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爭議背後投融大戰:賣家漫天要價 買家坐地還錢

  小米惹爭議帶來的啟示 融券不應是融資的零頭

  《紅周刊》特約作者 韓平

  7月,財經圈最大的新聞非小米莫屬了。從最早拿到H股與CDR的首發權,一時風頭無兩,到最後投資者囊中羞澀,痛下殺手壓價,不但CDR被迫延期,香港股市以最低價叫賣,也隻獲得了不到10倍的認購。再到雷軍雷聲隆隆,宣稱小米是“騰訊乘蘋果”,估值要達2000億美元,意圖上市後能有一個暴漲,結果卻收獲了一個破發!市場竟然給了雷布斯一個難以置信的估值:不到500億美元!比他自己預估的最低價還低了10%!

  對於小米如此一波三折的上市過程,業內褒貶不一,觀點相當對立。讚揚者說,雷軍厚道,否則一上來就是2000億美元的估值,估計新股投資者此生唯有割肉了。貶低者說,小米就是一隻鍍金股,妄圖以純金價賣出去,當投資者無腦?雷軍簡直是指鹿為馬。那麽,到底該怎樣看待小米新股發行的一波三折呢?

  個人觀點,這是證券市場相當精彩而又公開的投融大戰!賣家漫天要價,買家坐地還錢,充分展示了證券市場價格發現的強大功能。無論是監管者還是投資者,都應當從這一案例中學到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交易所:不論漲跌,

  我隻負責做好服務!

  在小米上市首日,港交所就同步推出了可以做空(當然也可以做多)的小米期貨與期權,這是港交所特別不看好小米嗎?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回答記者這一問題時說得非常好:這類衍生品在工商銀行與友邦保險上市時也是一樣的,主要是這樣的公司足夠大,市場對其關注的興趣足夠深。小米上市第一天就推出這樣的產品,就是給市場削峰填谷,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令小米的股價不至於大幅波動。

  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小米這個難以估值的家夥,既然市場分歧這麽大,那麽作為交易所,我就推出足夠多的產品滿足投資者的需求,讓投資者用錢投票:你不看好,可以做空,你看好,就可以做多。交易所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是做好服務兩類人的工作:讓投資者有可以交易的產品,來表達他們各自對公司估值的不同判斷。

  因為有做空以及做多工具的存在,也令單向思考的投資者多了一份冷靜——你瘋狂拉高,就會有人做空來打壓,你瘋狂做空,就會有人做多來讓你爆倉,這樣市場的多空力量會比較平衡,公司的股價在多空雙方的拉扯中,就會相對平穩。

  這樣,對所有的投資者都很公平,從監管的角度上,就是認定所有的投資者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民事權利。

  聯想到國內目前的去杠杆,從股市上看,就是政策持續性支持做多積累下來的杠杆過高,不支持做空。(任何人都可以做多,但是做空就要50萬元以上;融資的錢從來不缺,但是融券卻經常沒有,到現在也沒有從制度上解決券的來源問題)

  而要做多,當然就只能融資加杠杆;如果放開做空,可以融券,則一旦市場下跌、融券的人多了,資金加杠杆的人自然就要謹慎小心,不論是人數還是融資額,都要有所控制;同時融資的人擔心融券者的打壓,也不可能十幾個漲停板地猛搞,畢竟估值嚴重脫離基本面,打壓手段足夠的話,空頭也是一呼百應的,多頭就不敢瘋狂逼空了。

  目前A股市場長期跛腳,融資總是在兆、9000億的水準高懸,而融券則連零頭也不到!這應該是監管者而不是投資者需要反思的。

  而為了對上市公司公平,也為了對境內外投資者公平,港交所還將以最快速度將小米納入恆生指數,這樣,在失去CDR的情況下,小米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港股通名單,從而令部分的內地投資者也有及時買入小米的機會。

  畢竟,做為業內有獨角獸美譽的公司,小米高達60%的營收增速是相當令人生畏的,所以,如果兩地投資者進入小米的時間相差得太久,也會帶來對兩地投資者不夠公平的問題。

  投資者痛下殺手,

  把企業家繼續打回實乾通道

  對上市公司來說,小米的下限10倍認購發行以及後來的股價破發,也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首先,小米最近實在是太“得意”了。據吳曉波分析,2017年,小米手機逆勢暢銷,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手機公司,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長更高達96.9%。小米的生態鏈戰略初獲成功,開潤股份和華米科技分別在A股和納斯達克上市,小米的海外銷售全年暴漲250%。同時,“小米之家”的實體店也進展順利,坪效僅次於蘋果店!

  更讓人興奮的是,最高決策層有意讓高科技公司回歸中國資本市場,小米進入了首批名單之中。

  業內人士稱,雷軍在幾年前的布局都一一實現了。正是靚女出嫁花開時,八歲的小米花枝招展,在一次機構投資人的閉門會上,雷軍極其膨脹地給小米開出了身價2000億美元。

  就在上市前夕,雷軍的“小米等於騰訊乘蘋果”的言論,也著實讓潛在的投資者感到驚愕。這自我感覺實在是太好了。

  但是,創業者在小圈子裡的自我陶醉,並不能代表投資者對小米的打分。在很多人眼裡,小米不過是一家很會行銷的手機硬體公司而已。畢竟在過去的三年裡,小米手機對公司的總營收貢獻的比例分別高達80.4%、71.3%以及70.3%,而其淨利潤率只有2.7%。一個淨利潤率這麽低的公司,連貨幣基金的收益都比不上,能否值得投資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所以,小米的估值從雷軍最早盼望的2000億美元,下滑到1000億元美元,繼而是700億元美元、600億元美元,最後實際對應估值是484.73億美元,僅僅比2014年的450億美元融資值高出34億美元。所以雷軍去香港敲了開市鍾,發表演講時數次哽咽!

  這就對了!幹了快四年,公司上市後的估值,隻比一級市場增長了34億美元,這樣的成績,令快膨脹到天上去的雷軍,在新股破發那一刻,就被資本市場毫不留情地打回到現實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所以,A股的投資者更需要學習,為啥我們上市的標準比其他市場高,但我們卻始終培養不出獨角獸來呢?除了欺詐上市的因素外,我們狂炒新股的惡習,給了企業家本就膨脹的自我認知以更多的吹捧與注水,頭腦略為清醒一點的企業家都知道這是該賣出企業變現的好時機,而不是繼續埋頭苦乾的年代了。因為泡沫太大,或許他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把泡沫消化掉,不如趁泡沫最大的時候變現走人,享受人生。

  投資者,有燒腦才有勝算

  正是連小米這樣集軟硬體於一身的、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公司都有破發的可能,那麽對於投資者而言,不管什麽新股,買還是不買,以什麽價格買,就是一件繞不開的非常燒腦的技術活了。

  反觀A股,認購新股已經成為毫無技術含量的賭博行為了:能不能中全看運氣,能大賺還是小賺全看運氣——中了啥就是啥命!投資者不用評估公司的好壞,隻管閉著眼睛去認購,只要能中,一定能賺錢。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價格發現功能基本完全廢除了。

  因此,別老說投資者不成熟了!怎麽不說,在這樣的市場裡,成熟就是一種浪費呢?它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

責任編輯:陳永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