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分鐘獲獎短片刺痛無數中國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媽媽生活幸福

上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揭曉,《包寶寶》眾望所歸,成為最大贏家。短片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更引發大家對於家庭教育的討論。

很多負性評論表示,中國父母不懂教育,只會過度保護和控制,給到孩子的只有束縛沒有愛,孩子們多可憐等等……

但本文作者周周卻不這麼認為。

點擊觀看

看過奧斯卡獲獎短片《包包包》,我覺得影片的母親不是不懂教育,而是另一個大的原因,是她不幸福。教育和其他工作不同,考驗的不是方法,是你自身的狀態。

一個母親如果自己的需求沒被滿足,她何以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中國要振興和改變家庭教育模式,莫過於全社會都來關心這些孤獨無助的母親們。讓她們活出生命質量,孩子無需任何科學教養,都能自動健康成長。

社會正在興起家庭問責製

過年和父母聊天,提到現在養孩子的艱難,說以前一個母親可以撫養三四個孩子,現在三四個大人撫養一個孩子都覺得筋疲力盡。

環境在發生改變,一切看似比以前更便捷,但也因此,養育孩子的要求從保證溫飽,上升到一定要培養成才。

自從西方教育理念引流到中國以後,社會的價值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希望父母能夠效仿西方父母,營造平等和民主,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他們真正意義到達健康發展的標準。

而另一面,當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符合規範,影響到集體和環境的利益,甚至只是成績跟不上班級的要求,家庭就理所應當的受到問責:

你是不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你是不是打罵孩子了?

你是不是沒有給孩子樹立規則?

你是不是沒有引導孩子有明確的目標和夢想?

……

是的,孩子是家庭的產物,人格和習慣都是在父母和家庭的影響下建立的。因此,當孩子的表現略有瑕疵,父母就成了第一責任人。

當父母受到批評

有誰了解他們的感受?

最近讀者C找我諮詢,原因是孩子經常在課堂上說話,導致老師來投訴,甚至暗示他們要轉學。

至於孩子話多的原因,老師直言不諱說是家庭規則建立不夠導致的,言下之意就是父母太過縱容。為此,C特別焦慮,一來黔驢技窮不知道如何幫孩子,二來為沒能培養一個「合格」的孩子感到自責。

找到我的時候,她甚至問我:需不需要自己辭職,去陪伴孩子上學?我聽了真的很心酸。她也透露孩子的爸爸也因此焦慮到失眠。

其實這樣的經驗我也有過,我的孩子原來就因為分離焦慮導致學校適應不良,那時候我的狀態和C別無差異,無助,焦慮,恐慌,我甚至想到,只要孩子能帶著笑容上學,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天下父母,其心別無二致,一旦有了孩子,就是在用盡自己的心血付出愛和關懷。然而,如果要論付出和回報比,是很容易挫敗的,因為撫養是個精細的過程,不是單一論財力和能力,而是綜合這些再加一條,就是要論父母的心力。

這個「心力」是指父母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對養育足夠有信心,以及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來付出愛的行動。

然而殘酷的是,這個標準,一半以上的人達不到。

因為就人格健康這一點上,必須追朔到我們祖上三代,都有健康的人格,都有健康的童年。

要知道我們的祖先們都經歷過戰爭和災荒,就算這些都沒有經歷,也是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環境下長大,們的基因裡自帶祖先們因對抗惡劣生存環境的恐懼和焦慮因子。

如果不做特殊處理,不去自我成長,要肅清過往幾代的情緒影響,談何容易!

全社會都在關心孩子的未來

誰關心父母的狀態

前幾年中央台有個叫做《鏡子》的節目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我也一度詬病裡面一些家長對孩子的「不當」教育。

然而某一天,當我和一個朋友討論說,那裡面一對夫妻整天要麼忙於工作,要麼忙著吵架,導致這個孩子每天都在混亂和孤獨之中,難怪會發展出網癮。

當我在評判那對父母的時候,我全然是站在社會的角度,也是出於對孩子的憐憫,卻忘了他們的父母也是血肉之軀,也在經歷生活的掙扎。

我的朋友說:有沒有人想過他的父母是不是有意這樣做的呢?比如有意的吵架給孩子看,有意的不開心,有意的不關心孩子……

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是的,我們在一味指責父母的同時,有沒有人給過父母一絲的理解和關懷呢?

批判父母

並不能讓孩子得到好處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女人懷孕的時候,從家裡人到社會,都會給與很多的關懷和保護,因為知道孩子在媽媽腹中,他的成長狀態和媽媽的身心狀態直接相關聯。

可一旦孩子出生,所有的焦點就從母親轉到孩子身上,是否吃飽穿暖,是否舒適愉快,一旦孩子出現狀況,沒有人關心母親發生了什麼,卻反而會質問母親:你是怎麼帶的?

當孩子逐漸長大,這種狀況更甚,社會到處裝有隱形探頭,你的孩子的成長如果很順利還好,如果不夠順利,就會受到很多的窺探和評判。

父母懲罰孩子不對,打罵更不對,不能指責,不能欺騙,不能寵溺……

當集體潛意識一直在強調這些「不能」的時候,父母們就自動內化了,當對照到自己生活裡,發現自己也曾犯錯了之後,內心就開始給自己打×,就開始否定自己做出的一切。

殊不知,當父母開始否定自己,往往是孩子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因為原本父母應該給到孩子的力量,都用來攻擊自己了。

教育的前提

是父母自己幸福起來

再回到短片「包子」,假如我們換個相反的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出,這個母親為什麼要緊緊纏著自己孩子?為什麼要控制孩子?為什麼離不開自己孩子?

因為她婚姻不幸福所以孤獨,她足不出戶所以得不到他人支持和陪伴,她沒有生活目標和樂趣所以缺乏自我價值,那麼依照這個線索,我們就知道她需要的不是改善養育方法,而是她活出自身的生命狀態。

? 維持幸福的感情狀態

很多家長在本末倒置,認為家庭重點是孩子,所以夫妻都掏空自己去餵養孩子,其實這樣只是在物質滿足,孩子的精神會匱乏又內疚,因為犧牲換來的是虧欠,他無以為報。

只有當父母能彼此恩愛,或者分離了卻能享受單身狀態,父母身上都沒有怨氣和委屈,孩子不必為父母生活質量擔憂,他的能量和動力才會很充足。

? 父母是熱愛生活的

我的一個朋友,他和老公工作普通,收入並不高,但孩子特別健康優秀,原因是他們都熱愛生活。母親喜歡廚藝,父親喜歡打藍球。

母親花樣百出的做早飯,孩子每天胃口和心情都很好,父親經常帶著孩子打球,孩子精力充沛,學習就很棒。

很多讀者問;如何培養孩子興趣啊?

其實根本不需要培養,你自己多點興趣愛好,做給孩子看,孩子的興趣就會出來了,甚至會活得更精彩。

? 父母喜歡自己

「如何培養孩子自信」?這也是好多父母的困惑。

除了經歷一些創傷性經歷,比如被惡意打擊或經歷比較大的挫敗。孩子的自信是被父母傳染出來的。

父母昂首挺胸,孩子就不會畏畏縮縮,父母鏗鏘有力,孩子就不會聲如蚊蟲。

換句話說,當父母喜歡自己的樣子,認可自己的能力,堅信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就解決了一個終極問題,他對孩子不會有焦慮和擔憂,孩子就一定能在放鬆自如的環境下,健康成長,超越父母,活出自我的。

就像影片最後,當父親不再是家庭的過客,母親就有了基本的安全感,繼而能帶著笑容面對孩子,並且內在有高質量的母愛流淌出來。

周周:親子教育和婚姻情感專欄作者,終身學習的媽媽。,ID:zhouzhoudechahuahui

創意策劃 / Parents全媒體中心

監製 / 姍姐

編輯 / 愛林

美術設計 / 超人S

本文所有內容、圖片均來自原文公眾號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修改使用,謝謝

往期精彩內容

寫手招募

如果你是愛分享的媽媽或爸爸,有充裕的時間,見解獨到,歡迎隨時分享你的觀點,投稿至[email protected],成為我們的特約作者哦。

點一下好看,不焦慮~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