和成本效率管理成為競爭的核心能力指標。”

  事實也是如此。央行雖於2015年放開存款利率上限,但受定價自律機制約束,存款利率仍然存在基準利率上浮不超過50%的上限。“如果一次性放開,可能會產生存款惡意競爭、打價格戰的風險,影響區域金融穩定,所以還是會采取分地區、分銀行類型、分批次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的漸進方式。”一位中部地區城商行高管表示。

  從目前情況來看,鮮有已明確提高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的商業銀行,不少銀行都是先從大額存單下手,先著手提高大額存單發行利率,突破此前上限。

  建行官網顯示,該行已於4月14日率先推出較基準利率上浮45%的一年期大額存單,不過對其他期限存單產品發行利率未予調整。

  中行、農行也在4月16日推出較基準利率上浮45%的大額存單,起購金額均為30萬元,覆蓋的產品期限分別為2年以下(含2年)各期限存單、1年以下(含1年)各期限存單。

  招行則根據起購金額的不同設定不同的上浮幅度,並在4月17日推出突破此前利率上限的大額存單:其中50萬起購的“增強型”大額存單利率較基準利率上浮45%,100萬起購的“進取型”大額存單較基準利率上浮50%。在這之前,該行並未設定這兩檔起購金額,所有大額存單起購金額均為20萬元,各期限產品均較基準利率上浮40%。

  此外,地處河南的焦作中旅銀行擬定於4月18日發行2018年第二期個人大額存單,6個月、1年期、2年期、3年期存單利率均較基準利率上浮55%,而此前該行各期限個人大額存單發行利率上浮幅度僅為45%。

  “高利率”之惑

  整體而言,即使在缺存款的大背景下,各家銀行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依舊普遍上浮10%~30%,並沒有很多貼緊利率上限的情況的出現,較此前的上浮上限甚至還有不小的差距。

  某大行深圳分行資負部負責人認為,在銀行實際經營中,可能有個別客戶、個別產品頂著上限去做,但是佔比不大,大部分還是按照掛牌利率來做,部分壓力較大的分行為了衝時點,可能會在季末時點做一些短時間提高存款利率的動作。

  而當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被提高,商業銀行是否會順勢上浮到頂?從目前各行反應來看,可能性並不大。“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即使上浮到頂,存款利率水準與其他市場化存款產品利率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而大部分對利率比較敏感的資金已經搬遷到各種理財和貨幣基金等產品上。”前述負責人稱。

  一位華東城商行中層對此表示認同。他也指出,上浮上限提高之後的實際存款利率抬升並不大。“對銀行來說,為了一點微小利差就把存款搬來搬去的,並不是好客戶。”

  反觀存量存款,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相對較低,甚至不敏感,各行可能更多地采取“部分導流”的方式留住。“我們今年是通過主動推薦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表內理財等產品,盡量把可能要走的存款留下來,效果很不錯,這些產品也同時起到吸收增量存款的作用,足以達到存款日均和餘額考核的要求。”一位股份行深圳分行支行行長對記者表示。

  當然,在同業業務嚴監管、存款利率上限提高的背景下,部分攬儲能力較弱的中小銀行不排除通過以提價的方式來吸收存款、緩解負債端壓力。但這是否會引發存款價格戰,並導致存款由大行向小行搬家?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擔憂可能過慮。

  “首先,高息攬儲向來不是大行的策略,即使中小銀行願意提供更高利率,大行也能通過網點優勢、服務能力、產品來穩住負債,利率對存款的短期增長肯定是有幫助的,但長期還是要看服務和口碑;其次,大行和中小銀行的存款價格差異本來就存在,大家都往上提一些,也不會說存款就搬走了,何況靠利率吸引的資金如果沒有強相關性,還是會走。”一位大行資負部人士表示。

  恆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也認為,對於低成本負債能力較強的大行而言,其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本來就在上限之下,放寬上限基本上不構成影響;對於以較高利率吸收存款的部分中小銀行而言,放寬上限有利於其以更加合規的方式發展負債業務,不過需要繼續通過MPA等方式加強對後者的約束。

  中泰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戴志鋒則在研報中表示,在經歷嚴監管後,相信更多銀行會把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負債管理能力以及資產、負債匹配能力上,存款的穩定性要比快速提高成本衝規模對銀行更加有意義。也就是說,銀行在吸收高息存款時需要考慮到資產端的配置情況,只有配置機會較為合理時,銀行才會考慮吸收高息存款,而非盲目地衝存款規模。

  息差影響不大?

  市場對存款利率上限提高另一個憂慮,在於存款成本上升帶來的息差收窄。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銀行業人士還是分析師對此都並不悲觀,較多受訪人士認為,負債成本受此影響的上升幅度不大,而隨著資產價格快速上升,息差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一位華南農商行計財部總經理對記者表示,短期來看,存款利率上限提高勢必對銀行負債成本有所影響,主要是部分中小銀行可能以更高的定價來吸收存款,加上大行提高大額存單等產品的利率,整體會帶動存款利率的上行,不過幅度不會太大。“一方面,部分吸儲困難的中小銀行選擇提高存款定價,有利於減少對更高成本同業負債的依賴;另一方面,綜合負債成本基本已經穩住,即使上升也不會太快。”

  與此同時,接受採訪的銀行人士對資產端收益率的變化更為重視。“首先,考慮到資產、負債的匹配,部分因存款利率上限提高而增加的存款成本將轉嫁到資產端;其次,今年以來資產端價格呈現較快增長,資產端也還有機會通過調整結構提升收益水準,尤其是零售和小微貸款的增長,這種情況下息差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前述農商行計財部總經理表示。

  不過前述股份行零售金融總裁提示稱,貸款的需求被壓回表內,存款還在通道、理財和貨幣市場裡,流動性風險和比較長時間的不平衡壓力下,銀行只能提升貸款定價、提升存款定價,但實體經濟無法承擔更高的資金成本,因此調整會是曲折的過程。

  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四大行及郵儲銀行(港股01658)、部分農商行2017年均實現息差反彈,交行、股份行、城商行息差則普遍繼續收窄,部分銀行甚至收窄25個基點以上。但對2018年淨息差的判斷上,大部分銀行都偏樂觀,尤其是在資產端結構調整及收益的預判上。

  建行就認為,在資產結構不斷優化、零售優先、新業務培育(如住房租賃業務)的過程中,淨息差將會逐步改善。平安銀行(000001,股吧)進一步認為,在嚴監管、去杠杆措施實施後,很多表外業務面臨挑戰,使得今後對貸款的需求會比較旺盛,從而未來貸款定價會是一個往上走的趨勢,但具體節奏如何不好判斷。

  存款競爭現狀: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不可否認的是,受“寶類”產品、貨基、理財等對存款的分流,以及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考核落地、流動性管理新規、貸款派生存款減少等因素疊加影響,銀行業存款競爭加劇,不乏有“存款大戰”的聲音出現。

  不過,多位受訪銀行人士均認為,目前整體不會出現“大戰”的現象,但在高度市場化的存款產品(結構性存款等)上,會出現激烈競爭,而這部分存款產品關聯的則是利率敏感型客戶。

  “說存款大戰有點過於驚悚,因為利率敏感型佔比不算特別高,相應地適當增加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拾遺補缺即可,而對佔比較高的一般性存款,各行都是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存款競爭策略。”一位股份行戰略研究部門負責人稱。

  數據顯示,去年末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含個人、部門)較年初激增1.79兆元,漲幅約33%,今年結構性存款規模繼續飆升,前兩個月增量已經達到1.41兆元,甚至成為中小銀行的主要負債增量。

  而在一般性存款的競爭上,不同銀行在不同地區的情況都存在較大偏差。“今年的存款壓力還是挺大的,尤其是個人存款方面,但整個深圳地區的個人存款都比較難做,主要還是要靠表內理財、結構性存款這些去吸引資金,與此同時,我們分行今年的對公存款、財政存款增長勢頭都還不錯,這也延續了去年的存款增量結構。”某大行深圳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一位華東城商行人士則表示,該行對公存款壓力較大,目前的存款增量更多的來自代發工資等基礎性存款、結算性存款、第三方存管、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方面。他也笑稱,現在的存款競爭格局就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這一現狀也將導致存款競爭、定價乃至息差的分化。“舊的抓存款的方式可行性或者想象太空已經不大,長期來看,具有網點、服務、產品等優勢的銀行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多的存款。”前述中部地區城商行高管稱。

  在銀行業的2017年業績會上,不同銀行也披露了不同的存款吸收策略,譬如平安銀行的主要策略就是集全行之力聯動做代發,甚至建立專門代發團隊,此外還計劃通過收單業務獲取零售存款。

  交行副行長吳偉則在答記者問時則表示,將通過多個方式優化負債結構,包括增加對LCR等流動性指標有較大正向貢獻的穩定負債、通過提高客戶粘性獲取結算性等低成本負債,表內理財適當轉化為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和一般儲蓄等存款產品,並在科技金融方面尋求低成本負債來源。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